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
——以《乡土本色》为例
【教材分析】
一、整本书概述
《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性著作,由14篇文章组成,费孝通围绕“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乡土社会的性质。
《乡土中国》整本书大致可以分为“概述”“语言文字”“人际关系、道德”“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秩序)”“社会发展”六个板块,涵盖了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展示了那个时期真实的中国农村风貌。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上册,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不同,我认为可选择性地完成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文化专题研讨”等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够理解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学业质量水平二)。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见仁见智,多角度解读著作,方不负编者初衷。
二、整本书阅读设计理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计划的教学时间为两个星期,共八个课时、三个阶段,我将学习任务群设计如下:
(一)核心学习任务
1.掌握社科类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正确的、有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阅读方法,进而激发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热情、兴趣。
2.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乡土本色”的社会特征,理解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成因,进而激发热爱乡土、认识传统、理解当下、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并积极行动的力量。
(二)推进性任务
1.学会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来辨析概念,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乡土社会与其他社会相对应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2.在理清篇章之间联系和篇章内部的论述逻辑的基础上,厘清全书的逻辑框架。
3.理解作者运用的“社区研究”的方法,分析“问题——方法(材料)——结论”的关系。
4.把握作者提出的学科问题,沿着作者的研究思路和运用的研究方法,学习从问题提出到得出结论、概念界定、论述框架等阅读社科类论著的方法。
5.评价本书“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等理论创新对了解传统中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三)延伸性任务
1.运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进一步阅读其他社科类学术著作。
2.撰写、阐述和剖析自己生活的城市、里弄、集镇、村庄等地方“乡土本色”的调查研究报告,关注当代文化,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3.整本书阅读自评,积累并分享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三、阅读指导课设计理念
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中,阅读指导课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书作为一本学术性著作,于学生而言是有些陌生的。
能否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否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笔者以《乡土中国》中的首篇文章、也是总论《乡土本色》为例,和学生一起分享笔者的一些阅读经验,在阅读方法方面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打好基础,以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在接下来的各篇章阅读中能够有所借鉴。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他们刚进入高中,第一次接触学术性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毕竟这类著作与文学作品相比,显得过于严肃,甚至枯燥了些。
因此,激发学生对学术著作的阅读兴趣,交给他们一些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抓住重要概念,厘清作者的思路论证,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梳理概括,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2.举一反三,掌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意识,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要概念,厘清作者的思路论证,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梳理概括,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举一反三,掌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意识,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学资源】
PPT、视频短片、思维导图、导学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土”解一生
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趣味活动,要求用带“土”字的成语来描绘张三的一生,PPT上面的图片内容给了大家一些提示。
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师:(总结:土生土长——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水土不服——怀土之情——半截入土——入土为安——一抔黄土)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不愿离开,然而我们却又总是因
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背井离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会水土不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两鬓斑白、半截入土的年纪,渴望回归故里,入土为安,最后化为故乡的一抔黄土,落叶归根。
可见,“土”是被刻在中国人基因中的,乡土是中国社会的本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解密我们的民族基因。
【设计意图】设计趣味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出课题。
二、取点——抓住概念
阅读《乡土本色》一章,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重视概念,是阅读本书的重要法门,也是以后阅读其他学术类著作的重要方法。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的的第一篇,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总论。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理清概念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抓住重要概念对阅读作品的重要性。
三、连线——理清思路
那么这几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阐释。
(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内容的梳理概括,厘清概念中间的关
系及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会使用思维导图。
四、发散——联系生活
在导读课部分,我们学习了重刊序言和后记,作者通过实地的社区研究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了认识现象的概念,“现象——概念——实践”正是费老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因此,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也要能够将概念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用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文中的概念,也要能够用文中概念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观看电影《隐入尘烟》(片段),回答下面问题:
影片中的内容让你联想到了文章中的哪些语言?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现象,或印证书中观点,活学活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多维——思辨阅读
1.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会不会消失?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关注乡土社会和当代社会的异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总结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学术性著作,它的理论性、逻辑性更强,同学们用阅读文学类作品的方法去阅读《乡土中国》显然已经不是很适用了。
《乡土本色》作为全书的首篇,也可以说是总论,对整本书的阅读有这提纲挈领的作用。
今天这堂课老师以《乡土本色》为例和同学们分享了老师阅读这本书的经验,希望能给同学们阅读整本书提
供一定的借鉴,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同学们也可以去探寻属于你们自己有效路径。
本堂课的最后,老师把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年轻时有意识地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
”希望同学们勇于迎难而上,不负年少。
下课!(结束)
【作业设计】
制定《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