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司考专题之刑法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国有保险公司⼯作⼈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员利⽤职务上的便利,编造未曾发⽣的保险事故进⾏虚假理赔,骗取保险⾦归⾃⼰所有的,应如何定罪处罚?
A.贪污罪
B.职务侵占罪
C.侵占罪
D.保险诈骗罪
31. 罪犯孔某于1993年1⽉被判处⽆期徒刑后,由于有重⼤⽴功表现,于1995年4⽉被减为有期徒刑15年,于1997年⼜被减刑3年。
孔某减刑后的刑罚应于何时执⾏完毕?
A.2007年
B.2005年
C.2003年
D.2004年
32. 收购废品的⼩贩赵某答应收购某铜⼚15岁青⼯罗霜偷的⼯业⽤紫铜,罗遂偷出价值1500元的铜块交给赵某。
2⼈的⾏为构成何罪?
A.赵某构成销售赃物罪,罗某构成盗窃罪
B.赵、罗构成共同盗窃罪
C.赵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和销售赃物罪,罗构成盗窃罪
D.赵构成盗窃罪,罗不构成犯罪
33. 甲14周岁⽣⽇那天与⼈发⽣争执,⽤⼑将他⼈捅死,则对甲应当( )。
A.不追究刑事责任
B.追究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追究刑事责任,但应当免除处罚
D.追究刑事责任,但只能由政府收容教养
34. 伍某的⼥友离他⽽去,并结交了⼀个新男友周某。
伍某恨周某夺去⾃⼰的⼥友,想寻机报复。
⼀⽇晚上,伍某找来雷管、⽕药,在周某回家路上等候周某,准备将其炸伤。
因周某当晚未回家,伍某的计划未得逞。
随后,伍某好⼏次因条件不成熟⽽未能报复周某。
于是,伍某将雷管、⽕药悄悄地扔掉了。
伍某⾏为的性质应如何理解?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
D.犯罪既遂
35.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法占有为⽬的,在签订、履⾏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当事⼈的财物,数额较⼤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下列哪种⾏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
A.李某未经陶某同意即以陶某的名义签订合同
B.某甲在签订合同后,携带对⽅当事⼈给付的3千元定⾦逃匿
C.某⼄为取得对⽅当事⼈的同意,要求⾃⼰在审计事务所⼯作的同学杨某为⾃⼰出具⼀份假的产权证明担保
D.某丙借⽤某他单位的公章和合同⽂本签订合同
36. 张某(⼥)为某医学院四年级的学⽣,在医院实习期间,受朋友之托,为楚某(⼥)作节育复还⼿术。
因缺少临床经验,对突然发⽣的⼤出⾎束⼿⽆策,致使楚某因失⾎过多死亡。
张某的⾏为构成何罪?
A.医疗责任事故罪
B.⾮法⾏医罪
C.过失致⼈死亡罪
D.⾮法施⾏⽣育堕胎⼿术罪
37. 吴某因危害公共安全⽽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
吴某实际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时间为多少年?
A.3年
B.8年
C.11年
D.5年
38. ⾟某与谢某素有仇怨,⼀⽇,谢某拦住⾟某,百般辱骂,⾟某挥舞拳头作势欲打谢某,谢某逃跑,⾟某紧迫不舍,谢某从屠户刘某处抢得⼀把杀猪⼑,⾟某不敢再追,谢某⽤⾔辞激⾟某,⾟某⼜追。
待⾟某追近时,谢某⽤杀猪⼑捅了⾟某⼀⼑,导致⾟某⼼脏破裂⽽死,谢某的⾏为属( )。
A.故意杀⼈
B.防卫过当
C,正当防卫D.紧急避险
39. 曹某1989年8⽉,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1991年8⽉释放。
1996年6⽉,因酒开车,轧死⼀路⼈,对此案应如何认识 ( )。
A.曹某虽构成犯罪,但因为是酒后开车,可以从轻处罚
B.曹某的⾏为已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C.曹某未构成累犯
D.曹某构成累犯,因后果在前罪执⾏完毕五年内所犯
40. 某中学校长吴某,对本校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危房的校舍进⾏加固处理,并报告教育⾏政部门,后校舍在地震中突然倒塌,造成死亡7⼈,重伤12⼈的严重后果,吴某的⾏为已构成( )。
A.不构成犯罪
B.重⼤责任事故罪
C.玩忽职守罪
D.教学设施重⼤安全事故罪
41. 某外国商⼈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A.适⽤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C.适⽤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直接驱逐出境
42. 下列情况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是( )。
A.甲遭遇⼄绑架,甲从飞驰的车上跳车逃跑时,不幸摔死,⼄的⾏为与甲的死亡结果
B.甲开枪射击⼄,没有击中,但⼄患有严重的⼼脏病,因枪声所惊,致⼼脏病突发⽽死亡,甲的⾏为与⼄的死亡结果
C.甲开车时不慎将⼄撞成重伤,⼄因此⽽住院,后因医⽣严重不负责任在输⾎时⼄受感染⽽死亡,甲的⾏为与⼄的死亡结果
D.甲意图杀⼄,但仅导致⼄受轻伤,⼄迷信⿁神,⽽以⾹⽕涂抹伤⼝,致使细菌侵⼊体内死亡,甲的⾏为与⼄的死亡结果
43. 关于不作为,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
A.不作为违反的是命令规范
B.不作为以特定的作为义务为前提
