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期末归纳总结
名词解释(综合)
①情绪智⼒:监控⾃⼰和他⼈的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这些信息指导⾃⼰的思维和⾏为的能⼒。
简称情商。
②⼼境:⽐较持久、微弱、弥散的情绪状态。
③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④应激:由意外紧迫情况及长期压⼒引起的⾼度紧张与焦虑。
⑤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它是由问题解决者利⽤问题所包含的信息有和⾃⼰的经验主动地构成的。
⑥思维共识:是和对⽅沟通、交流、,彼此说出⾃⼰内⼼最真实的想法,在共同寻求最好的解决⽅法,最后形成⼤多数⼈认可的准则,再付诸于⾏为。
⑦⽓质:指⼈⽣来具有的⼼理活动的动⼒特点。
⑧性格:指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为⽅式。
⑨⼈格:指个⼈在各种交互作⽤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组织和相应⾏为模式的统⼀体。
⑩感受性:指个体对刺激的感觉能⼒。
通常⽤感觉阈限来衡量。
11绝对感受阈限:个体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刺激量。
12差别感受阈限:个体刚刚能够觉察到的刺激间的最⼩差别量(JND)。
13可操作性:⾏为是可操作性的外在表现,是可操作性的功能表⽰。
可操作性是⼀种⼼理结构,是⼈类⼼理发展的基础平台。
可操作性是有层次的。
动物个体也具有可操作性,但它们的可操作性主要反映在⽣理上,诸如各种⽣理上的⽆条件反射或者条件反射。
因此,动物的可操作性获得主要来⾃于遗传。
当我们⼈类进⼊社会⽣活中,就不单单是动物式的遗传,还必须有学习和选择。
也就是说,可操作性已经渗透到⼼理和认知领域。
14防御机制:为了应付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些对付它们的⽅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理安宁。
15系列位置效应:回忆材料时,开头、结尾材料记忆好,中间材料记忆较差的现象。
⾸因效应近因效应
16强化:形成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过程即。
17“⾥⽐多”:指推动⼼理活动的动⼒,来⾃于⽣物体本⾝内在固有的能量,包括⼈与⽣俱来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种能量总是与性有关,因此称为性⼒,即⾥⽐多。
18意识:核⼼是⾃我,⾃我包括有意识的知觉、记忆、思维和感情,其功能是保持个体的同⼀感和连续感。
19个⼈⽆意识:靠近⾃我的区域,包括各种被压抑、遗忘、忽视以及过于微弱,还不能被意识到的各种经验。
20集体⽆意识:⼈通过遗传获得的⼈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理烙印。
第⼀节各种⼼理学派
1、简述⼆⼗世纪主要的⼼理学理论。
⼼理学派主要⽅法
主要倡导者
主要批评
⾏为主义⼼理学
分析可观察的⾏为,此⾏为与⼼理活动没有因果关系实验法,包括动物实
验。
华⽣(竖旗⼈S-R)、
斯⾦纳(S-R-S操作型
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的)、
对造成⾏为的内部思
维活动没有提及;将
⼈机械化、动物化。
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班杜拉(社会⾏为主义者,观察学习)
精神分析学派
⼈格发展与⼼理治疗的理论。
集中研究个⼈⼼理发展中的⽆意识活动。
⼼理分析,基于临床的个案研究。
弗洛伊德(⼈格结构
理论;本能理论;⼼
理防御机制)、荣格
(分析⼼理学)
过份依赖个案研究,
⽀持证据不⾜,理论
太过宽泛。
格式塔⼼理学
从整体⾓度研究⾏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实验与观察(集中于
观察整体现象,⽽⾮
分离的控制变量)。
韦特海默(似动现
象)、考夫卡(试验美
学)、苛勒(顿悟学习
理论)、乐温
缺乏⽀持理论的证
据;缺乏实验控制;
缺乏精确的定义。
⼈本⼼理学
研究⾃由意志与⼈类潜能的⾃我实现;重视意识经验,不强调⽆意识活动。
主要⽅法
临床经验与个案观
察;强调以整体⽽⾮
分析的⾓度来观察。
马斯洛(⾼峰体验)、
罗杰斯(以⼈为中⼼)
理论较不完整;研究
认知⼼理学
描述⼈类如何获取、储存与使⽤知识。
实验、模拟与⾃然观
察。
奈瑟(《认知⼼理
学》)、西蒙(信息加
⼯理论)⽪亚杰
忽视了社会与⽂化等
因素对⼈类⾏为的影
响。
