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 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釉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

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石灰釉以石灰石为主要熔剂的釉。

釉中氧化钙含量在8%以上。

釉面硬度大,光泽强,透明度高,有利于釉下彩装饰。

古瓷中常见这种釉,如魏、晋、南北朝时的南方青瓷釉,北宋龙泉青釉等,均属石灰釉。

高温粘度较小,易于流动,釉层较薄。

熔融温度范围较窄。

主要原料大致有两类:(1)为釉灰和釉果。

(2)为乌釉和易熔瓷土。

石灰碱釉釉料中以长石代替部分石灰石,釉中氧化钙含量小于8%。

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泽柔和,无刺眼感觉,降低了烟熏和裂釉的倾向。

南宋、元、明时的龙泉青釉就是石灰碱釉。

长石釉以长石为主要熔剂的釉。

多用在瓷器、半瓷器和硬币精陶等制品上。

与石灰釉比较,高温粘度大,成熟温度范围较宽;透明度较低并具有一定的乳浊性(泛白);膨胀系数较大,易产生裂釉。

铅硼釉以氧化铅和氧化硼为助熔剂的易熔釉(成熟温度低于1230℃)。

釉面光泽好,能使釉下彩呈色鲜艳。

但抗酸碱腐蚀性差。

熔块釉部分原料以熔块的形式引入的釉。

配制釉料时,必须将硝石、棚砂之类的水溶性原料和石英或其它硅酸盐按一定比例混合,先制成熔块,以防止这些原料在制备釉浆时溶化在水中。

将着色剂放在熔块中预先熔融,还可使它在色釉中分布更为均匀,提高着色效能。

熔块应与一定分量的可塑性粘土混合细磨,制成的釉浆才具有较稳定的悬浮性和对坏体的粘着性。

土釉亦称“泥釉”。

直接用一种易熔的粘土作为釉料施于陶坯上烧成。

按照烧成气氛,釉色可呈黄褐色、黑褐色等。

制作工艺简单,成本很低。

透明釉通过釉层可以看见釉下坯体的颜色以及各种雕刻和彩饰的釉。

乳浊釉又称“盖地釉”。

陶瓷坯体上不透明的玻璃状覆盖层,可以掩盖坯体的颜色和缺陷。

是在普通透明釉中添加乳浊剂而形成的。

此外,釉层中含有大量微细气泡时也可形成乳浊,传统青釉的乳浊性主要是这种气相乳浊作用。

无光釉呈丝光或玉石状光泽而无强烈反射光的釉。

施于艺术陶瓷上,可以获得较佳的效果。

哥窑的釉,就是无光釉,有米白、粉青、灰绿、奶酷黄等色。

颜色釉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等。

颜色釉呈色除受着色剂影响外,还与烧成气氛有密切关系。

见下表:
颜色釉常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命名,如天青、豆青、梅子青、孔雀绿、鹧鸪斑等。

也有按用途、产地等命名的,如祭红、祭蓝、广钧、宜钧等。

高温色釉亦称“高温釉”或“高温颜色釉”。

高温色釉为石灰质或石灰碱质,是在石灰釉中利用氧化钙作助熔剂,在1200℃以上的温度中烧成的,故名。

高温色釉釉料一般上在生坯上,入窑一次烧成。

《南窑笔记》说它是“窑内所出釉之正色”。

高温色釉最早出现于殷周时代,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熔剂的青釉。

明、清时期,高温色釉种类繁多,聊青釉外,还有名贵的红釉、蓝釉、酱色釉和乌金釉等。

低温色釉亦称“铅釉”。

是用气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上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入炉二次烧成的颜色釉。

《南窑笔记》称其这“炉内颜色”。

发明比青釉晚,但在汉代已较普遍。

低温颜色釉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色彩丰富,传统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象牙黄、鱼子黄、宝石蓝、葡萄紫等。

缺点是硬度较低,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比较差。

单色釉指单一的色釉。

如青釉、红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

由于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色泽。

杂色釉指一器具有多种釉色。

作法是:或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入窑复烧;或一火即成;或数火乃成。

一般以低温烧成居多。

杂色釉渊源于“窑变”,故凡属杂色釉,都可称为“窑变”,或称“花釉”。

青釉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

亦称“青瓷釉”。

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

青釉并不是单一的青色,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

历代青釉皆以含铁化合物为着色剂,还原焰烧成。

釉内含铁量的多少,对呈色有很大关系。

古代越窑、婺州窑青瓷釉含铁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唐瓯窑青瓷釉含铁量为1.54%,呈淡青色。