C.不作为同样具有原因⼒
D.⾏为⼈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完全没有采取任何动作
44. 贾某骑摩托车违章撞伤⽥某,造成⽥某腿部表⽪破裂。
贾某送⽥某到医院治疗,护⼠未作⽪试,即给⽥某注射破伤风针,⽥某因药物过敏⽽死。
贾某的⾏为对⽥某死亡⽽⾔属于( )。
A.过失杀⼈罪
B.过失致⼈重伤罪
C.交通肇事罪
D.意外事件
45. 下列犯罪中,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 )。
A.⾮法拘禁罪
B.诽谤罪
C.拐骗⼉童罪
D.强迫职⼯劳动罪
46. ⽼王在湖中⼼划船时不⼩⼼掉进了湖⾥,⼏位游⼈准备下⽔救⼈,但在湖边散步的⽼林动作最快,第⼀个跳下⽔去救⼈,其他游⼈见有⼈下⽔了都没有再下⽔。
⽼林游到了湖中⼼正准备救⼈时,他想到了⾃⼰将成为英雄,整天会有记者来采访他,电视台还要找他做节⽬,⽽他最怕出名了,于是不想救⼈了游回岸边。
其他游⼈说他为何不救⼈,他说不想做英雄。
等其他游⼈把⽼王救上岸时,⽼王已经溺死了。
对于⽼林的⾏为,从法律⾓度看属于( )。
A.⽼林“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
B.⽼林“见死不救”构成犯罪
C.⽼林的⾏为只能受到道德的谴责
D.⽼林的⾏为只能导致民事赔偿
47. 出租车司机王某于晚间,载⼀⼩姐蔡某回家。
途中,王某起了⽍念,便把车停在⼀偏僻处,在车内⽤暴⼒强*蔡某,蔡奋⼒反抗,脸朝下趴在车坐下,王某兽欲⼤发,竟*⼊蔡某肛门并射精。
在反抗中,蔡将王的脸抓破。
王某认为这是给他犯罪留下罪证,唯恐罪⾏暴露,即决定杀⼈灭⼝。
王某揪住蔡某头发,将蔡的头部猛撞车壁数下后,蔡某昏死过去。
王某以为蔡某已经死亡,遂将蔡某弃于野外逃逸。
蔡某后被⼈发现,送往医院抢救后脱离危险。
关于王某的⾏为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强*罪(既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为性质认识错误,按故意杀⼈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B.构成强*罪(未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为性质认识错误,按故意杀⼈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C.构成强*罪(既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按故意杀⼈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D.构成强*罪(未遂),对蔡某的死亡,王某主观上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按故意杀⼈罪(未遂)论,应数罪并罚
48. 甲是某县⼯商局长,在知道该单位的会计揭发其受贿⾏为之后,⾮常愤怒,作出让该会计下岗的决定,致使该会计精神失常,甲的⾏为构成( )。
A.报复陷害罪
B.诬告陷害罪
C.打击报复会计、统计⼈员罪
D.滥⽤职权罪
49. 陈美丽与张兰英两家东西相邻,2003年7⽉中旬,两⼈因琐事多次发⽣⼝⾓并相互谩骂,陈美丽遂怀恨在⼼,决意报复。
2003⽉20⽇晚10时许,陈美丽从药店买来⼀⽀注射器,再从家中的甲胺磷农药瓶中抽取了⼀筒甲胺磷农药后,偷偷到张兰英家门前黄⽠棚处,将农药打⼊⽠藤上所结的黄⽠中。
次⽇晚,张兰英⾷⽤了被注射有甲胺磷农药的黄⽠后,出现上吐下泻等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抢救后,医院对此诊断不当,⽽仅以糖尿病和⾼⾎压进⾏救治,张兰英因抢救⽆效于次⽇早晨死亡。
对陈美丽的⾏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A.陈美丽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陈美丽构成故意杀⼈罪
C.陈美丽的⾏为与张兰英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陈美丽的⾏为与张兰英的死亡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50. 交通肇事并具有下列哪种情形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
A.致3⼈死亡,负事故次要责任的
B.致2⼈死亡,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C.致1⼈死亡,负事故主要责任的
D.造成财产损失⽆能⼒赔偿数额2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负事故全部责任的
30.【答案】A。
解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作⼈员。
显然,选项B不正确。
侵占罪适⽤于保管他⼈财产的保管⼈,排除选项C。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投保⼈、被保险⼈和受益⼈。
选项D可排除。
贪污罪是指国家⼯作⼈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员,利⽤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段⾮法占有公共财产的⾏为。
选项A与贪污罪的构成要件相符合,是正确的。
31.【答案】A。
解析:我国刑法规定,减刑后刑期的计算,原判决为⽆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减刑后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起计算,减刑以前已经执⾏过的刑期不计算在减刑后的刑期内。