2、试评述⾏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为主义⼼理学分析可观察的⾏为,此⾏为与⼼理活动没有因果关系。
基本原则有:
①⼼理学的唯⼀主题应该是⾏为。
“由⾏为主义者所看到的⼼理学……是⾃然科学中把⼈的活动和⾏为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的部门。
”
②⼀切⾏为都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S-R”
③⼼理学的研究⽅法应该是客观的。
“由⾏为主义者所看到的⼼理学……是纯粹⾃然科学的⼀个客观实验分⽀”
④⼼理学的⽬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为”。
“给我⼀打健康的婴⼉……”
⾏为主义的理论专注于操作⽽忽视了对造成⾏为的内部思维活动;将⼈机械化、动物化。
3、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
“桑代克迷笼”-笼⼦⾥的猫在冲动挣扎过程中可能抓到开门的环扣或按钮逃了出来。
经过⽆数次重复实验后,猫的所有不成功的冲动被剔除,⽽促仗成功⾏为的那种冲动的结果被保留。
当猫再次被关进箱⼦时,它会⽴即⽤明确的⽅式抓住按钮或环扣。
桑代克认为,动物在每次尝试的过程中,都建⽴起⼀种刺激-反应型联系,那些能够导致成功的反应被保留,⽽那些⽆效的反应则会逐渐被排除,所以,动物学习就是从各种刺激-反应中挑选那些导致成功的刺激反应型。
桑代克⼜把这种刺激-反应型称做
作“联结”,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理智、性格或技能意味着以⼀定的⽅式对⼀定的情境发⽣反应的倾向”。
4、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答: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应答性⾏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操作性⾏为”。
巴甫洛夫应答性条件发射都可⽤⼀个公式表⽰:S-R。
S在⾏为形成过程中扮演和⾄关重要的决定作⽤,在条件发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条件刺激⽽出现。
例如,
要想让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发射(⼀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就必须在每次出现铃声之后紧接着给⾷物,这样持续多次,狗才会形成对铃声的条件发射。
另外,条件反射的分化、消退也取决于铃声和⾷物以何种⽅式结合,如果只给铃声不给⾷物,条件发射很快会衰退,以后即使给铃声,狗不会再分泌唾液了。
同样,如果出现⾼频率的铃声时给⾷物,不出现⾼频率铃声是不给⾷物,狗就学会了区分⾼频率和低频铃声。
巴普洛夫认为,⾮条件刺激必须紧接着条件刺激物出现,⽽不能在放射性为做之后出现。
然⽽,斯⾦纳的条件性反射⾏为形成过程中,刺激⼏乎不起作⽤,可以种“S-R
—S反应—强化”公式表⽰。
在⾏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的不是反应前出现的何种刺激,⽽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例如,⼈们在⽆意中做出某种⾏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们以后会多作出这类⾏为;如果⼈们作出某种⾏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为,尽可能少做这种⾏为。
是⾏为的后果⽽不是⾏为前的刺激导致决定了⾏为的保持或消退。
5、如何有效地利⽤强化模式及其时间安排来影响个体的⾏为?
答: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若某⼀⾏为能带给⾏为者感到愉快和满⾜的东西,⾏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为。
表扬奖励——增加好好学习概率。
负强化-若某⼀⾏为结果能消除使⾏为者感到不快和厌恶的东西,⾏为者会倾向于重复该⾏为。
减少批评,消除冷漠——增加
惩罚-若某⼀⾏为会带来令⾏为者不快的东西,⾏为者就会倾向于中⽌或避免该⾏为。
严厉批评——降低逃课⾏为
剥夺-若某⼀⾏为会取消令⾏为者愉快的东西,⾏为者就会倾向于中⽌或避免该⾏为。
没收⼩说——降低课堂看书
强化时间表:
连续性强化
间断性强化:固定时距、变异时距、固定⽐率、变异⽐率
6、什么是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观察学习的特点?