此外,胎体的色调对釉层的呈色也起一定作用。

缥色釉瓷器釉色名。

青釉的一种。

指古瓯窑器釉色。

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

因瓯窑瓷釉呈色淡青,故名。

釉质有二,一为透明玻璃釉。

釉汁肥厚,多细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的玻璃釉。

雨过天青釉瓷器釉色名。

据传五代后周世宗对烧造御用瓷器说过:“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据此而烧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

大观釉瓷器高温色釉的一种。

南宋修内司官窑青瓷釉。

修内司定窑建于大观年间,故名。

以铁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高温烧成。

制品胎骨含铁量高,烧后成一种黑胎骨或铁胎骨的青瓷,曾风行一时。

粉青釉瓷器釉色名。

略带乳浊性的一种青釉。

南宋龙泉窑首创,宋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窑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含铁量0.8-1.05%,釉厚1-2.5毫米,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

豆青釉瓷器釉色名。

青釉的一种。

宋代龙泉窑创烧。

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

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

明正德年间豆青,色浅淡而闪黄;清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坚硬。

梅子青釉瓷器釉色名。

南宋龙泉窑创烧的一种著名青釉品种。

色调可同翡翠媲美。

含铁量、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均比粉青釉高。

釉层厚约2.5-3毫米,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较强。

梅子青釉除烧成温度较高外,还需要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

东青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淡青色青釉。

亦称“冻青釉”。

据说北宋东窑瓷釉呈淡青色,故名。

明景德镇有专仿东青户。

清乾隆以后,仿东青又有创新,《陶录》:“近闻仿东青,新试得一法:釉果作质,陶成则釉色益衬出,而美过于前仿东青器。

”另外,清雍正豆青釉也称东青。

天青釉瓷器釉色名。

有钧窑天青,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另有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

还有景德镇窑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以钴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月白釉瓷器釉色名。

钧窑釉色之一。

较钧窑天青更淡的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冬青釉瓷器釉色名。

青釉的一种。

明永乐时所创。

色泽较重,有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

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而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

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

翠青釉瓷器釉色名。

青釉的一种。

明代永乐时所创。

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

釉面色泽光润,垂釉处突出,玻璃质感强,釉中有密集小气泡。

永乐翠青釉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泽淡雅,下部浓重。

蟹壳青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带黄色的青釉,早期结晶釉之一。

以铁为呈色剂,釉色类似蟹壳色,故名。

还原焰烧成。

另外,清代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偏绿,习惯上也称“蟹壳青”。

毡泡青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茄皮蓝釉”。

色青蓝,釉面晶莹光亮,釉质坚致,无纹片。

以清康熙时所制最佳。

黑釉瓷器釉色名。

以铁作主要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普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属石灰釉,唐以后,基本上改用石灰碱釉。

黑釉有一般黑釉与花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等,都属花色黑釉。

乌金釉瓷器釉色名。

明代成化年间创造,是黑釉中最莹亮的釉色。

以后衍为古铜、黑褐和铁棕等。

料地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纯黑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绘,以黄、绿和紫三色为多。

