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阶段评估检测(三)(湖南专版) 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评手册(湖南专版)阶段评估检测
(三)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宿.仇/宿.将翘.首/憔.悴差.额选举/差.强人意
B.殷.红/殷.切俊俏./讥诮.恪.守不渝/溘.然长逝
C.更.迭/更.正疤.痕/奇葩.封妻荫.子/绿树成阴.
D.埋.怨/埋.伏翩跹./纤.维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由于对用户的操作要求很低,在语言的组织编排上要求也不高,因而“微博”得以迅速流行,导致原来的博客用户纷纷弃旧图新
....。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个偏
要反弹琵琶
....,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安丘市100名村民与烟台一工程劳务有限责任公司以日薪可达200元的条件签订去沙
特务工的合同,谁知,这家公司压根儿就没有劳务输出的资质,所提到的日薪更是镜花水月
....。
D.非洲有一些国家表示要筹建碳交易市场,欧盟也准备将交易市场进行扩展,碳交易虽
未形成气候,但正呈现方兴未艾
....的局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4.晚唐诗人郑谷,因“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
下面是他的《鹧鸪》诗句,请将打乱的诗句重新排列( )
①暖戏烟芜锦翼齐②苦竹丛深日向西③品流应得近山鸡④相呼相应湘江阔⑤佳人才唱翠眉低⑥雨昏青草湖边过⑦花落黄陵庙里啼⑧游子乍闻征袖湿A.①②⑥③⑧⑦④⑤B.①③⑥⑦⑧⑤④②
C.②③④①⑥⑦⑧⑤ D.⑥⑦③⑤①④⑧②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
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马副使鸣
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②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③以兵解,文少保④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
..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有删节) 【注】①史忠烈公:史可法,明末抗清将领。
1645年清军破扬州,史可法被俘,慷慨就义。
②洪承畴:福建南安人,曾任蓟辽总督,防守关外,后被俘降清。
③颜太师:颜真卿,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782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
时人传颜真卿尸解得道。
④文少保: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誓与城为殉.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B.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谱:谱写
C.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恚:恼怒、恼恨
D.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
..可遇宛然:仿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①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与.客述忠烈遗言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可法兵败被俘之时,慷慨激昂,其凛然大气让“和硕豫亲王”肃然起敬,直尊称其为“先生”。
B.文中“忠烈未死”的民间传言,以及对假托忠烈名号起兵之事的记叙,表明忠烈之壮举深得民心,备受推崇。
C.文章第三段通过描写洪承畴被孙兆奎挖苦后的情态,鞭挞了卖国贼的卑劣灵魂,反衬出史可法高尚的民族气节。
D.文章末段,作者对“神仙之说”予以否认,同时指出:躯体的有无并不重要,一个人如能恪守“忠义”,“其气浩然”,自然会“常留天地之间”。
8.用“/”线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B.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C.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D.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9.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8分)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①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①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
(1)词的起首三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故国之思,试结合下片前三句具体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2)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____。
(屈原《湘夫人》)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近期,一种可抗拒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超级细菌NDM-1在英、美、印度等国家小规模
爆发。
这种细菌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进入大多数细菌的DNA线粒体中并存活下来,从而使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
像NDM-1这样的耐药型的细菌并非新事物,它们一直存在并且随着人类滥用抗生素而进化出强大耐药性。
在这场特殊的博弈中,人类是超级细菌的幕后推手。
超级细菌其实并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
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包括多重耐药结核杆菌、泛耐药绿脓杆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
MRSA现在极其常见,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和关节的感染。
青霉素的发现和提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有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挽救了无数生命,时至今日,抗生素仍然是医生治疗感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它的对手产生了耐药性。
当年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时,用来对付的正是这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但随着抗生素的普及,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始出现抵抗力,产生青霉素酶以降低青霉素的药力。
MRSA的耐药性发展非常迅速,在1959年西方科学家用一种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杀死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后仅隔两年,在英国就出现了MRSA。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MRSA已经成为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目前被证实对MRSA还有效的只有万古霉素。
不久前英国和印度的医学研究机构在一些曾去印度接受过外科手术的病人身上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菌,这种细菌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简称NDM-1)。
NDM-1含有一种罕见的酶,几乎可以跨越不同的细菌种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的DNA线粒体中,例如,它能存在于大肠杆菌的DNA中从而使其产生广泛的抗药性,人被感染后很难治愈甚至死亡。
NDM-1的复制能力很强,传播速度快且容易出现基因突变,在现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超级细菌。