孔某1995年减为有期徒刑15年,⾄1997年,剩余刑期13年。
⼜被减刑3年,则剩余刑期10年。
1997年向后10年,孔某的刑期执⾏完毕时间为2007年。
32.【答案】D。
解析:赵某明知罗某以盗窃所得财物出售,仍答应收购,赵罗⼆⼈在罗某盗窃之前已经形成共同的犯罪意识,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是共同犯罪。
赵某构成销售赃物罪的前提是赵某在罗某犯罪前不知道其犯罪意图。
选项A、C可排除。
由题⼲可知,罗某犯罪时为15岁,其所犯盗窃罪不符合《刑法》所规定的14-16周岁未成年⼈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因此对罗某不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D为正确答案。
33.【答案】A。
解析:《刑法》规定,《⼈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条刑法第⼗七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计算,从周岁⽣⽇的第⼆天起算。
因此,对于14岁的甲的刑事责任能⼒应⾃其⽣⽇后第⼆天起计算。
选项A正确。
34.【答案】A。
解析:犯罪预备是为实施犯罪准备⼯具制造条件的⾏为。
犯罪预备发⽣在实施犯罪⾏为之前。
题⽬中伍某准备了雷管在周某回家路上等待,显然已经开始了犯罪的实施,选项B错误。
犯罪中⽌是犯罪⼈在犯罪过程中,⾃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危害结果发⽣的犯罪停⽌形态。
本案中伍某并⾮⾃动放弃犯罪⽽是出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未能完成犯罪,C选项不正确。
选项D明显不正确,伍某并未完成犯罪。
伍某已经实施犯罪,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放弃犯罪,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条件,A为正确答案。
35.【答案】D。
解析: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有5种具体⼿段: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他⼈名义签订合同。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做担保。
3.没有实际履⾏能⼒,以先履⾏⼩额合同或者部分履⾏合同的⽅法,诱骗对⽅当事⼈继续签订和履⾏合同。
4.收受对⽅当事⼈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5.以其他⽅法骗取对⽅当事⼈财物。
某丙借⽤其他单位的公章和合同⽂本签订合同,是经他⼈允许的,既不是伪造,也不是冒充,不属于合同诈骗⾏为。
36.【答案】D。
解析:⾮法⾏医罪是未取得医⽣执业资格的⼈⾮法⾏医,情节严重的⾏为。
客观⽅⾯必须造成多⼈或多次轻伤害,或经主管部门责令停⽌⽽继续⾮法⾏医并造成就诊⼈病情加重或轻伤的,知选项B不正确。
选项A的犯罪主体是具有医⽣执⾏资格的⼈,因此不正确。
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疏忽⼤意或过于⾃信,本题中张某由于缺少经验导致严重后果不同于⼀般的过失犯罪。
选项C不正确。
⾮法施⾏节育⼿术罪是未取得医⽣执业资格的⼈擅⾃为他⼈进⾏节育复通⼿术、假节育⼿术,终⽌妊娠⼿术或者摘取宫内节育器,情节严重的情况。
选项D正确。
37.【答案】C。
解析:判处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执⾏完毕或者假释之⽇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当然适⽤于主刑执⾏期间。
因此,题⽬中吴某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时间为11年。
38.【答案】A。
解析: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损害,对不法侵害⼈所实施的制⽌不法侵害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损害的⾏为。
题⽬中⾟某蓄意激怒谢某,使谢某向⾃⼰攻击,再刺伤谢某。
⾟某的⾏为属于防卫挑拨,其并⾮为了保护⾃⾝正当利益,因⽽不属于正当防卫,进⽽也不属于防卫过当。
选项B、C不正确。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或他⼈的利益免受正在发⽣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较⼩合法权益的⾏为。
紧急避险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处于危急条件下不得以⽽采取⾏动。
⽽题⽬中⾟某持⼑,谢某并不必然对⾟某造成危险。
且⾟某有意激怒谢某,其保护的也不是合法利益。
选项D不正确。
39.【答案】C。
解析:累犯分为⼀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特殊累犯适⽤于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
本题中对曹某适⽤⼀般累犯的规定,即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在刑罚执⾏完毕以后或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判处⼀定刑罚之罪的情形。