吹古铜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低温黑釉。

亦称古铜。

乌金釉发展到清乾隆时,达到很高水平,以后又衍为古铜、墨褐、铁棕等。

古铜釉常被作为料地,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

黑地彩即在黑地上再施彩绘,以黄、绿、紫三色为多。

结晶釉瓷器釉色名。

釉烧后,在釉层中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晶体。

这种以结晶体为特征的釉称结晶釉。

釉的底色与晶花颜色不同者称复色结晶釉。

也可采用施底釉和面釉来制造复色。

宋吉州窑、建安窑生产的天目釉,为古代著名结晶釉。

梨皮纹釉瓷器釉色名。

早期结晶釉。

又称“梨皮”。

古代青瓷窑变产品。

青釉釉料中含碱金属较低,并含少量磷酸或硅酸锌,入窑烧时由于窑变使釉面产生析晶。

铁锈花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结晶釉。

在黑釉层里呈出灿烂闪光的褐色花纹,是宋代山西黑瓷的特征。

清代雍正、乾隆时又有铁锈花的烧造,釉呈赤褐色。

现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铁锈花,除含大量铁份外,还加入适量的锰。

天目釉瓷器釉色名。

指宋代建安、吉州等地瓷器上的一种黑褐色釉或黑褐底色上呈现条状或斑点花纹的色釉。

据文献记载,12-13世纪日本僧人,从泊江天目山带回黑釉瓷器,故名。

天目釉品种繁多,名贵的有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

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

油滴釉瓷器釉色名。

黑釉特殊品种,属结晶釉。

创于宋代,有典型建窑特色。

一般用石灰石配釉,铁为呈色剂。

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到一定温度,釉料中的铁形成结晶体,并聚合成黑色油滴状,降温熄灭后,结晶颗粒保留在釉层中,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兔毫釉瓷器釉色名。

黑釉名贵品种。

结晶釉的一种。

亦称“玉毫釉”、“异毫釉”,“兔毫斑釉”、“兔褐金丝釉”等。

以铁作呈色剂,生坯挂釉。

高温焙烧时部分未熔化的铁分离出来,密集结晶,于黑色中呈现兔毛一样的丝纹。

兔毫在宋初已出现,福建很多瓷窑都生产,以建安窑产品最著名。

星盏釉瓷器釉色名。

黑色釉上分布无数星状的银色结晶,在光线照射下,恰似星光闪烁,有眩目的晕彩变幻,故名。

除发育的晶形与油滴有别外,制造方法大致相同。

黑定盏釉瓷器釉色名。

早期结晶釉。

铁着色剂中含有微量锰、钛化合物,烧成温度为
1220-1250℃,低于建窑黑釉器。

过烧则带褐色,铁份过多则产生硫化铁结晶。

鹧鸪斑釉瓷器的釉色名。

一种结晶釉。

亦称“灰被釉”。

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黑釉,在生坯上挂两次,用稍低于烧制其它结晶釉的温度焙烧。

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呈出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

玳瑁斑釉瓷器釉色名。

黑釉的一种,属结晶釉。

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烧制的最著名黑釉上有黄褐色斑块,与玳瑁的甲壳相似,故名。

烧制时先在生坯上施一层含铁量较多的底釉,后在底釉上甩洒含铁量较少而含二氧化硅较多的面釉,高温烧成。

对釉要求具有弱乳浊性和一定的流动性。

黄天目釉瓷器釉色名。

早期结晶釉。

亦称“柿天目釉”。

建窑和吉州窑烧制。

以铁为着色剂,生坯挂釉二次,底釉色白,面釉色黄,釉口边多镶以铜铃口。

卵白釉瓷器釉色名。

元代景德镇湖田窑产白釉印花瓷器(即“枢府器”),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卵色泽,故名。

卵白釉含钙量低,但钾、钠成分增多,故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

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铁量稍高,色微闪青;晚期随釉中含铁量减少,色趋纯正。

甜白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洁白的釉色。

可填划彩,故又叫做“填白釉”。

《陶录》释为甜净之意,故名“甜白”。

明永乐景德镇窑创烧。

以薄胎有暗花的最为杰出。

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清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象牙白釉瓷器釉色名。

釉中含有金属钛的氧化物,色白中泛黄,似有象牙质感,故名。

宋定窑、明德化窑烧制。

铜红釉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

有单一色釉,也有夹杂它色的花釉。

主要品种有钧红、祭红、郎窑红、桃花片等。

着色机理有三种说法:一是由于存在胶体金属铜粒子,胶体颗粒极细小时为黄色,稍大为红色,再大为青色。

二是由于氧化亚铜粒子的作用。

三是由于在高温下形成的≡Si-O-C u化合物冷却时分解而生成C u2O。

并认为C u2O胶体颗粒使釉呈宝石红色,而金属铜胶体粒子则使釉呈猎肝红色。

钧红釉瓷器釉色名。

宋钧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

釉层厚,釉面微微流淌。

色调红里泛紫,又称“玖瑰紫釉”、“海棠红釉”。

钧红釉中,常出现红、蓝、紫三色相交错的绚丽画面。

它的创制,为陷瓷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明代宝石红、霁红,清代郎窑红、豇豆红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均与钧红有关。