这种细菌就是从印度的整形和外科医院患者中传播开来,无声地在医护人员、患者之间播散,并可存在于人体达数月之久。
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
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
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
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对耐药性的后果认识不足,是抗生素滥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最常见的现象是患者一般点名要求医生开抗生素。
有些医生会本着“能开多开”的心态,满足患者所需或多开药以赚取回扣。
而在美国,买抗生素的难度比买枪还大——抗生素属于较严格管控的处方类药物,医生一旦违规开方,就会受到警告甚至吊销执照。
而且没有专业医生的许可签字,任何医院的药房或药店,均不允许向市民出售抗生素。
如今中国存在的“超级细菌”名单也越来越长,它们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考虑到当前的传播速度和国际旅行的频繁等现实情况,不排除NDM-1进入中国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目前滥用抗生素的发展态势,新的超级细菌还会在10~20年内陆续出现,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
瑞典传染病控制研究所的安德里亚斯·赫迪尼警告说,如果滥用抗生素的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类很可能重返前抗生素时代。
12.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
A.超级细菌是指在南亚和英美地区出现的简称为NDM-1、MRSA的细菌。
B.超级细菌是人类发现抗生素后出现的一种对药物有极强耐药性的细菌。
C.超级细菌是除万古霉素以外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药性的细菌。
D.超级细菌NDM-1、MRSA更容易在医院环境中产生和传播。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滥用抗生素,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超级细菌感染,很多儿童因超级病菌而耳聋。
B.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对耐药性的后果认识不足,使得人们滥用抗生素,不知不觉地充当了超级细菌的幕后推手。
C.由于中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像NDM-1这样的“超级细菌”已成为我们在医院内容易受到感染的病原菌。
D.如果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最终人类又有可能回到只能用青霉素和更高效的万古霉素才能对付病菌的境地。
14.结合全文,请你谈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的势头。
(请分条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了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
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
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
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④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
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
⑤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
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
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
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
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回门,小声地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儿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
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
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画另一面时,他已经意识到,画绿叶的过程,对他来说,就是书写忏悔录,就是魂魄的热水浴,也就是自我心灵的飞升……从中,他获得大感悟、大欢喜。
⑩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
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小说月报》) 15.小说为写在花瓶上画绿叶设了哪些伏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第⑥段写“闺女和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第⑩段写到了来访“发小”的态度变化,请概括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3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得太慢。
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但还是只差一点点……我驱赶它,吓唬它,责备它。
蜗牛用歉疚的眼光望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上帝啊!为什么?要我带一只蜗牛散步!但天上一片安静。
喔!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根本不在!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忽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我听到了鸟叫,我听到了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回头看,蜗牛也正在悠闲地爬着……
(1)从上述材料中,你明白了哪些有关人生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王开岭在作品《丢失的脚步》中说:“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众弟子问孝。
子曰:“无违。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孔子说:“不要违背。
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的主张,这就是尽孝了。
”)
(1)结合上述内容,谈谈我们该如何辩证地认识儒家的“孝”。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华网石家庄1月18日电:近日,河北省魏县关于干部任用规定:“要想升迁首先要有父母、岳父母、公婆、配偶等写出德孝方面的证明材料,对凡是德孝方面有问题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制’。
”
《京华时报》:11月20日,北大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大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
他特别指出,北大的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
(2)你是否认同上述做法?为什么?(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有一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意思是人们都为自己着想,不为自己着想老天就会诛杀他。
孟子则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强调关爱他人。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为己与为人”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阶段评估检测(三)
1.A 【解析】 B.yān/yīn;C.bā/pā,yìn/yīn;D.mán/mái。
2.C 【解析】 A.弃旧图新:抛弃旧的,谋求新的。
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离开错误的道路走上正确的道路。
