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可视化监控装置 (自动保存的)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f6a5e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c.png)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分享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海洋监测中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其在海洋领域的巨大潜力。
首先,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生物调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海洋生物调查通常需要人工采集和分析样本,费时费力。
而有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和分析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计数海洋生物。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了一种可以实时识别鲨鱼的系统。
该系统利用摄像头对海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对海洋中出现的鲨鱼进行自动识别和计数。
这大大提高了鲨鱼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鲨鱼的栖息地和分布情况,为保护鲨鱼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检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海洋环境监测需要对大量的海洋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状况和环境污染情况。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海洋中的各类生物和物质,并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预警。
例如,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海洋垃圾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计数海洋中的垃圾,并实时报警。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和清理海洋中的垃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
此外,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和海底地质调查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统的勘探和调查方法通常需要进行人工观察和测量,工作量庞大且效率低下。
而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处理海洋图像和视频数据来提取有用信息,快速评估海洋资源和地质特征。
比如,在海底矿产资源勘探中,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识别和测量海底矿物,分析其分布和特征。
这些信息对于资源评估和开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海洋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海洋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发展中。
海洋环境复杂且危险,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极大挑战。
一种能够在水下长时间作业的可机动海洋观测平台[发明专利]
![一种能够在水下长时间作业的可机动海洋观测平台[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60a69ad943323968001c923d.png)
专利名称:一种能够在水下长时间作业的可机动海洋观测平台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苗建明,龚喜,任磊,谢鹏,王凯,邓侃侃,胡青
申请号:CN202010810866.4
申请日:20200813
公开号:CN111924044A
公开日:
202011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在水下长时间作业的可机动海洋观测平台,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载荷舱、首平衡舱、设备舱、浮力调节舱、尾平衡舱和推进舱。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可机动海洋观测平台可通过姿态调整模块实现竖直沉浮作业和水平机动作业两种工作模式。
由于该观测平台在竖直工作模式可以实现横向位置修正,因此适合特定区域内的高密度加密观测;由于该观测平台在水平作业模式可以实现机动航行,因此能够实现该平台的自动部署和回收。
申请人: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地址:510275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苏士莹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海底管道巡检船的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
![海底管道巡检船的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64147b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0.png)
海底管道巡检船的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底管道的建设也越来越广泛应用。
然而,海底管道的巡检与维护一直是一个挑战,因为其所在的深海环境极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为了确保海底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成为海底管道巡检船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管道巡检船的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是一种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海底管道状况并及时预警的系统。
它不仅能提高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能减少人力投入和经济成本。
下面将从智能传感器、数据传输与处理、故障预警和远程控制等方面详细介绍海底管道巡检船的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
首先,智能传感器是海底管道巡检船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的核心。
通过安装在管道表面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管道的温度、压力、振动等参数。
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准确地感知管道的工作状态,还能监测管道周围的海洋环境变化。
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系统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其次,数据传输与处理是海底管道巡检船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的关键。
通过搭建数据传输网络,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海底管道的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