永乐鲜红釉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窑创造成功色调纯正的鲜红釉。

色泽鲜艳、匀润。

在此之前,陶瓷领域还没有一件色泽纯正的红釉瓷器。

永乐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明代景德镇陶瓷工人的一项重大贡献。

宣德红釉明宣德时,铜红釉的烧制达到成熟阶段,烧成了较永乐鲜红更胜一筹的祭红釉,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

宣德后,铜红釉一度衰落,清康熙时,才又仿宣德红釉烧制成了著名的郎窑红、霁红等品种。

祭红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鲜红釉”、“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鸡红釉”、“醉红釉”。

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

用普遍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

郎窑红釉瓷器釉色名。

清康熙时仿明宣德宝石红烧制的红釉,因督陶官郎廷极而得名。

是铜红釉中最鲜艳的一种。

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血”的特点。

釉汁厚,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因釉的流动性大,颜色由上而下逐渐加深,而口边无色,俗称“脱口”。

釉中含铜约0.5%。

生坯施釉,高温还原焰烧成,烧制难度很大。

牛血红釉瓷器釉色名。

郎窑红中釉层较厚,色泽昏暗,泡沫大又多,釉面有棕眼的称牛血红。

鸡血红釉瓷器釉色名。

郎窑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一般鲜红,故名。

其特点是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釉中常有小白点。

桃花片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美人醉釉”。

清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

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脸釉”等。

珊瑚红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低温铁红釉。

始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乾隆较盛。

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颜色深而釉层厚。

康熙、雍正年间,珊瑚红曾用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造型、制作、彩绘都极精细。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

红釉瓷器釉色名。

“珊瑚红釉”的一种,属低温红釉。

创于明代,清代康熙时成就突出。

它不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名。

“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但色泽清丽温润。

胭脂水釉一种低温颜色釉。

亦称“金红釉”以黄金为着色剂(0.5-0.6%),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

在薄胎制品上,内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红白相映,瑰丽非凡。

金的呈色属于胶体着色,胶体粒子大小与呈色关系密节,必须严格控制烧成温度。

胭脂水均匀为官窑产品。

盖雪红釉瓷器釉色名。

清康熙时一种低温红釉。

色稍深于矾红,有光泽,多用于在白釉地上绘制图案,故名。

孔雀绿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

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

孔雀绿釉,烧造方法有二:(一)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内密布细碎片纹,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

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郎窑绿釉瓷器釉色名。

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

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

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苹果绿釉瓷器釉色名。

祭红的一种窑变。

亦称“苹果青釉”。

烧成时釉中的铜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浅不一的绿色,一般在浅绿色底上杂有深绿色斑点,少数地方微泛红色,酷似新鲜苹果,故名。

另有一种在开片的白瓷器上加绿色的釉上彩制品,也叫“苹果绿”。

两者本质不同,易于辨别。

瓜皮绿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低温铜釉。

因色泽绿如西瓜皮,故名。

在涩胎上施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

出现于明代中期,至清康熙时有较大发展。

康熙瓜皮绿有深浅二色。

深者浓绿,无纹片,多用在一色釉的瓶、罐、盘、碗、洗上;浅者无嫩黄瓜色,常用来装饰高约六七寸、式样精巧的细颈瓶。

彩瓷图案中的山石、树木、枝叶,也常用瓜皮绿涂染。

鱼子绿釉瓷器釉色名。

色泽近似瓜皮绿,但较暗淡,常有碎小纹片。

清代康熙鱼子绿器均为小件瓶、罐、碗、洗等。

湖水绿釉清康熙时著名彩釉。

因呈色淡绿如湖水,故名。

釉面光润莹澈,主要用作彩绘。

松石绿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秋葵绿釉”。

清雍正时创烧。

现代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

淡黄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

松黄绿釉瓷器釉色名。

色绿中带黄,主要用于一色釉的盘碗上,也用于彩器图案的着色。

明清两代都有松黄绿釉,成化时釉薄色浓,康熙时釉厚色淡。

龟绿釉瓷器釉色名。

先在器物的釉上绘黑彩图案,再全部吹上绿釉,呈色黑绿如龟背,故名。

清康熙年间的龟绿器,一般为瓶、罐、碗、洗、盂等。

碧玉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油绿釉”。

色如碧玉,故名。

为清雍正窑稀有的珍品。

黄釉瓷器釉色名。

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

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在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正色黄釉是汝窑的“茶叶末釉”。

