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
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
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B.导致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
C.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3.魏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为:吴郡二万五千,吴兴二万四千,会稽三万。
南朝宋时期,吴郡五万多,吴兴四万九千多,会稽五万二千多。
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北方人口南迁B.江南商业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D.农业技术改进
4.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A.标志着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束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给政府带来了大笔财政收入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5.以下这组图片集中反映出近代中国
A.近代化的探索B.科学技术进步
C.民族危机加剧D.政治制度创新
6.1943 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取消在华部分特权;这年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国家势力的衰落B.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了完全胜利
C.中国在战争中损失大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7.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体现政治协商的主要职能
8.198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粮食近八百斤,棉花十多斤,按照我国人民当前的食物结构和衣着水平,一般已可以达到温饱有余。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D.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9.2013 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
这反映出
A.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已经形成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D.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
10.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在自己的庄园中或领地内,依靠剥削农民劳动获得一切生活必需品,只有贵重的武器和丝绸、宝石等奢侈品,才需要从外来商人那里购买。
这说明西欧庄园
A.拥有独立的司法权B.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C.使用奴隶进行生产D.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1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描述:十七世纪末,俄国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请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帮他搞维新……甚至迁都到滨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
这主要强调彼得大帝
A.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B.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C.使俄国成为军事强国D.是俄罗斯的民族英雄
12.如图是一幅反映当今国际关系的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
该漫画表明
A.冷战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B.联合国的维和作用明显减弱
C.恐怖主义延缓了民主化进程D.大国霸权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6分。
13.【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10分)
材料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
的增长。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
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一一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明代人口达到1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清代在此基础上,大量人口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
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
(6分)
14.【革命道路的探索】(8分)
材料一1916年从日本回北京大学后,李大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
1918年发文肯定了十月革命“将从来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的历史功绩。
同时他把俄国革命当成世界新潮流的开始,并且相信中国也应该走上这一条道路。
1919年5月,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其间号召知识分子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发动群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
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
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进行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方式。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再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分)
15.【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8分)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一一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二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年的全部工业投资比1928年增加了39.1%,但主要用于重工业,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1%,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投资比重最高不超过7%。
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摘编自杨敏敏《前苏联工业化(1926-1938)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
(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苏两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共同点。
(4分)
16.【战争与和平】(10分)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习近平
提取上述图片信息,围绕“战争与和平”,任选角度,自拟标题,综合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考试九年
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24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36分。
13【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10分)(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或推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统治疆域的扩大。
(4分。
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积极影响:为农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或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开发了边疆地区。
(4分。
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消极影响: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使汉族与边疆民族
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
(2分。
任答一点2分)
14【革命道路的探索】(8分)(1)转变:从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到宣扬马克思主义。
(2分)原因: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个人思想觉悟的提升。
(2分,一点1分,任答两点2分)(2)历程:从工人罢工到武装斗争;从城市斗争到工农武装割据。
(2分。
任答一点2分)认识:中国革命道路是在不断的斗争和实践中找到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道路的选择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敢于创新: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2分。
一点1分,任答两点2分。
其它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同等给分)
15【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8分)(1)原因: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的建立;苏联的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新中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好转奠定了基础。
(4分。
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2)共同点:都取得辉煌成就;都优先发展重工业;都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广大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高涨和艰苦奋斗。
(4分。
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
其它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同等给分)
16【战争与和平】(10分)
观点: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其它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同等给分,仅仅围绕战争或者和平单方面答题8分,既答到战争又和平的10分)
题目: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论述:20世纪前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破坏性强,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和巨大的苦痛。
经历战争的洗礼后,人类社会深刻反思,更加珍爱和平。
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组建联合国维和部队,以维护世界和平。
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在和平环境中,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结论:以史为鉴、人类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才能够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