同时,监控中心还可以将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前预警。
数据传输与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能够保障系统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功能。
故障预警是海底管道巡检船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海底管道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如漏油、振动异常、管道变形等故障情况。
通过监测管道参数的变化情况,系统可以通过预设的故障标志发出警报。
同时,系统可以自动上传故障信息到监控中心,以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判断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故障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
最后,远程控制技术是海底管道巡检船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的关键支持技术。
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工作人员可以远程对海底巡检船上的监控设备和传感器进行控制和调整。
无论巡检船位于何处,监控中心都能够实时获取并控制巡检船上的设备。
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9f63d8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c.png)
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手段来实现对于自然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而海洋作为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其监测与预警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讨论的便是海洋监测与预警的智能化手段,即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概述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是一种将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其目的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系统由一系列海洋监测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将检测到的数据通过接口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以此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进而提供相应的监测和预警信息。
二、监测设备1、海洋浮标海洋浮标是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主要用于海洋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监测。
通过下挂的海洋探测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水温、水位、海流速度、盐度、浮游生物等数据的实时监测。
2、浮游生物观测设备浮游生物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海洋环境的变化,因此对浮游生物的监测也是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浮游生物观测设备主要由虹吸式船载平台和声学探测器组成。
通过声学探测器可以对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进行声学探测和分类,进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有更加准确的评价和预测。
3、海洋气象观测设备海洋的气象条件也会直接影响到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对海洋气象条件的监测也是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气象观测设备主要由浮标和探空系统组成,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现对海洋中的风速、风向、气压、湿度、云量等气象条件的监测。
三、数据传输传输系统是智能海洋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关键是实时的数据传输。
在传输系统中建立的传感器网络是用于无线传输的。
利用传感器网络,各个传感器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和数据交换,进而实现海洋环境数据的实时传输。
传感器网络分为近场和远程网络。
近场网络主要负责海洋工作站到多智能控制站之间的数据传输,远程网络则是负责智能控制站之间的数据传输。
四、数据处理传感器得到的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产生有用的信息。
海洋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海洋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f150ff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8.png)
海洋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变得愈发重要。
海洋智能监测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精准的监测手段,正逐渐成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探讨海洋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架构、硬件选型、软件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
一、需求分析海洋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其应用场景和监测目标。
一般来说,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参数,如水温、盐度、海流、海浪、水质等,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如浮游生物的分布、鱼类的活动等。
此外,系统还需要具备实时数据传输、远程控制、数据存储与分析等功能,以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海洋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处理需求。
为了实现这些监测目标和功能需求,系统需要具备高精度的传感器、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以及友好的用户界面。
同时,考虑到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恶劣性,系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防水防腐能力。
二、总体架构海洋智能监测系统通常由传感器层、数据采集与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存储层以及用户应用层组成。
传感器层是系统的感知单元,负责采集各种海洋环境参数和生态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流速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需要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选型和布局,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数据采集与传输层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集、处理和传输。
