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疑难问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难问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和四个历史时期。
三大历史阶段:创立形成阶段(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阶段(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革命到建设阶段(由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
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形成到19世纪末,即由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95年恩格斯的逝世。
这一时期大体上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风起云涌(经过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到走向相对寂静、和平发展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在实践中运用、展开到发展成为日益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也叫第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也叫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文本(列宁主义)、毛泽东的文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文本(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文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义上马克思主义还应该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初级文本,而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编写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教材和著作可以视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系统。
第二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从恩格斯逝世到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这一时期也叫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时期。
恩格斯逝世之后,在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的社会思潮。
其中以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为代表。
以列宁为代表的左派同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列宁批判了修正主义,特别是批判了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民粹派和孟什维克在俄国革命纲领和策略问题上的错误。
在批判过程中,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
这一时期经典作家的代表是列宁,代表性的理论是列宁主义。
这一时期的列宁的主要贡献是形成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完成了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理论准备。
第三时期,从20世纪初十月革命的胜利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完成。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由无到有(十月革命后)、由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影响由局域遍及全球。
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时期,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初步经验教训的时期。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代表性的理论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以及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极其深刻、富有远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思想和精辟论述。
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论粮食税》、《论合作制》、《怎样改造工农检查院》、《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苏
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作中。
但是,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不久列宁就英年早逝,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没有完全得到贯彻和实现。
斯大林继承列宁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打败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对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的蹂躏,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卫国战争的胜利之后,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国民生产总值由十月革命前欧洲的第五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可以跟强大的美国抗衡、“说不”。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又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扩大化和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特别是苏联长期以“老子党”自居,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党内事务和国家事务,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在世界上光荣地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武力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外交制裁,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和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
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开始全面大规模的建设,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时代,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由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国家,变成了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由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由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由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时期,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挑战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期,是社会主义掀起改革浪潮和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前进时期,也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
这一时期在苏联出现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全盘否定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这就是著名的1956年苏联共产党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波动,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震动很大。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反映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揭了盖子”,即促使我们党认识到了教条主义和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危害性,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认识到了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和实现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讲:斯大林破坏法制的现象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会发生。
“忧”的是苏联共产党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给国际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口实”,促使我们党提高警惕,防止出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那样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
在苏联,还出现了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思维”。
这种民主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主要内因之一。
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
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1959年庐山会议,一直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苏(苏联)东(东欧)剧变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地但十分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科学而深刻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步骤等。
邓小平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跨入21世纪的头一年,江泽民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深刻反思苏共亡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能否履行和实践“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格之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参考资料建议:
(1)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赵曜:《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3)梅荣政、熊启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根本区别
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等同起来,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
作为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历来的宗教信仰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是这些本质区别,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信仰所具有的显著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学说,其本身就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思维意识领域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理性和信仰的矛盾。
人类总是用自己拥有的理性世界去规范,去掌握信仰世界。
这个矛盾自人类具有自我意识时就开始了,马克思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集I,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哲学和宗教的矛盾亦即理性和信仰的矛盾,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黑夜与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深化,到康德手里画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客观世界,本质与现象不关联;主观世界,理性与信仰不相干。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说得天花乱坠,
其本质并没有突破康德哲学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理论学说中能成为人类性的学说,自然不能回避也没有回避这个矛盾。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成为一种关于信仰的宗教性学说,也不能成为一种关于理性的纯思辨性学说,而相反,它是关于理性和信仰科学地统一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正是科学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并以此为思维起点,建立了自己既包含着人类现实生活(理性世界)又包含这人类理想世界(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性和信仰的科学统一)学说,并卓有成效地引导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着这样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的思维方式,把这个矛盾纳入到实践中来解决。