⼀般累犯的前后两罪都需为故意犯罪。
题⽬中曹某1996年所犯的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
因此,不适⽤累犯规定。
选项C正确。
40.【答案】A。
解析:《刑法》第138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重⼤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吴某作为校长已尽了⾃⼰的职责,排除了校舍的隐患,校舍在地震中倒塌,造成伤亡,属于⾃然灾害,不构成犯罪。
可知选项A正确。
41.【答案】A。
解析: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本法”。
本案即是在我国境内犯罪,因适⽤属地管辖原则;题中的甲某不具有外交豁免权或其他特殊权利,故其在我国境内的犯罪⾏为应由我国法院管辖。
42.【答案】A。
解析:选项B、C、D中,甲的⾏为与⼄的死亡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因为甲开枪射击、将⼄撞伤、使⼄受轻伤并不会必然导致⼄死亡的结果,甲在实施⾏为时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结果。
因此上述三项都不正确。
选项A中,⼄的绑架⾏为直接危害到甲的⽣命安全,甲为⾃保⽽跳下⽕车,这是由⼄的绑架⾏为直接引发的,⼄对于结果的发⽣可以有事先的预见,故选项A正确。
43.【答案】D。
解析:不作为犯,是指具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拒不履⾏的⾏为。
不作为犯并不是指⾏为⼈没有实施任
何积极的举动,⽽只是指⾏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其实施的积极举动。
选项D显然错误。
44.【答案】D。
解析:贾某撞伤⽥某,但⽆法预见到⽥某因医⽣失职⽽死亡。
贾某撞伤⽥某并送其⾄医院的⾏为对于⽥某的死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属于意外事件。
45.【答案】B。
解析:根据法律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有: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2.暴⼒⼲涉婚姻⾃由案(刑法第257条第1款规定的);3.虐待案(刑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4.侵占案(刑法第270条规定的)。
46.【答案】A。
解析:刑法并未规定对于见死不救⾏为的调整⽅法。
见死不救应属于社会道德调整的范畴。
⽽根据题⽬的要求,“从法律⾓度看”则选A不选C。
47.【答案】D。
解析:王某欲强迫蔡某发⽣性关系,但由于蔡某的反抗使得王某未能得逞,故王某的⾏为构成强*罪未遂。
王某后欲杀害蔡某将蔡某撞晕,认为蔡某已经死亡,属于对⾃⾝⾏为后果的认识错误,选项D正确。
48.【答案】A。
解析:打击报复会计、统计⼈员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对依法履⾏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为的会计、统计⼈员实⾏打击报复,情节恶劣的⾏为。
题⽬中甲的国家公务⼈员⾝份与该罪的主体要求相符,但甲对会计的报复⾏为并⾮出于会计依法履⾏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为所致,因此排除选项C。
甲对该会计并没有采⽤诬告陷害的⼿段,选项B不正确。
题⽬中甲没有采⽤诬告陷害的⼿段,选项B不正确。
滥⽤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作⼈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版⾏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民利益遭受重⼤损失的⾏为。
该罪的构成与本案中甲的故意报复⾏为⽆关。
选项D不正确。
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机关⼯作⼈员滥⽤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申诉⼈、批评⼈、举报⼈实⾏报复陷害的⾏为。
题⽬中甲正是由于该单位会计对其受贿⾏为的控告对其进⾏报复。
选项A正确。
49.【答案】C。
解析:投放危险物质罪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主体。
陈某投放毒品于张某家的⽠棚,针对的仅为张某⼀⼈,因此A不符合,排除;由题⼲陈某“决意报复”,⽆法推断陈某的意图是危及张某的⽣命,故B项不选;张某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医院的误诊,陈某与其死亡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果关系,故排除D,C为正确答案。
50.【答案】C。
解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条件是发⽣重⼤事故,致⼈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损失。
重⼤事故指死亡⼀⼈以上或重伤三⼈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三万元以上的情况。
选项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