这一层通常包括数据采集终端、通信模块和网关等设备。
数据采集终端负责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封装,通信模块则负责将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网关,网关再将数据转发到数据处理与存储层。
数据处理与存储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这一层通常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软件等。
服务器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数据库用于存储大量的监测数据,数据分析软件则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科技成果——SEAWATCH实时监测系统
![科技成果——SEAWATCH实时监测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3fbe11e6cc17552706220821.png)
科技成果——SEAWATCH实时监测系统技术开发单位Fugro OCEANOR AS(挪威)主要应用领域湖泊、水库及近海水体的实时监测成果简介SEAWATCH浮标主要用于水质监测,其主要特点如下:1、可以进行多参数的实时监测;2、具有太阳能充电装置,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长期运行;3、容易辨识,减少了被船只碰撞而损坏的风险;4、结构坚固,不易损坏;5、可用于测量海洋,波浪,水质以及气象等多种参数;6、不必从水体中取出浮标即可对浮标上的传感器进行拆卸和检修。
SEAWATCH浮标系列产品主要由包括SWMiniII、SWMIDI185和SWWavescan三种型号,有多种尺寸和价格的传感器可供选择。
主要性能指标SWWavescan浮标是Seawatch系列产品中尺寸最大的一种,主要用于深海恶劣环境下多种参数的实时监测。
SWWavescan外观呈圆形,直径为2.8m,重量为925kg,排水量为3000kg。
同时,浮标带有一个20W的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与水平面呈20o角。
浮标上还配备了一个锚杆和6个传感器插槽,无需将浮标从水体中取出即可进行传感器的拆卸和检修等工作。
SeawatchMiniII主要用于海浪方向的监测。
但同时该传感器也配备了一些常规的用于流速和水质监测的传感器。
如果在浮标上再安装一个用于磷和油含量探测的传感器,也可将SeawatchMiniII用于水库水质的监测。
SWMiniII的外径为φ1250mm,凹陷部分呈半球形,其半径为0.562m。
浮标的顶部镶嵌了6块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与水平面成63°角。
每一块电池板的容量为10W,总容量为60W。
SWMiniII 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该浮标内部具有一个空腔,该空腔内最多可以同时安装4个可充电铅酸电池(每个容量为62Ah),总容量可达248Ah.另一种电池选择方案是在空腔内安装2个铅酸电池和2个容量为385Ah的锂电池,这样电池的总容量可达894Ah。
海洋科技小发明
![海洋科技小发明](https://img.taocdn.com/s3/m/92a690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1.png)
海洋科技小发明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科技的发展也日益迅猛。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小发明也应运而生,为海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智能海洋观测装置智能海洋观测装置是一种可以自主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的装置。
它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海水温度、盐度、流速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可以自主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将监测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处理。
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以长时间在海洋中运行,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海洋生物监测系统海洋生物监测系统是一种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生物分布和数量的系统。
它可以通过声纳、光电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海洋中的生物进行监测和识别,并且可以将监测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处理。
该系统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智能海洋养殖系统智能海洋养殖系统是一种可以自主进行水质监测和控制的系统。
它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水质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可以自主进行水质调节和控制,保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喂食、自动清理、自动消毒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海洋养殖的效率和安全性。
四、智能海洋清洁机器人智能海洋清洁机器人是一种可以自主进行海洋垃圾清理的机器人。
它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海面上的垃圾进行监测和识别,并且可以自主进行清理和回收。
该机器人具有高效、精准、环保等特点,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海洋垃圾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五、智能海洋运输系统智能海洋运输系统是一种可以自主进行海洋运输的系统。
它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并且可以自主进行航行和导航,保证运输安全和效率。
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装卸货、自动化维护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海洋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之,海洋科技小发明的出现,为海洋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量。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会有更多的海洋科技小发明涌现,为人类探索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提供更多的可能。
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
![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https://img.taocdn.com/s3/m/46a1e45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5.png)
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自动化操作和长距离监控。
