2021版山东新高考地理鲁教大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2.D
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项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
第2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
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项正确。
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下图为上海市某地区某一工作日(图1)与周末(图2)的手机定位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3~4题。
3.本区域流动人口的特点是()
A.5时前后人口流动量最小
B.8时前后人口流动量最大
C.18时前后人口流动持续减少
D.人口流动量周末大于工作日
4.该地区主要是()
A.工业区
B.居住区
C.商务区
D.旅游区
4.C
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区域5时前后人口流动量最小,17时前后人口流动量最大,18时前后人口流动以减少趋势为主,人口流动量周末小于工作日,所以A项正确。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最可能是商务区,所以C项正确。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完成5~6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5.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6.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6.D
5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项正确、C 项错误;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项错误;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项错误。
第6题,题干提示,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项正确;其他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大,A、B、C三项错误。
用手机大数据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者对工作日10时与23时的手机多日平均密度比值进行空间聚类分析(低值聚类为居住功能区,高值聚类为就业功能区)。
下图为某城工作日10时与23时的手机多日平均密度比值空间聚类图。
据此完成7~8题。
7.该城规模不断向外扩展,主要原因是()
A.平原地形
B.文化传承
C.城市职能
D.经济发展
8.关于该城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居住区面积比就业功能区小②就业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西
③中心的高值区最可能为商业区④河东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外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8.C
7题,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平原地形、文化传承、城市职能对城市规模扩展影响较小,选择D项。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低值聚类(为居住功能区)比高值聚类(为就业功能区)面积大;高值聚类(为就业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东;中心的高值区最可能为商业区;河东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外。
选择C项。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
据此完成
9~11题。
型
形
态
人
75户/hm2
建
筑
5%30%38%
密
度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9.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A.甲类型
B.乙类型
C.丙类型
D.以上都是
10.紧凑型城市应该()
A.不划分功能区
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
D.杜绝城市扩张
11.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10.C11.D
9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选择。
第10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
第11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
钟摆式交通加剧和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共享单车在所投放的城市中掀起了市民骑行热潮。
下图反映了某品牌共享单车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用户使用量百分比。
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说明三座城市()
A.相同时段的单车使用量完全一致
B.午夜12时共享单车使用率最低
C.共享单车的使用时段具有规律性
D.共享单车的投放区应随机选择
13.最可能在甲时段发生的共享单车流动方向是()
①中心商务区→地铁站②地铁站→中心商务区③住宅区→地铁站④地铁站→住宅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在大、中城市里普及共享单车的积极影响有()
①增加出行成本②方便市民出行③减少环境污染④缓解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A14.D
12题,读图可知,三座城市相同时段的单车使用量基本一致,A项错误;早晨5时左右共享单车使用率最低,B项错误;共享单车的使用时段具有规律性,C项正确;共享单车的投放区目前主要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D项错误。
第13题,读图可知,甲时间段为下班时间,共享单车流动方向应该为上班地点到地铁站或地铁站到住宅区,①④正确。
第14题,在大、中城市里普及共享单车可以减少出行成本,方便市民出行;共享单车的使用,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可减轻环境污染,缓解交通拥堵。
二、综合题(共44分)
15.(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哥本哈根为丹麦首都,位于丹麦东部的西兰岛上。
现今的大哥本哈根拥有全国560万人中的180万人口,面积约2 800平方千米。
该城市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该规划为哥本哈根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影响至今。
哥本哈根城区以老城区(手掌)和向外延伸的五个新城区(手指)构成。
保留和建设“手指”间的楔形绿地是“手指规划”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手指规划”中的远期规划以150万人口作为规划的着眼点。
中国当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越来越多。
(1)指出决定哥本哈根新城区延伸方向和长度的主导因素,并说出理由。
(4分)
(2)请简要说明保留和建设楔形绿地的作用。
(8分)
(3)你是否赞同在我国的大城市规划中推广哥本哈根的“手指规划”模式?请简述理由。
(8分)
主导因素:交通干线。
理由:以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为轴,将新城区(手指)与老城区(手指)连接起来。
(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流通(净化空气),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阻隔城区之间的横向扩张,使城市在规划的区域内合理发展(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为居民提供休闲与娱乐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3)赞同。
理由:避免城区“摊大饼”式向外蔓延;依托交通干线,使郊区与中心市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实现居住、工作和生产的合理分工;保留绿色空间,可美化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缓解市内交通拥堵。
反对。
理由:“手指规划”模式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利于横向联系;缺少环形交通线路,易导致市中心区交通拥堵;楔形绿地占地面积过大,限制了廉价土地的供应量,导致城市用地紧张;楔形绿地经济价值低,影响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以看出哥本哈根新城区沿交通干线延伸和布局。
第(2)题,从城市规划、改善环境和居民生活等方面说明保留和建设楔形绿地的作用。
第(3)题,既可赞同,又能反对,但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如赞同,需从“手指规划”模式的优点来说明理由;若反对,应从“手指规划”模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来阐述理由。
16.(2019河南洛阳五校联考)(24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
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越不容易积水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12分)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凝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12分)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使城市成为“热岛”,空气对流运动增强,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形成大量凝结核,使降水增多。
(2)7~8倍,城市建设使绿地面积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聚集而形成雨涝;城市地下水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涝,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雨涝形成。
(1)题,根据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使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成为“热岛”。
城市空气对流运动增强,空气上升,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形成大量凝结核,水汽上升过程中凝结,降水增多,成为“雨岛”。
第(2)题,根据题图曲线,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约40毫米,混凝土方砖的降水损失量约为5毫米,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凝土方砖的7~8倍。
结合不同地表的降水损失量差异,从雨水汇集速度分析,城市建设使地表硬化,绿地面积减少,造成降雨损失
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形成雨涝。
从排水条件分析,城市地下水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涝,加剧雨涝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