因此,它关于世界,关于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的一般学说,既是一种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又是一种科学信仰。
其二,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表现在它把人类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以形成未来世界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每日每刻都从现实世界中吸取营养,从而不断地作出认识和总结(比如,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创造性运用);它作为一种科学信仰,所描述的人类的理想目标又必须通过无止境的实践来证实。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有限中找到无限,在暂时中把握永恒,从相对中寻求绝对,从而使科学信仰不断在科学认识中受到检验、证实和丰富,又使科学认识在科学信仰的指导下不断深入和不断地转化为实践。
其三,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表现在它的全面性和毫无片面性。
当代世界性的学说,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并形成互不相容的对立,它们的学说体现出由于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分裂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境。
科学主义把学说归结为知识体系,主张清理学说中“形而上”即无法用现实科学来证明的东西,因而失去信仰,陷入悲观的宿命论;人本主义,基于现代社会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机(上帝死了,人类陷入彻底的价值沦丧走向荒诞)的背景,主张学说应排斥理性而成为理想主义的信仰体系,因而最终陷入现代宗教。
而马克思主义学说既反对科学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把握,要立足于对人类自身的价值意义,以使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共产主义迈进;又反对人本主义,强调对现实世界和未来的把握应立足于科学认识之上从而为自己的学说的可实践性提供可靠的根据,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自己学说的认识性和信仰性科学地统一起来。
既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那么就没有理由,只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理论体系,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学术流派进行单纯的学术研究和讨论,而忽视它的科学信仰的一面,从而不能当作一种崇高的信仰去执著地追求和身体力行,造成革命理想的动摇甚至破灭,即所谓的“信仰危机”;我们更无理由满足于朴素的信念,滞留在朦胧的向往和憧憬中,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宗教一样的信仰对象,不理解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一面,即科学认识的一面,不去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盲目地崇拜和信仰,当作圣经一样的教条乱套乱用,从而在实质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而且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广阔前景的信仰,它适应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需要而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精神支柱。
它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崭新的信仰,完成了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
所以,从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固然重要,但在行动上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崇仰的共产主义作为我们的信仰付诸实践则更为重要。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应该充满热情地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行动起来,把理论的力量变成物质的力量。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
宗教信仰是从广泛的假设和先验的普遍原则出发主观地演绎出来的,因而远离现实。
它给人们许诺的只能是现实生活永远无需兑现和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
它只能使人们避免认识自己的真正利益和义务,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信仰,基于人们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从现实中分析和概括出符合事
物发展方向的客观规律。
它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
遵循这条道路,人们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够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毫无疑问,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眼中人类最为美好的社会形式。
从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出发,共产主义不仅具有客观性、对象性意义,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
马克思完全否定了抽象的、虚幻的、与现实分离的基督教的天国,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批判,将共产主义思想置于现实的、历史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共产主义学说不仅是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实际运动,它在世界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所进行的每一项现实工作,都是共产主义的实践,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制度,同时共产主义更是作为无产阶级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是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内在灵魂,共产主义虽然不是“目标”,但它却可以“光照”现实经验生活、可以作为终极关怀的人文界境和人文精神,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
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宗教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任何宗教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对一种非科学理论的尊崇之上的,追求的都是一个超离现实世界的虚构物,要人相信“来世”、“天堂”,以此来消解人们为实现现世生活目标的努力。
这最终只能导致人的异化,对现世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这与社会进步的方向是相悖的。
马克思主义以现实世界为根基,又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科学认识,其信仰经内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对现实世界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影响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作为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义本身要求自己的理论不能仅停留在解释世界上,而主要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上。
就其信仰对象的形象性景物形态而言,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阐释,无疑会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认识内化为实践动力,牵引自己的行动和实践、这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开掘了一个不尽的信仰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扬信仰主体,从本质上肯定人的意志、人的力量、人的自主创造精神和批判意识,表现出了渴望参与宇宙人生创化的不息的生命精神。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支撑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与阶级敌人和落后势力作英勇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世界观,仍然是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促进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而成为我们时代最进步的意识形态和科学先导。
参考资料建议:
(1)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荆学民:《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3)王志军:《马克思思想宗教化的“趋势”及其批判》,《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即“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唯物主义的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解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
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准确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和实质,进而科学、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形成的时候,马克思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的。
当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页)当然,“实践人道主义”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概念,还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表述。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自己的哲学。
他们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在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从“实践人道主义”演变而来,这个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而且是哲学思想内涵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科学概括。
第二,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论与唯物论的统一。
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正确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它克服了以往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实践论和唯物论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对实践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把握,即把我们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看做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这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但它并不是对唯物主义观点的排斥和否定,而是对唯物主义观点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它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是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崭新形态。
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对立的所谓“超越哲学”是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实践唯物主义在赋予实践以世界观的地位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实践论与唯物论的辩证统一。
实践和物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离开了实践的物质是抽象的物质,离开了物质的实践是抽象的实践。
实践论观点和唯物论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论观点和唯物论观点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建议:
(1)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2)肖前、李怀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志良,杨耕:《实践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哲学动态》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