明洪武时的“老僧衣釉”,是明代著名黄釉,嘉靖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

清有“淡黄釉”、“菜尾釉”、“鼻烟釉”、“金酱釉”等。

茶叶末釉瓷器釉色名。

结晶釉重要品种。

釉料中含铁、锰。

呈失透状,在暗绿底色上闪现茶呆末似的黄褐色细点。

还原焰烧成时釉色偏绿,氧化焰烧成时釉色偏褐。

茶叶末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宋时出有烧造,明时有老僧衣、鳝鱼黄等变种,清雍正、乾隆时最为盛行。

雍正时釉色偏黄;乾隆时偏绿,并用于仿古铜彩釉。

鳝鱼黄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鳝皮黄釉”。

明、清时“茶叶末”的变种。

釉料中含铁和硅酸,高温氧化焰烧成。

釉层稍薄,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有如鳝鱼色,故名。

浇黄釉明代瓷器著名颜色釉。

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名。

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

烧成温度在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

透明度也较高,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出来。

又因其色柔淡,亦称“娇黄釉”。

嘉靖后,衍为“鱼子黄釉”,以后愈淡,清康熙时衍为淡黄,又名“蛋黄釉”。

蛋黄釉瓷器釉色名。

色如蛋黄,故名。

与蜜蜡黄、浇黄相比,釉色淡而薄,滋润而无纹片,多用于一色釉器。

出现于清康熙年间,釉黄微重,釉层透明;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

蜜蜡黄釉瓷器釉色名。

清代低温黄釉之一。

釉色和蜜蜡相似,故名。

康熙时釉层透明,有深浅两种,深色釉厚,浅色釉薄,有细小开片。

大多用来绘制图案。

蓝釉瓷器釉色名。

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器,属低温釉。

高温蓝釉始于元代。

明宣德时,蓝釉器物最多质美,为宣德瓷器上品。

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新品种。

霁蓝釉瓷器釉色名。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一种高温石灰碱釉。

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色泽深沉,釉而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盛于明宣德年间,和霁红、甜白并为宣德瓷器上品。

霁蓝器除单色釉外,还有金彩装饰及刻、印暗花的。

清康熙时霁蓝釉亦颇有成就,薄釉者无开片,釉层如玻璃闪光;厚釉者上有棕眼或开片,色较暗。

宝石蓝釉瓷器釉色名。

明代宣德时著名蓝釉品种。

因其色如蓝宝石,故名。

深色者多泛黑,浅色者多泛白。

器物口沿处,有一线醒目的“灯草口”(白边);边沿积釉处微泛黑褐色。

釉质肥腴,显桔皮纹。

青金蓝釉瓷器釉色名。

又称“雪花蓝釉”、“洒蓝釉”。

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清康熙时烧制成熟。

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弘治产品稍逊,近于藕荷色或雪青色,釉面亦欠匀净,色调深浅不一,但所制暗龙纹盘,里为白釉,外以青金蓝釉为地,龙身施淡孔雀绿彩,颇为精致。

天蓝釉瓷器釉色名。

一种高温色釉,由“天青”深变而来,清康熙时创烧。

釉色浅而发蓝,似天蓝色,故名。

含钴量在2%以下,釉中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作用;呈色稳定、莹洁菁雅,可与豇豆红媲美。

天蓝釉器物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才见瓶罐等器型。

雍正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装饰仿洋瓷,一火烧成。

孔雀蓝釉瓷器釉色名。

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釉面不易脱落。

孔雀蓝釉则是低温釉。

生坯挂釉,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

生坯挂釉者,釉层极易开片剥落。

器物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

另有类似弘治牡尊的双耳罐,满施孔雀蓝釉,为明嘉靖官窑烧制的祭器。

紫釉瓷器釉色名。

明代景德镇窑所创。

锰为主要着色剂,铁和钴起调色作用。

明“法华”器紫釉,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紫釉,均以锰为着色剂。

《南窑笔记》:“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

”现代景德镇紫釉中的锰,是一种称为“叫珠”的钴土矿引入的(“叫珠”产于江西赣州,含锰量高达20%以上。

)紫釉亦称“茄皮紫”,根据呈色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

紫金釉瓷器釉色名。

亦称“酱色釉”。

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高达5%以上。

始于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紫金釉色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