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下节课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知林冲、洪教头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知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简聊《水浒传》,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浒传》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改写自《水浒传》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齐读
3、什么地方给你深刻的印象?(棒打)谁打谁?(林冲打洪教头)师相机板书课题
4、请生对课题质疑
5、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疏通读音,理清故事脉络,整体感知全文
1、生自由读文
读书要求:
(1)独立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文章较长,速度可稍快一点。
(3)思考: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结果怎样?
2、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
板块一:
白昼衣裳银锭推辞较量踉跄
押解还招灰溜溜依草附木骗吃骗喝
板块二:
躬身施礼纵身跳出往后一退抡棒一扫
全不理睬气势汹汹措手不及满面羞惭
a、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两个多音字“解”“还”;一个轻声“裳”;三个后鼻音“棒”“沧”“锭”;两个三拼音节“骗”“掂”;一个平舌音“睬”;一个翘舌音“昼”。
b、齐读、开火车读
c、指名说说部分词义,再齐读
d、观察三行词语,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写林冲的,第二行与洪教头有关,第三行和第四行是洪教头在比武前后的态度变化)
3、本文改写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上文白参杂,出示句子请生读通,简单理解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4-8段落写了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那其他的段落在写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直入重点,品读文字,感知人物形象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介绍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
2、学习第2、3自然段
a默读第2、3自然段,林、洪二人比武之前,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b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
c除了写两个主要人物外,文中柴进的言行有什么作用?指名归纳(柴进的话和行为,反衬出林冲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力)
d总结写法
正面描写(语言、行动、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烘托、映衬作用)
e指导朗读
2、更精彩的比武就要开始了,施耐庵如何用他的生花之笔刻画出这个比武场景的?比武过程中,我们又可以从中感受两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让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地品味!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3、阅读《水浒传》中林冲和其他英雄好汉的故事
板书设计:
23 . 林冲棒打洪教头
︱︱
︱︱
武艺高强自以为是
谦卑忍让粗鲁傲慢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根据《水浒传》的部分章节改写而成,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真。
学情分析:五年级上学期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大,或多或少都接触、听说过《水浒传》应会对本文比较感兴趣,但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对两个成年男子:林冲的忠直淳朴、内敛隐忍以及洪教头的自以为是、跋扈嚣张不见得可以理解透彻,需要教师多方加以引导。
另外,对本文涉及到的一些背景知识也知道得不多。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2
[案例]
一个青年教师的正在上公开课《林冲棒打洪教头》,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林冲的性格特点,气氛十分火热:有的说,林冲武艺高强,有的说林冲彬彬有礼,有的说林冲谦虚忍让……
突然一个孩子打断了大家的讨论,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林冲戴了木枷,怎么可以拿棒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这下可完了:这意外的生成,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过程,超出了我们的预设!我们课前备课组可没有考虑到。
这个年轻老师会怎么对待呢?
“哦,你学习真细致,也很会动脑筋,敢于提出新问题。
那,我们还是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机智的青年老师没有慌张,而是巧妙地把“球”又踢给了学生,而且不露声色。
我开始担心着急起来:他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他这样不着边际地讨论下去,这教学任务怎么完得成?而且,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吗?管他怎么拿的呢?
学生可没有这样想,他们的回答还很精彩。
生1:“我认为林冲武艺高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随意用脚一挑就行了,哪用得着用手啊!”哈哈,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是不同凡响。
(大家不由一震:是的,林冲如此的本领,拿棒还不是小菜一碟!)
师:“恩,说的很有道理。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书,再细细研究研究。
”老师没有就此结束,又引导道。
(我不由得更着急了:哎呀,怎么搞的,就此点到为止,多好,还要浪费多少时间啊?)
学生们又开始看起书来,才一会儿,他们果然有新的发现了。
生2:“啊,老师,我觉得林冲还是从地上拿的棒,因为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说。
’他肯定是从地上拿的。
”
生3:“我补充,从图上看,林冲是从地上拿的,他戴的木枷就是那种套在头上的,手被锁住,但还可以动的那种。
”(大家一看插图,果然如此,不是那种手和头都被套住的那种)
生4;“还有,我觉得林冲也不是那种很张扬的人,他是不会神气地用脚一挑,显示自己的能耐的。
因为书上写的是‘只好拿起一条棒’,可想而知,林冲多么谦虚,他是忍无可忍,才和洪教头较量的……”(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的讨论学习是有价值的。
老师的引导也是智慧的。
)
……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林冲的性格特点,大家分析得十分透彻!读书就要这样,细细研究感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继续来学习研究……”青年老师这时才点到我们又预设的教学方案上来……(这时,我才由衷地感慨:真是精彩的生成啊!)[反思]
这则案例是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的意外生成,案例中,青年教师冷静地、智慧地、巧妙地引领孩子,让孩子们深入语言文字,自己探究研讨,寻找答案,真正地得到感悟。
我想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阅读;是文本、老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真正“对话”、心灵碰撞;是真正地学语文,爱语文……这则案例也提醒我们,课堂上遇到意外生成,我们要这样做:
多一份宽容等待,让孩子会质疑。
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紧锣密布,常常预设得较全面,孩子的生成也很少,即使生成了,为了完整完美的教学过程,因此也是蜻蜓点水,点到而已,不能让孩子尽兴。
长此以往,孩子就显得被动,只会应答,而不会质疑,没有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要像案例中的老师一样,给孩子宽容等待,让孩子说,让孩子想,让孩子充分表达……逐渐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积极质疑的好习惯。
因为,智慧的火花就是在孩子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才产生的,而不是能够预设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精彩!