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还有助于降低成本和环境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深水海洋石油钻机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
首先,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无人化操作基于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和自主控制系统,实现准确、高效的作业。
这些机器人能够进行定位、测量和监测等各种任务,减少了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大大降低了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
同时,无人化操作还可以在极端环境下工作,例如深海等无法直接人员到达的地方,保证了作业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其次,远程监控技术在深水海洋石油钻机上的应用,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时获取钻机的状态信息,并进行远程控制。
远程监控系统可以监测各种参数,例如温度、压力、振动等,以及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运行状态,及时进行决策和调整。
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技术在深水海洋石油钻机上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的石油钻机操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并且面临着繁重的工作负荷。
而无人化操作和远程监控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的钻探过程,不仅提高了作业速度,还能够减少失误和停工的可能性。
其次,它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
深水海洋钻机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危险,如海况恶劣、火灾爆炸等。
利用机器人进行无人化操作和远程监控,可以避免人员直接置身于危险环境中,从而减少了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的风险。
此外,无人化操作和远程监控技术还能够降低成本。
人工操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无人化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这部分成本。
同时,通过远程监控,可以避免人员频繁赴现场,节省了时间和物力资源的消耗。
深水海洋石油钻机的无人化操作与远程监控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深水石油钻探领域,无人化操作和远程监控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全自动深海探测器设计及应用研究
![全自动深海探测器设计及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a1ed7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5.png)
全自动深海探测器设计及应用研究随着人类对地球的深入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地球上生命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因此寻找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深海底下是多种矿藏、海洋生物和能源的聚集地,但是深海却是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全稳定地进行勘探和研究,成为当前矿业、海洋科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自动深海探测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对于深海资源开发和深海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海探测的挑战深海环境极其复杂,包括高压、低温、强酸碱、海水腐蚀、海底地形复杂,以及人为因素等。
传统的深海勘探多采用人类潜水或遥控工具,但是这些方式的安全难以保障,而且成本高昂,人力资源得到的利用相对较少。
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自主探测、自动控制能力的深海探测器,成为当前深海探测的重要方向。
二、全自动深海探测器的设计和功能全自动深海探测器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图像采集系统、环境探测系统、采样系统等。
具体功能包括:1. 自主探测能力:全自动深海探测器具有自主的探测和移动能力,它可以在预设路径上行走、检测地形和採集样品。
2. 高清晰度图像采集:全自动深海探测器可以对深海地貌和生态进行高清晰度图像采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研究深海生态与环境,同时对于研究深海地形等也有很大的帮助。
3. 深度探测能力:全自动深海探测器可以在高压、低温等极端环境下顺利探测深度,并且可以感知周边的环境,例如进行深度探测、测量水质等等。
4. 采样分析能力:全自动深海探测器可以根据样品质量和程序,对采集到的物质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获得更多深海地质和生态信息。
三、全自动深海探测器的应用目前全自动深海探测器已经开始应用于深海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应用:1. 深海资源开发:全自动深海探测器可以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下实现稳定的勘探和开发,这对开发天然气、石油、金属矿物等深海资源有很大帮助。
2. 深海地质研究:全自动深海探测器的高清晰度图像采集功能能够获取更为准确的地形和地貌数据,而且可以深度探测水下地震和地热等方面的数据,对深海地质研究有很大帮助。
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的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
![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的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6c97c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3.png)
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的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在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对陆地矿产资源的逐渐消耗,人们日益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底矿石是重要的海洋资源之一,其采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包括智能感知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机器人技术在海底矿石采集中的应用以及智能控制技术在海底采集系统中的优势。
1. 引言海底矿石是一种在海底富集的矿产资源,其种类丰富,包括铜、铅、锌等金属矿石。
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海底矿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深海采集的困难性,海底矿石采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采用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来改进海底矿石采集系统成为了一种解决方案。
