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⑴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⑴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⑴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⑴“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⑴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⑴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 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A.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 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 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
B. 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D. 《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3. 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
为陪衬。
4. 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爹的丧事
周福书记对着话筒大声喊,架在大树上的四个大喇叭把他嘶哑的声音传遍全村:“老少爷们儿,疫情严重,大家不要惊慌,科学预防很重要,要做到不串门拜年,不聚会;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周福的手机响起,他摁了电话,把要宣传的事项讲完。
周福把电话拔过去,弟弟周禄慌张地说:“哥,你赶紧回家,爹病重了!”
周福给村主任刘军山交代完事情,急急忙忙地赶回家。
爹睡在火炕上。
周福半跪在爹身旁,握住爹鸡爪样的手。
爹的脸白着,有点儿肿。
周福眼睛发红:“爹,您要好好活着,抱重孙于。
”
爹咧嘴笑,声音低沉地说:“你放心,我这老病不咋的,立了春病就缓了。
”
周福的手机响起。
刘军山语气很急地说:“书记,你快来第九检测点,几个外地来的人,不听劝阻,硬要进村。
”
爹抬起手摆摆:“你去忙吧,挑好村上的担子,你照顾好自己。
”
周福掖好爹的被子,掉头出门。
三叔跟出来,叫住周福:“大侄子,大哥这病危险呢,你可要早想办法。
”
周福说:“叔,我明白哩,明早带爹去城里医院。
”说着,骑上电动车去了村东头。
一个留平头戴墨镜叼烟卷的胖子高声跟刘军山和两个值班员吵嚷,周福认出是王老二的小儿子王小柱。
这小子在外地搞工程,听说挣了很多钱。
胖子吐一口烟:“我一切正常,回家看我爹,还不行了?”
周福说:“大侄子,非常时刻,不行。
村里在西沟口设了隔离室,准备好了米、油、肉。
你们在那儿隔离观察十四天,才能进村。
”
胖子狠狠地踹一脚挡路的杆子,跳上越野车,隔窗骂道:“老犟牛!”
周福跺脚:“这年轻人,咋这样子呀?”
刘军山“呸”一口:“平时对王老二不管不问,过年来显摆了。
”
俩人赶往西沟口。
那儿是个养鸡场,年前鸡出栏了,十几间房屋空闲,做了隔离室,从外地来的三家十一口人分开住在里面。
周福和刘军山走进暖烘烘的屋中,男人、女人、小孩和老人像见了亲人般亲热,周福问了他们的吃住,扯了会儿家常,询问还有什么困难。
刘军山拿体温枪测了体温,做了登记,给镇上上报了表册。
天黑下来,周福给村上另外八个检测点送热水。
夜很黑很冷,路上有雪,周福不小心摔了一跤。
电动车车头支离破碎,周福蹭破了裤子,蹭烂了腿,鲜血直流。
回到村部,已是十点多。
周福给周禄打电话,周禄说:“爹刚睡着,你也早点儿休息,明天早起早出发。
”
周福用酒精给伤口消毒,拿纱布缠绕包扎。
值班员说:“书记您去卫生所看看,不要伤了骨头。
”
周福笑说:“哪有那么娇贵?老皮老骨耐实着呢!”周福裹上棉被躺在行军床上,感觉身上哪儿都疼,翻来覆去睡不着。
迷迷糊糊刚睡着,手机急促地响起,周福一下子坐起来。
周禄哭着说:“哥,你快回家!”
周福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跑,腿上钻心的痛,周福跑进屋,爹的身子冰凉,他对周禄吼道:“你干甚吃的,为啥早不叫我?”
周禄哭泣:“你那么忙,顾过爹吗?”
爹是村里的老支书,苦了一辈子。
想起爹艰辛的一生,周福放声呜呜地哭。
三叔拍拍周福的肩膀:“大侄子,安排后事,让大哥风风光光地走!”
