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教学设计(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编写:林立琼
[单元教学要点]
一、能欣赏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课文所创造的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能就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三、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名人名家的生平,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学会走进图书馆检索书目,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5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哈墨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国际歌》磁带或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大体理清情节思路。
3、搜集有关普法战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板书:《最后一课》)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引导学生熟悉小说背景。
)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哈墨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一)注音:
哽住(gěng) 踱来踱去(duó)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懊悔(ào) 诧异(chà) 纵身(zòng)
(二)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惨白:非常白。
四、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茨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哈墨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
(二)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情预测:以“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可能有如下几种:
1、课前、课上和下课。
2、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3、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
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
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课上、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茨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按小弗郎茨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茨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哈墨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品读哈墨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1、哈墨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哈墨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哈墨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哈墨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
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内心巨大的悲痛,也表现出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茨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1、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样也就可能失去祖国。
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小弗郎茨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三)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讨论,从课文的阅读中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明确: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写出了他的严厉;“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写出了哈墨尔先生用这种庄严的方式纪念他的“最后一课”,使人物形象更加含蓄深沉。
2、语言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3、行动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
4、心理描写: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表现了小弗朗茨对侵略者的嘲讽和抗议!
5、细节描写:如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霍瑟老头的眼镜和初级读本,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字贴等,都极其生动强烈地烘托了气氛,对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拓展迁移)。
(一)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茨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拓展迁移。
1、作者为什么样不把哈墨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茨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2、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三、总结课文。
1、归纳思想内容。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
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
文章通过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
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四、课后作业。
(一)阅读并模仿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写老师的作品,写一篇描写你的老师的文章,用心写出老师对你的深刻影响,注意运用丰富生动的描写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完成《伴你学语文》该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思想情感:悲愤、沉痛的爱国情怀
6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歌曲《》、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
(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
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
2、全班齐读四首古诗。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投影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
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五、把握全诗意思。
(一)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二)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
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
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六、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的歌曲《》,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八、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九、小结: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
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个别检查背诵。
(二)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诗歌主题。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思考:该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组织班级交流,发挥想象,感受意境,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
讨论明确: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面上看,诗句毫无技巧,直抒胸臆,但这首诗最具震撼力就是这两句统一为人格的宣言。
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不着痕迹。
“丹心”和“汗青”的光,二者相映衬,在色彩上自然的构成和谐的反衬。
三、再次播放的歌曲《》,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有着爱国情怀之人的人格魅力。
四、拓展延伸:全班交流所收集的有关爱国或不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
事例: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诗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姥吟留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预测: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事例和诗句,因为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
另外教师可按以下分类: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这样可避免混糊重复。
)
五、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六、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一)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学生互相点评。
(二)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三)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八、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背诵全文。
(二)再读全诗,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坎坷辛酸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追忆过去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比较·探究第一堂课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情。
2、与《最后一课》比较,体会本篇文章独特的构思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本文虽朴素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难点:体会领悟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情。
辅助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南京大屠杀相关图片。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优美语句;
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感情;
3、搜集有关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