2. 智能感知技术在海底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智能感知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的技术。
在海底矿石采集系统中,智能感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海洋环境指标,为矿石采集提供实时环境参数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预测海底矿石分布,指导采集工作。
此外,智能感知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生物监测,通过水下摄像仪等设备对海洋生物进行监测和识别。
这对于保护珍稀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机器人技术在海底矿石采集中的应用机器人技术是指用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设计和制造智能化的机器人系统。
在海底矿石采集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自主控制、远程操作等功能,提高采集效率和安全性。
首先,机器人可以携带各种采集工具,实现对海底矿石的自动识别和采集。
利用机器人的机械臂等装置,可以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中进行精确的操作,从而提高采集的成功率和效率。
其次,机器人在海底探测和导航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摄像设备和多种传感器,机器人可以对海底地形进行建模和探测,为采集任务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
4. 智能控制技术在海底采集系统中的优势智能控制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控制算法等技术,对海底采集系统进行智能化的控制和调度。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1795d3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3.png)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祝翔宇;冯辉强【摘要】For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marine,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ust be long-term continuous, multi-element,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three-dimensional monitoring. Three-dimensional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technology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pre-treatment water samples back to the laboratory, stored for later analysis and then inefficient method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collection, reducing the labor intensity of workers, marine monitoring, saving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data analysis platforms.%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必须对海洋环境进行长期连续、多要素、多维空间的立体监控。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技术摒弃了传统将水样带回实验室预处理、存放再进行后期分析的低效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采集效率,减轻了海洋监测工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81971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4.png)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申中寅【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观测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也方兴未艾.而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的成功先例,为我国相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及借鉴.其中日本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系统DONET始建于2011年,专注于海底地动―水压信号的高效采集,旨在监视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事件.本文主要介绍DONET的硬件布局、搭建流程以及科研产出情况,并简要介绍我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基本信息.【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海底观测网;DONET;日本南海海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作者】申中寅【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引言伴随海底通讯产业的发展,水下供电及数据传输技术日趋成熟,海底有线实时观测成为继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之后新兴的海洋调查方法。
其搭建方式大致可分为既有线路改造和新系统架设两种。
前者主要基于20世纪90年代停用的太平洋海底通信线缆,如美国的 H2O(Hawaii-2 Observatory)和日本的 GeO-TOC (Geophysical and Oceanographical Trans-Ocean Cable)。
后者则以加拿大NEPTUNE系统(North-East Pacific Time-Series Undersea Networked Experiments)为代表,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所规划建设的一系列海底有线观测项目[1]。
NEPTUNE以陆基台站为起点沿海底向外洋延伸通信供电线缆,后者藉由特定连接装置搭载一系列固定观测仪器(搭载化学传感器及水样采集装置的自动升降浮标、流向流速计、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声波层析成像仪和浮游生物相机)和海底接地型观测仪器(海底观测平台、地震仪和重力仪)。
海洋监测解决方案
![海洋监测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e062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c.png)
海洋监测解决方案
《海洋监测解决方案》
海洋监测是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海洋监测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的难度,以及成本和技术方面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海洋监测解决方案,以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
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先进的海洋监测设备。
传统的海洋监测设备往往体积庞大、重量沉重,使用和维护成本高。