B.反弹琵琶: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
C.镜花水月:镜中的花,水中的月。
比喻虚幻的景象。
D.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
多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句中被误用作表示事物刚刚兴起,还未形成气候,不合语境。
3.B 【解析】 A项“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句式杂糅,改为“人类68%的疾病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C项“连续……五连败”搭配不当,五连败就有连续的意思,“令人”和“堪”成分赘余;D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给国家”前。
4.B 【解析】第一步,定韵脚:①“齐”③“鸡”⑦“啼”⑤“低”②“西”,且首句入韵。
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看出⑥对⑦,⑧对⑤。
第三步,定首、尾联:从内容上看以写景开始,以寓情于景为结束。
第四步,定颔、颈联:先承接上句写景,再写人。
所以是①③⑥⑦⑧⑤④②。
5.B 【解析】谱:把……写进族谱。
6.C 【解析】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B.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与:介词,对/连词,和。
7.A 【解析】“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不是表示恭敬,而是为了劝降。
8.C 【解析】此断句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与句式,但可以利用一般陈述句多由主谓短语构成这一语法知识来推断。
9.(1)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未能找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是”“不可得”“乃以”各1分,共3分)
(2)先生在军中,(是否)清楚地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先生在兵间”“审知”及句式各1分,共3分)
(3)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了,更何况是假冒他未死的名号呢!(“解脱”“而况”“冒”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督相身份在扬州指挥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做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
众将领迅速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
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并落不敢举刀,(忠烈公)于是被众将领拥护着前行。
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
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
忠烈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史阁部。
”(接着,史可法)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
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
忠烈公大骂而死。
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
”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未能找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也有人说:“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戴着乌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并未死在城中。
”自从有了这种传言,长江南北,就都说史公没有死。
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清义军大规模兴起,都假托史忠烈的名号来号召群众,就如同陈涉起义假托项燕的名号一样。
吴中的孙公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送到南京。
任七省经略的洪承畴跟他有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清楚地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清楚地知道原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洪承畴听了非常羞怒,急忙叫部下把他赶出去杀掉。
唉!有些成神仙的荒诞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为悟透了“大光明法”,灵魂像蝉一样脱离躯体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未曾死去。
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世代相传的立身准则,他们的凛然正气磅礴浩大,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何必要问他们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在世为人的真相呢?那些关于他们成仙成佛的说法,真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
就拿史忠烈公的遗骨来说吧,已不可能找到了。
在他殉难百年以后,我登上梅花岭,与朋友们谈起史忠烈公的遗言,没有一个人不泪下如雨,好像亲见当日围城光景似的。
这就是忠烈公的音容面目依稀可见,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了,更何况是假冒他未死的名号呢!
10.(1)【答案】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
(2分) 【解析】开头三句从内容上以水边轻烟氤氲、小雨轻敲细沙、垂杨轻拂花草三幅图景写出了作者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从结构上看,呼应了题目,引发了对与此景相似的“西湖”美景的联想,进而引发故国之思。
(2)【答案】头两句点明字字句句由血泪凝成,直接表达故国愁思之深;(2分)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故都临安的日夜思念之情。
(2分)
【解析】下片前三句乃词作感情的高潮处,分析时应侧重它们是如何表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的,可从手法、形象塑造、意象构成等角度分析。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是直述所写诗句都是血泪之作,表达了沉痛的感情。
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
这里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以西湖为代表的故国故都,而是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1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夕济兮西澨12.D 【解析】 A.不仅是NDM-1、MRSA;B.超级细菌“一直存在”;C.万古霉素只是对MRSA有效。
13.B 【解析】 A.致死、致聋的原因是滥用抗生素;C.不能肯定NDM-1已经进入我国;D.“境地”是指没有抗生素抵御病菌的时代。
14.(1)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使用抗生素问题加强监管把关。
(2)医疗行业人员应提高认识,恪守职业道德,科学用药。
(3)患者和普通民众应更多了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医疗理念。
(分三点回答,前二点各2分,第三点3分)
15.【答案】 (1)素白的花瓶近些年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2分)
(2)为写回忆录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2分)
【解析】第①段中“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等语为后文被绿色笔碰到并在空白处画绿叶埋下伏笔,第②段中写准备十二支绿色笔和运笔滑动的感觉,为后文碰到瓶子埋下伏笔。
16.【答案】 (1)照应了上文要写回忆录的情节,为下文“画千叶瓶就是写回忆录”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