多一份智慧引领,让孩子会思考。
在课堂上,面对孩子的意外生成,能敏感地捕捉,智慧的引领,“化腐朽为神奇”“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才是最关键的。
对孩子意外生成的问题,如何解答,怎样研
究,学得生动有趣等等,教师都要迅速做出抉择、引领,让孩子与文本、老师生动地对话,这样,才学得更加生动有效。
案例中的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与老师课前对教材的深刻研究,对的烂熟于心,对孩子的学情了解等是分不开的;与一个老师所具有的丰富、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分不开的;与一个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不开的……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多一份表扬鼓励,让孩子会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会质疑,敢质疑的孩子毕竟不多,即使有时候孩子提出的是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对这些孩子,我们老师一定要多表扬鼓励,要小心地呵护,要善于引导,要有意识的培养,因为这是孩子积极思维的体现,是孩子善于思考的一种意识培养,是孩子会学习的一种能力锻炼……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会学习,才会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背景。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第8回(有些版本是第九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并打败了他。
《水浒传》全书通过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部过程,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历史根源,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108个起义英雄群像。
书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曲折,富于变化,语言口语化,明快简练,富于表现力,具有高度地艺术成就。
书中塑造的林冲形象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忍”。
他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自己又被高俅陷害,在发配沧州时,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
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
林冲杀了陆谦,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他是梁山众多好汉中被“逼上梁山”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上了梁山后,又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
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
林冲武艺高强,
打了许多胜仗。
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二、教材的选编意图,
像《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样从名著中选出的章节作为小学语文课文,其价值到底在哪里?苏教版教材编委汪笑铅说:“选编《林冲棒打洪教头》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下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还特意安排了“讲水浒故事”的口语交际,无非想让孩子们课外去进一步阅读。
至于要读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考虑太多,因为全篇课文在《水浒全传》第九回里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全书120回,靠这点内容就能把林冲分析全了?悬!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显得很重要。
三、教者的教学意图。
作为第一线的执教者,我们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为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服务。
应该解读文本的“魂”,找出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寻求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和发展思维的最佳路径。
解读得越充分,越利于集思广益,越利于执教者去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特点优势,作出适当的预设,开创受到学生喜爱而又具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个人认为:文本中的“魂”还是在于林冲的人物形象上,当然,为了更好地表现林冲的形象,洪教头的形象也不容忽视。
而可供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源”和“材”则体现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上,教者应充分挖掘人物的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去感知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形象。
虽然仅靠“棒打洪教头”并不能全面阐释林冲的个性特点,但是教者的意图并不是要学生全面阐释林冲,如果这样,也是与编者的意图相违背的。
我们的意图在于通过对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建立起自己心中的林冲形象,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水浒传》。
四、教材中的林冲,洪教头形象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林冲呢?怎样的洪教头呢?通过钻研教材,我归纳出这样几个特点。
1、谦逊有礼的林冲与傲慢无礼的洪教头
林冲与洪教头初次见面的时候,“林冲寻思庄客称他为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洪教头全不理睬。
”林冲的“寻思”,简单的一个“躬身施礼”的动作,充分表现出林冲对柴大官人的尊重,连带对柴大官人的客人“洪教头”的尊重。
在柴进对江教头介绍了林冲之后,“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则更进一步体现了林冲的彬彬有礼。
与林冲的行为相反,“洪教头”在此处的表现是“全不理睬”,也不相让,便去首座,”两相对比,一个“傲慢无礼”的洪教头形象便跃然纸上。
2 、“目中无人”的洪教头与“一忍再忍”的林冲
在接下来,洪教头与柴进的谈话中,洪教头这样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我们不能忽略此时的场景。
林冲正坐在一旁,可见洪教头完全没有顾及林冲的感受,完全没有把林冲放在眼里,此时的林冲心里应该有自已的想法和感受,作何感想呢?这是一个能张扬学生个性思维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已的生活体验,肯定对此会有所看法。
这里可通过情感诵读,场景再现,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思维。
面对洪教头的“目中无人”,林冲没作任何反应,这是一种什么态度?这是一种“忍”的态度,然而,洪教头却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他冷笑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胃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这话听来让人生气,让人郁闷,洪教头“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特点显露无疑,而林冲对此仍然是“忍”,没有任何表示。
直到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林冲才连说:“不敢,不敢。
”是真不敢吗?此时的林冲心理是怎样想的?这又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思索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发表个性理解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体会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谦卑忍让”最后,在柴进的要求下,在洪教头的再三逼迫下,林冲答应了与洪教头比试,在比试前也不忘记道一声“请教了”。
看,这就是谦逊有礼的林冲,一忍再忍的林冲。
3、机智沉稳,武艺高强的林冲与狂妄自大,卤莽急噪的洪教头。
在比武的环节中,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
”林冲此话的言外之意这场比武没有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自己戴着木枷使不出真本领。
他这样以退为进,使自己得以解开枷锁轻松迎战,再次交手时并不急于出手,而是“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往后一退”沉着地应对,等待时机;看到洪教头“脚步已乱”时,变守为攻,只是巧妙地“抡起棒一扫”变大获全胜,的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佩服至极,充分表现了林冲机智沉稳、武艺高强的特点。
而洪教头在比武一开始,就气势汹汹,“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提起棒来就打”,“还未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足见其气势的蛮横嚣张,性情的鲁莽急噪;文中还两次写到他提起棒大喝“来!来!来!”,更是简洁传神地写出了洪教头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这个自不量力的家伙到头来只落得个“满面羞惭,灰溜溜走开” 的可笑下场。
五、预设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就本篇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而言,偏重与对文中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书好,读整本的书。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基于以上因素,预设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引领学生走进《水浒传》。
六、主要教学程序。
(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北碚区希望小学蔡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2、说说你对老师的第一印象。
3、怎样了解一个人呢?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林冲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贴切的词语来说说你对林冲的认识吗?