周福沉吟片刻:“叔,爹的丧事从简吧,现在提倡厚养薄葬,我要带头做表率。
”
“不行,咱们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骂咱们不孝!”周禄以了脸吵嚷。
“村里人知晓咱们孝顺爹,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咱们问心无愧!”周福大声说
三叔捋着山羊胡:“你们是孝顺,可村里人会来吊唁老支书,亲戚朋友会来祭奠大哥,这丧事还得办。
”
周福说:“非常时期,坚决不能聚集,我来说明情况。
”
周福一边流泪,一边发信息:“老少爷们儿,至亲好友,家父因病于今日凌晨辞世。
家父操劳一生,勤俭一生,养育之恩终生难忘。
非常时期,丧事从简,大家不要登门吊唁。
礼数不周,叩首致歉!”
红彤彤的太阳升起,殡仪馆的车来了,周福抱着爹上车。
车驶上村道,周福看到每隔十多米,路旁站一户人家,燃一堆火。
村民低头掩面流泪,他们给老支书送行。
周福的泪汹涌地流下:“爹您一路走好,儿会像您一样,挑好这担子!”
下午六点,周福回到村子。
他对着话筒,嗓子哑着大声喊:“老少爷们儿,大家到检测点领取消毒液。
明天在全村开展集中消毒杀菌……”
(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通过周福对着广播喊活,既让读者感受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又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
B. 周福的父亲去世后,村民自发掩面流泪燃起火堆为他送行,体现了村民对一生艰辛的老支书的敬重和缅怀。
C. 同为儿子,王小柱平时忙于在外挣钱对父亲不管不问,周福虽然在父亲的身边却因为工作忙而顾不上父
亲的病。
D. 父亲嘱托周福:“挑好村上担子,照顾好白己”,既体现父亲对他搞不好群众工作的担忧,又表现了对他的爱护。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所写内容发生在两天内,时间很集中;所写事件围绕主人公周福来选材,典型有力,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B. 小说叙述周福父亲病重而逝的事件,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从中体现周福的形象特点。
C. 小说的语言富有特点,如“老少爷们儿”“老皮老骨耐实着”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并且呈现出时代性。
D.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与结尾都写了周福用嘶哑的声音对着话筒大声喊的内容,从而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7.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周福的形象
8. “尺水兴波”是小说中常用的技法,“兴波”指在小说中制造波澜、产生曲折,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
请从情节设置方面,探究小说是如何“兴波”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葬
蹇先艾
“尔妈,老子算是背了时!偷没偷到,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
这是一种嘶哑粗糙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之中震荡,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
他的摇动躯体支撑着一张和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的一身都没有肉,只剩下几根骨头架子披着皮。
看他的年纪约有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背剪着,脚下蹬的是一双烂草鞋,涂满了涵泥。
旁边有四五个浓眉粗眼的大汉,面部飞舞着得意的颜色,紧紧的寸步不离的将他把持住,匆匆的沿着松林走。
这一行人是在奔小沙河。
他们送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村中不守本分做了贼。
文明的桐村向来就没有什么村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
而这种对于小偷处以“水葬”的死刑,在村中差不多是“古已有之”了的。
行列并不如此的简单:前后左右还络绎的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有,红红绿绿的服色,高高低低的身材,老老少少的形态……这些也不尽都是村中的闲人,不过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看热闹而来的罢了。
尤其是小孩子们,薄片小嘴唇笑都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好像觉得比看四川来的‘西洋镜’还有趣的样子。
“呀!你们快看快看,那强盗又开口了!”
“了”字的余音还在袅袅不断,后面较远的闲杂人等跟着就像海潮一样拼命的撞击过来,前排矮小力弱的妇女和小孩却渐渐向后引退。
“嘿!瞧你们祖宗的热闹!老子把你们的婆娘偷走了吗?叫老子吃水?你们也有吃火的一天!烧死你们这一群狗杂种!”