答:“替代学习即个体通过对他⼈⾏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反应,或对现存的⾏为反应特点加以矫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特点:
①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备外显反应
②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③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
考点:
①亚⾥⼠多德—(古希腊)《论灵魂》——最早的⼼理学论著。
②冯特—(德)1879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理学的正式诞⽣。
第⼆节精神分析学派
1、试评弗洛伊德有关⼈格、本能及防御机制的理论。
答:
贡献
-潜意识(⼈格结构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理防御机制
-理论基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局限
-泛性论
-⽣物学化倾向
-主观⾊彩浓厚
2、简评荣格的⼈格结构理论和⼈格类型理论。
答:
贡献
-拒绝以性本能全盘解释⾏为
-集体⽆意识
-内-外向⼈格
局限
-先验论⾊彩
3、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的理论?举例类型?
定义:
为了应付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些对付它们的⽅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理安宁。
特点:
-防御机制的作⽤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
-⼤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的;
-⼤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时⼈们通常意识不到。
举例:
①压抑:⽐如战场上的⼠兵、从⽕⾥逃⽣的⼈、失恋的⼈……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对的痛苦与悲伤。
②投射: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指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格特征或动机强加到他⼈⾝上,认为那是他⼈⽽不是⾃⼰所具有的特性。
⼀个⼼地善良的⼈以为别⼈也善良
①置换:对象置换:例如,在学校被⼈瞧不起的学⽣,常把对同学和⽼师的怨⽓转到家⼈⾝上,以此平静⼼情。
驱⼒置换:⽐如爱⼀个⼈到恨⼀个⼈。
②否认:例如:⼀个明知⾃⼰换了癌症的病⼈否认⾃⼰的疾病,或者⼀个⼼爱的⼈已经死去,但家⼈还是会相信死去的⼈还活着并即将回家等等。
③反向作⽤:丈夫不知不觉想到别的⼥⼈(潜意识欲望返回意识层⾯),如果可能运⽤与这种欲望相反的⾏为,即过渡殷勤地对待妻⼦以减轻焦虑。
④认同:⼀位物理系学⽣留了胡⼦,是因为他⼗分仰慕系中⼀位名教授,此学⽣以留胡⼦的⽅式向教授认同。
⑤退化:就是虽然已经是成年⼈了,但是在碰到某些让⾃⼰头疼的事情时候,会选择⼉童的应对⽅式,⽐如撒娇。
⑥升华:喜欢骂⼈,以成为评论家来满⾜⾃⼰
考点:
①荣格—⼈格类型理论:内向、外向⼈格类型创始⼈。
第三节格式塔⼼理学派
1、格式塔的涵义?
答: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Gestalt)⼀词具有两种涵义。
⼀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有⾓的”或“对称的”这样⼀些术语来表⽰物体的⼀般性质,以⽰三⾓形(在⼏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种涵义是指⼀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形或曲调,⽽⾮第⼀种涵义那样意指三⾓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
及物体本⾝,⽽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译为“configuration”,中⽂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理学⼜译为完形⼼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不限于视觉领域,甚⾄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义地说,格式塔⼼理学家们⽤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理学的整个领域。
2、图形组织的格式塔规律?
答:知觉加⼯理论整体性、理解性相关:
接近法则:在意识⾥,我们常常倾向于空间上或时间上接近的元素整合成集合或⼀个整体。
相似法则: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个整体。
连续法则: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为同⼀整体。
闭合法则:当元素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时候,依然可以被⼈们所识别。
恒常性:
良好图形法则:知觉组合的倾向是良好图形。
3、顿悟学习的特点?苛勒”⿊猩猩学习研究”
①从问题解决前阶段到问题解决阶段的过渡是突发性的质变过程。
②在问题解决阶段,⾏为操作通常极为顺利,少有错误⾏为出现。
③由顿悟产⽣的问题解决⽅法通常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
④由顿悟获得的学习原则通常易于被迁移。
4、学习是顿悟?试误?还是可以逐步获得顿悟?