3、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选择学生回答中有代表性的词语板书。
如:谦虚、武艺高强等)
课文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课文的精彩描述,相信你们还会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二、品读第三段。
1、默读,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四人小组分角色,认真读一读,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
2、洪教头的哪些话触动了你?(生谈,相机指导读好洪教头的话。
)你觉得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目中无人或傲慢无礼或狂妄自大)
3、如果你是林冲,听了洪教头的话,你会怎么想?林冲真不敢
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
4、描写林冲的句子中还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躬身施礼,起身让座)
指名学生演示“躬身施礼”,完善学生认识,这还是一个彬彬有礼的林冲。
5、小结写法:作者主要抓住林冲和洪教头什么来表现他们的特点呢?(灯片出示: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描写人物的一项很重要的方法。
)
6、(灯片出示第三段)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读出你自己对人物的感受。
7、现在你知道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了吗?
过渡:由于目中无人的洪教头的再三逼迫,以及柴进的劝说下,林冲终于决定和洪教头比武。
他们来到堂前空地上,此时月亮已经上来,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刚战了四五个回合,突然,林冲纵身跳出圈外说(灯片出示引读:“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品读比武部分(重点是第七段)。
1、灯片出示: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生齐读,师:你能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冲?(板书:机智聪明)
2、(林冲施展开了手脚,精彩的棒打场面上演了。
灯片出示第七段。
)自由大声地读读7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描写得十分精彩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把你感受到的精彩和前后的同学交流交流,看你们还能悟出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
4、生汇报,师相机点评。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镇定自若鲁莽急噪自不量力)
5、有感情地朗读7自然段。
l 指名读,师点评。
l 齐读。
6、谁能谈谈林冲为什么能打败洪教头?(分别从林冲和洪教头的身上找原因。
)
7、故事的结果怎么样?读读看。
洪教头开始是怎样进来的?此时你想对洪教头说什么?
8、小结拓展:细细品味《水浒传》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你还会了解更多个性鲜明的梁山好汉。
让我们走进《水浒传》,看看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灯片出示《水浒传》简介)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四、回读全文,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课文顺序。
开始——原因——过程——结局
2、闭上眼睛,把每一个部分的精彩描述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的脑海里再现一遍,然后互相再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重点讲讲你印象最深的片段。
3、指名复述,听的同学作补充。
五、作业:
1、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儿童版《水浒传》,记录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
附:预设板书
林冲棒打洪教头
谦虚有礼傲慢无礼
忍让
机智聪明鲁莽急噪动作语言
武艺高强
镇定自若自不量力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4
之二
前黄中心小学张新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在写人方面的特点。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展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自定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已初读了22课《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林冲发配途中来到了柴进庄上,偶与洪教头相遇。
洪教头逼他比武。
林冲仅用几招,就使洪教头败于自己的棒下,使他羞愧离庄。
)同学们,在这精彩的故事中,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教学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根据阅读写人文章的一般步骤,提出自己需要了解和思考的问题,既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让他们自定学习目标,激发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
二、研读,理解人物形象。
1、讲读2-3小节。
(1)自由读。
思考:在两人相遇的过程中,洪教头、林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答后,板书:骄傲蛮横谦虚平和。
(2)细读,讨论。
①你怎么会说洪教头是一个骄傲蛮横的人呢?品读洪教头说的三句话。
先让学生知道洪教头当着林冲的面,对柴进说这样的话,是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贬低林冲;接着把这三句话连起来,体会洪教头的飞扬跋扈,步步紧逼;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品味,在读中体会洪教头的为人。
②面对洪教头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林冲的表现如何?这说明什么?
③比较作者对洪教头、林冲的不同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林冲与洪教头在柴进庄上相遇。
作者在叙述时,洪教头和林冲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骄傲蛮横、步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