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外国语学校202X级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卷子
出题人:赵珊审题人:王风华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考前须知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卷子分第一卷、第二卷和答题卡,共 4 页。
总分值120 分,考试用时120 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真题卷自己保存。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第一卷选择题〔共39 分〕
一、言语文字运用〔12分,每题3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激浊.〔zhuó〕扬清百舸.(kě)争流
酾.〔shī〕酒X 凄宛.〔wǎn〕迷茫
B.星辉斑澜.〔lán〕挥斥.〔chǐ〕方遒
放浪形骇.〔hái〕夜缒.〔zhuì〕而出
C.流觞.〔shāng〕曲水篱墙颓圮.〔pǐ〕
浪遏.〔è〕飞舟游目骋.〔chěng〕怀
D.嗔.〔chēn〕目而视身被八创.〔chuàng〕
大方〔kǎi〕激昂偏袒扼.〔è〕腕
2.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听众,真是,三日不绝。
②他的表情很为细腻,可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
③音乐家美妙的歌声,真可谓是,余音不绝。
A.余音绕梁绕梁三日响遏行云
B.绕梁三日余音绕梁响遏行云
C.余音绕梁响遏行云绕梁三日
D.绕梁三日响遏行云余音绕梁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2X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结束了男子4乘100米决赛争夺,中国队发挥出色,以38秒01的成绩获得亚军。
B.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天然气价格及天然气利用,将有方案地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C“十一〞放假之前,老师反复强调要预防不发生事故。
D.X港爆炸事故造成庞大的破坏,大多并非来自直接爆炸,而直接原因是由冲击波引发的玻璃、碎片等造成的二次损害引起的。
4.填入划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味道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梦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法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还读真正的书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平静?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
遣?还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
实际上,读书的潮流或趋势与其说是迎接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象。
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定是急功近利、唯求有用。
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法。
现在有太多的消遣方法。
特别是在某种心浮气燥的环境气氛里,被种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驱逐着,要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还真的是很不简单。
但是不要忘记,“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旧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
〞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为它们唾手可得。
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
因为“微阅读〞也是“阅读〞。
但这种想法却是天真的。
书籍的阅读永远更加重要。
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然后有了文字,才进化到“读书〞的时代。
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想和思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是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的。
因为你从读书中猎取的不仅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
它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其实,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现状。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阅读方法的多样化势在必定。
但对“读书〞的传统能否保存似乎也不必太过悲观。
已经闭幕的202XX书展暨“书香中国〞X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答复了这个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累积,始于202X年的X书展,已从一个沪幅员书看样订货会和地域性的地方书展,成长为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之一,与X书展、台北书展并称为面向市民读者的三大华文书展。
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宗旨,更加注重阅读价值和文化取向的引领。
参展图书从几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展会期间每天接待市民读者超过3万人。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言:“这个夏天,X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手段。
人类的知识就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
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家都不读书了,那还会有谁来写书呢?人类的知识又靠什么来累积和开展呢?
〔选自202X年10月17日朱晓剑博
客〕
5.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心浮气燥的环境气氛里,受急功近利心态的驱逐,真正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真的很不简单做到。
B.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定急功近利、唯求有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法。
C.“这个夏天,X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话或许直观地答复了“读书〞传统能否保存这一问题。
D.人类的知识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手段。
6.以下表述,不属于“书籍的阅读更加重要〞原因的一项为哪一项〔〕
A.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可以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
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B.从读书中,人们猎取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信息,还包含着深层道
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
C.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想和思考,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
的最重要手段,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
D.即便时代匆忙,我们仍旧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完整生
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
7.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法也日益受到严峻的
挑战,是否读真正的书,为什么读书,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B. 实际上,对于读书的潮流或趋势而言,与其说是迎接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
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读书景象。
C. 因为互联网上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
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唾手可得。
D. 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
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也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现状。
三、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8—10小题。
〔共9分,每题3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8.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今行而无信信:信任。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快乐。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9.以下划线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推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二〕阅读课外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5分,每题3分〕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
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假设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
〞上曰:“假设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X,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上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上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上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对以下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具:打算,备办
B.假设亡,何也假设:你
C.不能用信,终亡耳亡:死亡
D.王素慢无礼素:一向
12.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办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13.选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期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托,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81分〕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2〕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每题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5.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16.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哪里?〔4分〕五、名篇名句默写〔共5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局部。
〔1〕红军不怕远征难,。
毛泽东《七律﹒长征》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 ___?《沁园春﹒X》
〔3〕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安静, 《再别康桥》
〔4〕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六、有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答复18—20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荣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观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喜爱。
确实,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管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
于廓清了飘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行、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祥,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困难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X到X,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强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庞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管是生命的境地,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地,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养,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明亮群星的光辉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根底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巧的雕刻、漂亮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快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拟,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地。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坚韧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地。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
1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地。
D、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比照,其目的是借贬低张爱玲来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E、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却并非如此。
19.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4分〕
20.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4分〕
七、作文〔50分〕
因为责任,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因为责任,刘和珍欣然请愿,殒身不恤;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X,激扬文字;因为责任,巴金深情忏悔,呼唤人性……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C
2.C
3、A(B“利用〞后应补“研究〞的宾语“的问题〞;C多重否认;D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
4.D
5 C 〔张冠李戴莫言直接答复错,原文202XX书展暨“书香中国〞X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答复了这个问题。
〕
6 D 〔不属于重要的具体原因,并且“完整生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
〞无中生有〕
7 C 强加因果,或者说因果颠倒。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屡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2〕假设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韩信又屡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屡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汇报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内幕的人汇报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简单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设只想老做X王,当然用不上他;假设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汉王说:"我也打算回X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断计打回X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设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肯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容许了。
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快乐,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了解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15、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比照、映衬,〔2分〕透露出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的惜春之情。
〔2分〕
16、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态,〔2分〕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期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17〔略〕
优选文档
18、BD(选对一个给2分)
19、“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2分〕“树〞指历经生活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
〔2分〕
20、三个方面:〔1〕她的光辉成绩〔2〕她的庞大凝聚力〔3〕她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或她的高尚的人生境地〕。
(4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