⼆、试误与顿悟的区别
顿悟说者认为学习不必靠盲⽬的尝试和重复练习,只要个体理解整个情境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顿悟就会⾃然发⽣。
顿悟需要有先前的知识准备,⽽不是盲⽬机械地去试误;顿悟可以迁移。
所以学⽣在顿悟之前⼀般储备的应该是学习的⽅法和技能,⽽⾮机械固定的知识;顿悟是⼀瞬间的,但前⾯的铺垫不可少。
“顿悟”是知识积累的必然,是积极思考的成果,是认识的飞跃。
相反,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注重的是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
韦特默的顿悟理论强烈反对由试误说和条件反射说所引发出来的在教育领域中所采⽤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法。
他认为盲⽬的重复训练和死记硬背很少有创造性成分。
简⾔之,试误可以看作是⼀个量变的过程,⽽顿悟则可视为质变的形成。
⼆、试误与顿悟的联系
尝试错误和顿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活动⽅式。
在⼀项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两种活动⽅式往往交替地表现出来。
如此看来,学习的尝试错误和顿悟不应是相互排斥的,⽽是相互补充的过程,它们是学习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重视任何⼀⽅⽽忽视另⼀⽅,都是⽚⾯的,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以,可以说是逐步获得顿悟。
5、简评格式塔⼼理学。
答:
贡献
-认知过程研究成果:知觉组织、学习理论,et al.
-整体性的研究⽅法论
批评
-内省法的主观性
-现象学的实验法难以重复验证
考点:
①韦特海默——(似动现象)“创造性思维研究”
②苛勒——顿悟学习理论“⿊猩猩学习研究”
第四节⼈本主义⼼理学
1、简述⼈本主义⼼理学【第三势⼒】的背景、基本主张、应⽤。
答:
背景:
⼀、社会⽂化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战的阴影价值观危机
科技发展的负⾯效应⼼理冲突孤独感
社会⽣活的异化意义性丧失
存在主义哲学:克尔凯郭尔、萨特
三、⼼理学内部的⽭盾运动
⾏为主义、精神分析
基本主张:
①⼼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应是意识的体验,即把个体的内在体验或经验作为⼼理学的⾸要研究对象。
②在⼈格研究中,坚持整体论的观点,反对⼼理学研究中的元素论倾向。
③在⽅法论上,反对以⽅法为标准选择研究对象;主张对⽅法的客观性作切合实际的理解;接受⼀切可⽤的⽅法。
④在对⼈性的看法上,坚持以⼈为本的观点。
认为⼈性本善,⼈是⾃主的个体,能够选择⾃⼰的未来。
应⽤:⼈本主义⼼理学家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经验为中⼼的“有意义的⾃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这种冲击和促进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形成了⼀种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的“⾃我”完善为核⼼,强调⼈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教学活动的重⼼从教师引向学⽣,把学⽣的思想、情感、体验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2、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我实现理论。
答:
内容:从低到⾼依次为缺失性需要(⽣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性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需要是⾼层次需要产⽣的基础;
⼀、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存,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时,将直接危个体⽣命。
⽽成长性需要不是维持⽣命个体所必须的,但这个需要能促进⼈的健康成长。
⼆、基本需要的共同特征是,⼀旦得到满⾜,则需要强度将会降低,因为个体在某特定时刻需要的⽬的物是有限的。
与基本需要不同的是,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减弱,反⽽因获得满⾜⽽增强,即在成长需要之下,个体所追求的⽬的物是⽆限的。
应⽤:管理者要遵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根据职⼯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段,充分调动职⼯的积极性和责任⼼,以⾼效率完成企业⽬标。
评价:
贡献
-从⼈本主义⽴场出发,以整体论⽅法探讨健康⼈的⼼理特征
-需要层次理论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内化别⼈的价值观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条件的价值感
局限
-创建理论的⽅法过于主观
-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
-忽视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
3、简述罗杰斯“以⼈为中⼼”⼼理治疗的基本思想。
答:
原则:
①治疗的⽬的是帮助个⼈成长和发展、⼈的情绪与感受⽐认知更重要、现在⽐过去更重要、咨询关系⽐技术更重要。
②当事⼈⽐治疗者更了解他们内在的⾃我。
③治疗者应给当事⼈以⽆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助⼈成长的⼈际关系“三要素”
⼀、真诚⼀致:“表⾥如⼀”
⼆、⽆条件的积极关注:“⽆条件接纳”
三、同感:“感同⾝受”
第五节认知⼼理学
1、信息加⼯⼼理学的实质?
①主张研究⼼理活动本⾝的结构和过程;
②⼼理过程是信息获取、贮存、加⼯和使⽤的过程;
③可以并且应当建⽴⼼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2、信息加⼯⼼理学的⼀些经典研究?