而现代的海洋监测设备则采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和微型化设计,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例如,潜水器和水下滑翔机可以在海洋深处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和采样,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丰富的海洋数据。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
海洋监测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这些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海洋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预测海洋变化和发现潜在的问题。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促进海洋监测解决方案的重要途径。
由于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复杂性,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全面覆盖全球范围的海洋环境。
因此,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海洋监测技术和数据的共享,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
间的科学交流和合作,从而更好地保护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
综上所述,《海洋监测解决方案》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以推动海洋监测工作的发展。
通过不断创新和合作,我们有信心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广阔的海洋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可视化监控装置摘要海底可视化监控装置对海洋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把采集到的物理数据转换成图形、图像,并给数据赋予颜色,以及改变观察角度等多种方式呈现海洋信息的各种特征。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海洋环境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摄像设备很难实现对海底多种信息的有效采集。
因此,研究一套高效可行的海底可视化监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深海可视化的技术要求,对远洋深海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控,开发研究的一套海底可视化监控装置,从深海摄像水下单元结构、深海摄像甲板单元框架设计、电源转换模块设计、通讯控制舱设计、海底照明设备选型、海底监控设备选型、下潜深度信息采集、显示界面与数据处理等8个方面分析和描述海底可视化监控方案;该系统通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装置,获取安装在深海监控装置上的水压,水流,温度,流量等传感器的信息,实时显示水下单元图像信息、离底高度信息和相对于船体的位置信息,并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发送信息,用多种通讯模块将消息传输到数据采集中心,再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电复合缆传递至Intranet,实现对远洋深海实时监控。
关键词:通讯控制;信息采集;监控;接口设计;深海;电源转换第 1 章绪论1.1论文的研究背景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交通的命脉,同时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需求量不断增加,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海洋自愿的开发引起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
全球资源开发的重点已经逐渐转向海洋。
但是,海洋的环境复杂、恶劣,这对海底的勘探照成诸多困难,人们无法直接认识分析海底的地质特征和海底现象,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多学科海洋地质调查活动才能获取海底信息,使得深海作为一个与人们未来发展密不可分的载体,却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过。
为了更好的认识海洋,更直观的获取海洋中的信息,各国专家也在倾尽全力探索。
如今计算机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可视化”这一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可视化系统可以让调查人员如同亲临海底般,直接对海底的地形地貌进行目测观察。
同时,配合其他海洋技术的深海摄像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底目标的定点取材和可视化采样,更直观的,更高效的获取海洋中的信息,大大拓展海洋调查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更为直观高效的特点让海底可视化监控系统在地质调查,海洋科考中占有很大地位。
可视化原本定义为本来不可见的东西变成可见的图形、图像等视觉效果的过程,这个过程提供了静态图形显示和动态数据分析和判断,促进对事物的观察和建立相关的概念。
数据用图像、图形、二维、三维图形与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对其模式和相关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
由于科学的计算可以将计算结果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许多难以理解的原理变得容易理解,许多繁杂的数据变得生动有趣。
可视化可以表达的数据规律,变化和相关关系,目前已在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
1.2海底可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科学计算可视化自提出以来,在各工程和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测量获得的数值,图像或者技术中涉及、产生的数字信息变得更为直观、以图形信息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形象的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他们能够观察、模拟和计算。
近几年计算机图形学的飞速发展使得三维表现技术得以形成,这些三维表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再现三维世界的物体,能够用三维形体表现复杂信息,这种技术就是可视化技术。
如今,主要临近海洋的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海洋可视化”的建设,如美国、俄罗斯、英、法、德等。
自“海洋可视化”构想被提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对海洋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很多海洋机构都作为重要成员参加了联邦政府机构数字地球工作组等组织。
目前支持海洋数据仿真和可视化的平台系统主要有美国的Google Ocean、WorldWind、EV-Globle 等。
2009 年初,Google 公司推出Google Ocean,与Google Earth 相比,主要增加了海洋信息的支持,是一款面向公众用户的海洋应用软件系统。