1)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实验
研究⽬的:视觉信息感觉登记的范围及特点
研究⽅法:部分报告法
研究结论:感觉登记容量⼤,但易消逝
2)Cooper & Shepard的“⼼理旋转”实验
研究⽬的:⼼理表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研究⽅法:⼼理旋转
研究结论:⼼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定的策略。
3)Bruner的“⼈⼯概念形成”研究
研究⽬的:概念形成是否使⽤策略
研究⽅法:⼈⼯概念
研究结论:概念形成是运⽤某种策略进⾏假设检验的过程。
3、简评信息加⼯⼼理学?
贡献
研究⽅法的突破
强调对复杂认知过程的研究
以整体论的观点研究⼈的认知过程
⾯临的挑战
忽视社会和⽣物特性的⼈-计算机类⽐
Norman的信息系统结构理论
4、五⼤⼼理学流派各⾃的研究特⾊?
4、研究⼼理学的主要⽅法,举例?
(1)观察法。
就是研究者依靠⾃⼰视、听器官,直接观察他⼈的⾏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
在运⽤观察法时,⼈们也常常借助于现代的视听器材设备,如摄影机、录像机、录⾳机、闭路电视等。
观察⼜分为纵向观察、横断观察和随机观察。
纵向观察,即选择⼀定的对象,进⾏有⽬的地系统地追踪观察。
纵向观察对研究管理对象的⼼理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
如,新兵到部队后,可采⽤建⽴“个⼈⼼理档案”的形式,始终不间断地积累观察⽇记和调查资料,分析他们⼼理发展的情况。
这对于掌握⼠兵⼼理变化的完整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有⽤。
横断观察,即在同⼀时间内对某⼀单位的⼈员⼼理发展⽔平进⾏观察,并加以⽐较。
随机观察,即在⽇常⽣活中利⽤偶然机会的观察。
(2)实验法。
就是通过有⽬的地控制或改变⼼理现象发⽣的条件,从⽽引起和改变某种⼼理活动,以揭⽰⼼理现象发⽣的原因或发展规律的⽅法。
如,设置近似实战的客观条件,以揭⽰官兵⼼理变化的规律。
(3)测验法。
就是适⽤⼼理测验来测量官兵智⼒⽔平、个性⼼理特征等⽅⾯差异的⽅法。
⼼理测验的种类很多,⽐如智⼒测验、性格测验、能⼒测验等。
(4)访谈法。
就是研究者通过与官兵⾯对⾯交谈的⽅式收集资料,从⽽了解其⼼理状态的⽅法。
访谈法分为有组织的访谈和⽆组织的访谈两种。
有组织的访谈,是研究者根据预定⽬标,事先拟定谈话提纲,按提纲向对象提出问题。
⽆组织的访谈,虽然也有⼀定的⽬标,但谈话中没有严密固定的程序,研究者的提问往往涉及较⼤范围。
(5)问卷法。
就是运⽤内容表达正确的问卷量表,让官兵根据个⼈情况实事求是地⾃⾏作出回答的⽅法。
常⽤的问卷量表有是⾮
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三种。
是⾮法是采⽤"是"与"⾮"两种答案的问卷,让官兵根据⾃⼰的情况对每个试题作出"是"与"否"的回答。
选择法是要求官兵从并列的两种(或多种)答案中实事求是地按个⼈的实际情况选取⼀种的⽅法。
等级排列法是在问卷中列出可供选择的多种答案,要求官兵按其重要程度(对⾃⼰⽽⾔)依次进⾏排列的⼀种形式。
(6)调查法。
就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间接了解官兵⼼理活动的⼀种⽅法。
这种⽅法主要⽤于研究者不能从外部观察到的官兵内隐的⼼理活动。
调查的基本途径有谈话问卷、访问、查阅档案、查看书信、⾃传、⽇记、回忆录、思想汇报及总结等。
信息加⼯
指导原则-抽象分析法:将输⼊和输出联系起来进⾏推理以发现⼼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具体研究⽅法
实验法:反应时实验(适⽤于快速信息加⼯过程的研究)
观察法:出声思考(适⽤于慢速信息加⼯过程的研究)
计算机模拟:“逻辑理论家”、“通⽤问题解决者”等
第六节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知觉?⼆者的联系与区别?