Google 公司与NODC、美国国家地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合作,获取了全球范围的与海洋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各类丰富的海洋信息,借助卫星和海洋探测技术。
能够让用户看到虚拟的世界各地海洋和海底全貌。
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交互接口,普通用户可以上传信息,提高了交互能力和用户参与度。
World Wind 是由NASA 阿莫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的开放源代码平台。
通过一系列演示动画来模拟全球季节变迁、大洋温度变化、飓风动态等全球活动。
World Wind 还包含shape数据,如全部的国界、经纬线等以及其他参考测层,还具有将接收来自GPS 的数据并在三维地球上显示的能力。
EV-Globle 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海量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由国遥新天地开发的,主要实现了对海洋相关的应用,涉及动态海水仿真、海洋要素可视化等,包括模拟真实的海水效果和海洋不同深度的环境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在海洋军事、海洋环境监测、海上钻井平台管理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深海可视化”系统是依据数字海洋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对数字海洋建设战略的部署而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了多种海洋要素的可视化,包括海底、水体、水面等,提供海洋现象的可视化表达。
该系统采用数据传输和存储技术、数据融合同化技术、各类海洋应用模型等技术,把多源海洋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信息。
1.2.1国外海洋可视化的研究进度20世纪60年代后,海洋数据和信息极为丰富,造成“数据与信息爆炸”。
美国海洋学家Manley与动态图形软件学家Tallet合作,并且讨论物理海洋数据和化学海洋数据的真三维建模和可视化。
1996年FAO出版的渔业技术讨论集,指出海洋渔业数据库的时空变化、模糊环境、统计变量制图等方法。
1999年Taylor 安定Francis出版的Marineand Coast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一书,内容包含海洋数据的表达,分析和可视化。
海底可视技术可以直接观测海底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表面沉积物的调查手段。
目前国内外用于海底摄像1.2.2国内海洋可视化的研究进度二十世纪90年代初,陈述彭院士就极力倡导海洋GIS的研究与开发,并提出“以海岸线为基链的全球数据库”的构想。
90年代中,我国开展的海岸带空间应用系统预研究,国家海洋信息系统以累积的海洋数据资料,对大量海洋数据进行管理和开发。
力求实现深海可视化。
1.3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海底可视化作为一种有效认识海洋和研究海洋的方法,在数字海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高效解释和处理分析海洋数据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途径;丰富海洋信息交流的手段,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语言,可以采取直接的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化信息揭示数据的本质和性质特征;提供视觉计算与及时信息反馈技术使人们能对中间计算结果进行解释,及时发现错误。
海底可视化监控可以显示海洋内部属性,帮助揭示海洋生物鱼类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可以发现海洋生物栖息地和调查勘探海洋资源。
如,通过对海洋温度和海洋盐度的可视化分析,能够发现海洋中强冷池或者高盐度的区域,通常此区域会聚集大量海洋捕食者(包括无脊椎动物和浮游鱼)。
基于突发事件发生地风场流场,渔场,温度场等背景,实时检测信息,建立各类海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实现可视化动态表达。
利用海洋数据资源,集成海洋数值模拟,GIS空间分析模型,海洋现象可视化表达等各类海洋科研应用模型,研发虚拟海洋科研体验场,为科学研究一共虚拟化平台。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目标第一章对国内外海底可视技术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回顾和展望,分析了国内外海洋可视化研究进度,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对海洋虚拟现实环境构建的支持,真实环境下海洋数据可视化的实现等等,以及主流科学可视化方向的体绘制和流线绘制技术。
简要介绍了本文涉及和实现的针对海洋三维图形可视化引擎i4Ocean 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详细介绍i4Ocean 引擎的设计目标和系统架构。
引擎采用适合海洋应用需求的模型—视图—适配器—特效(Model-View-Adapter-Effect)框架模式搭建底层架构,实现了界面、交互、功能和特效的封装。
i4Ocean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内资源管理、场景管理、渲染流程管理和交互管理四大功能模块,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实时交互的三维海陆一体真实环境搭建,多维多源海洋数据可视化的基本功能。
最后,讲解了使用引擎快速搭建海洋可视化仿真的平台和扩展用户功能的步骤。
第三章介绍了引擎的海洋数据时空模型和海洋可编程特效的实现。
引擎针对海洋数据的多源多时态特点,将其划分为海洋时空对象和海洋特征对象,并在引擎中进行抽象表达。
另外,为了支持复杂海洋场景特效和海洋数据可视化绘制效果,引擎提供了一种基于文件的特效管理方式。
用户可以创建和修改自己的特效文件,使用时引擎自动加载这些文件并在绘制对象渲染过程中使用。
第四章介绍在引擎支持下,海洋数据三维动态可视化的关键技术实现。
第二章第一节海底可视化监控系统的水下框架设计针对海底摄像系统的安装环境与具体的技术需求,本次海底摄像系统将充分利用不锈钢和光电复合缆的特性实现海底摄像系统的水下摄像需求和光纤通讯,具体方案如图主要包括:2.1 下潜深度和防水耐压处理由于水下各部件的水深指标和价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深度越深,对各部件的防水耐压性能要求越高,各部件防水耐压投入成本越高,因此,从性能,价格和需求三方面综合考虑下本套系统下潜深度定为6000m级。
这样既能满足大洋科考的要求,又能获得较高的性价比。
6000m的海水压力将达到60M Pa,为了保证水下框架系统中各元部件,电子电路正常运行,按照实际功能设计制作了 3 个封闭的耐压电子仓(电源仓、数据采集与控制仓、通讯控制仓)并提供必要的光电接口与光电复合缆、水下摄像头、照明灯、高度计等水下部件的对接,同时仓内元器件和电路板的安装也重点考虑了在冲击震动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2.2光电复合缆接口设计如图一所示,深海摄像系统船上单元的缆端接口需要将电源转换模块以及光纤通讯模块对接,而水下单元的缆端接口因为涉及承重、水密、耐压以及供电和通讯的要求,需要用到坚实的材料。
图一光纤通讯是本套海底摄像系统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光纤在信号传输中的优势,可将水下摄像头所采集的海底图像不经过压缩处理直接传到海上甲板单元,同时在光纤传输中甲板单元和水下单元的各类测控信号不会受到影响。
由于甲板单元和水下单元的测控信号均采用电信号进行数据采集,控制和通讯,因此光纤通讯设计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光端机进行光电转换,尤其是水下单元所用的光端机因为长时间工作在较低的低温环境并且伴随震动冲击,为了防止托体和海底撞击造成的光纤连接端故障采用多纤备份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