答:
感觉
⼈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意义,感觉是个别属性的信息摄⼊。
“盲⼈与象”
联系:
均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的感觉器官在⼤脑中引起的反映。
2、感知觉的种类?
答: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
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3、什么是感觉适应?感觉后效?感觉对⽐?
答: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某种刺激的持续作⽤下,感受性发⽣改变。
感觉后效:在刺激停⽌作⽤后,感觉并不⽴刻消失,⽽是逐渐减弱。
感觉对⽐:同⼀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变化。
4、似动主要有哪⼏种形式?
答:动景运动:e.g. Wertheimer的似动研究
诱发运动: e.g. ⽉动云不动
⾃主运动: e.g. 暗室的烟头
运动后效: e.g. 瀑布效应
5、知觉加⼯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它们对于⼈的认知活动的意义。
答: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并不把这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看作孤⽴的,⽽是把它作为⼀个统⼀的整体来反映。
例如我们在看到⼀只铅球时,就会觉得它硬、冷、圆、光,这是⼈的多种感觉的共同作⽤⽽产⽣的⼀个整体的认识,即知觉⽔平的认识。
例如我们在看到⼀只铅球时,就会觉得它硬、冷、圆、光,这是⼈的多种感觉的共同作⽤⽽产⽣的⼀个整体的认识,即知觉⽔平的认识。
再如:为了突出产品(⾃⾏车轮胎),将⾃⾏车的其他部分省略掉,但是这并不影响⼈们对画⾯的整体感知效果,仍能知觉到是⾃⾏车。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对其中部分对象知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知觉得⽐较模糊。
⽼师讲课时要求学⽣注意⿊板上的挂图,挂图就成为学⽣的知觉对象,⽽⿊板上的板书就成为背景。
后者是由⼈们不同的需要、兴趣、经验和当时的⼼理状态等引起。
如,让具有不同爱好、不同经验的⼈进教室,会各有不同的知觉对象。
爱种花的⼈会知觉盆景,擅长书法的⼈会注意墙上的条幅,搞宣传的⼈会把墙报、⿊板报作为知觉对象。
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理解和补充,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是极为重要的,理解可以使知觉更为深刻、更为精确,可以使知觉的速度提⾼。
例如,对⼀张X光⽚,不懂医学知识的⼈,是⽆法从中得到具体信息的,⽽放射科医师就能从x光⽚中看出⾝体某部分的病变情况。
⼩学⽣既缺乏知识经验,⼜不会⾃觉地运⽤原有的知识经验。
要使⼩学⽣对知觉对象有较好的理解,
有新的理解,教师就要⽤⾔语启发、指导学⽣提取出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提供线索,帮助学⽣重新组织知觉到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觉模式。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定的条件下会被破坏。
如,阳光照射下的⽩⾊墙壁与阴影中的⾓落,其反射出来的亮度差别很⼤,但⼈们却把它们感知成亮度相等的⽩⾊,。
这是亮度恒常性。
学⽣坐在第⼀排座位上看⽼师与坐在最后⼀排座位上看⽼师,⽼师在他们视⽹膜上的像⼤⼩不⼀,但学⽣总是把⽼师看成具有特定⼤⼩的形象,这就是⼤⼩恒常性。
⽆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看教室的门,也⽆论教室的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你总把教室的门看成是矩形的,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恒常性使⼈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
考点:
①感觉剥夺实验:加拿⼤⼼理学家赫布、贝克斯顿1954年。
实验证明: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不能产⽣新的认识,也不能维持正常的⼼理⽣活。
第七节意识与注意
1、意识的三种⽔平?
答:
意识是个体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理过程,对⾃⾝的⾝⼼状态及环境中的⼈、事、物的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基本⽔平:对个体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
中间⽔平:对个体觉知的反映。
⾼级⽔平:对⾃⾝作为⼀个有意识、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
2、什么是注意?注意的理论有哪些?
答:注意是⼈的⼼理活动对⼀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过滤器学说:知觉加⼯容量有限,过滤遵循“全或⽆法则”。
衰减学说:没有集中注意的通道信息未被完全阻断,⽽是被衰减。
全加⼯学说:对⾮注意信息的阻断不是发⽣在知觉加⼯阶段,⽽是表现在反应阶段。
3、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品质?
答:种类:
①⽆意注意: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性、活动性、新异性等)
个体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个性、爱好、知识经验、情绪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