骆毛口里不干净的咕哝骂着,村中的教书先生于是撇着嘴觉得不值一钱的喊道:“丧德呀,丧德!”骆毛自己的两耳只轰轰的在响,这时什么声音都是掺不入的,他只是一味大步的走出村去。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
大家弯弯曲曲的走,似乎有点疲乏。
在一座坟台之下略略休息。
群众都围拢来。
潇飒的松枝掩盖在头顶,死寂的天空也投下几丝阳光来,透过了绿叶,骆毛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下了。
“尔妈。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换了一口气,提高嗓音的又开始说,“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
“骆大哥!啊啊,说错啦!干老爷子!哪个叫你没有钱有没有势呢?你老人家死咧的话,我儿子过年过节总帮你老人家多烧几包袱纸。
你就放心去吧,有什么身后开不了交的事情,都留下让我儿子帮你办。
干奶奶——哎呀!啥子干奶奶,简直就是我那嫡亲奶奶呀——我养她老人家一辈子还不行吗?……”
小耗子王七走过坟前,用手搓着眼睛,把眼睛圈都搓得快红了,向骆毛请了一个大安,亲热的说了上面的那一大段话。
小耗子在今年跟骆毛交过手,败仗下来了,就拜了老骆做干爹,是个著名的小滑头儿!
“七老弟,你就再不要干老爷子湿老爷子的啦!”老骆冷笑了一声说,“好汉作事好汉当,也用不上牵累旁人!我的妈呢?——”
老骆心里忽然难过了起来,他也不再说下去,站起身来就往前走。
人群又被他拖着像一根长绳,回环在山道上了。
以后的途中,老骆几乎绝无声音,除了习惯成自然的几声哼哼之外,只是缓缓地走,含着一脸的苦笑。
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引起他无限的感触:他心里暗暗悲酸着,想到他的母亲,便觉心里发软,那热狂的不怕死的心顿时也就冷了一半。
他的坚强的意志渐渐软化下来。
“我死后,我的妈怎么办呢?……我的妈啊,你在哪儿?你可晓得你的儿子死在眼前了吗?你如果在家紧等我不回来,你不知道焦心成哪个样子!唉!唉……”
老骆虽然是个粗人,可是想到死后老母无人养活,他也觉到死的可怕。
直至他们捉住他的两臂,要往水下投他的时候,他狠心把眼一闭,他老母的慈容仿佛在目前一样。
天依旧恢复了沉寥的铅色,桐村里显得意外的冷冷落落。
那黄金色的稻田被风吹着,起了轻掀的很自然的波动。
真是无边的静谧,约略可以听见鹁鸪的低唱,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
远的山峰削壁的峙立着,遥遥与天海相接。
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
村后远远的有一间草房,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
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喘气,一手牢牢的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的凝望,好似在期待着什么。
她穿着一件补丁很多的夹衣,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双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稳定的倚傍着门柱,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的轻颤。
最后,她将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深深的蹙着额发愁道:
“毛儿为什么出去一天一夜还不回来?”
(有删节)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毛是一个清醒的反抗者,他对“水葬”的不合理性发出强烈的咒骂,“祖宗”“好汉做事好汉当”等言语,有种英雄就义的豪迈。
B. 小说用较多笔墨描写了各种看客形象,小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双手比划着种种滑稽姿势这一细节描写,欢喜中渗透着悲凉的意味。
C. 王七虽然向骆毛表达了同情,但言语之间依然显示出“滑头”的特点,他的话引发了骆毛对母亲的牵挂,促成了骆毛情绪的突转。
D. 小说细腻描写了骆毛死后桐村的景象,“整个桐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这句话,渲染出生命被陋习残害的哀痛。
10. 小说以老妇人的独自等待、默默发问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 鲁迅曾评价《水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小说中的桐村与鲁迅《祝福》中的鲁镇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iè)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2. 对文中加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从
B. 坠:掉
C. 契:契约
D. 求:找
13.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15.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写登山过程中天气寒冷、登山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张华写给王老师的一份留言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时光如梭,转眼高中毕业已一年有余。
今天,我登门造访。
一则受家父嘱托,前来聊表感恩之情;二则您敬赠给我的佳作,已经拜读完毕,前来切磋。
不想老师您不在家中,特留下此便条,望知悉。
学生:张华
9月19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2018年我乔迁新居,沈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着。
B. 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
C. 某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
D. 这种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一种德行,奢侈是一种恶行。
“俭以养德”,通过节俭的生活来培养道德品质,是自古至今都被倡导的人生之道。
古人认为俭有四利:养德、养寿、养神、养气。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
有的说:“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啥?”有的说:“我花自己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碍别人啥事了?”也有的说:“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倡节俭岂不是抑制经济?”而且,我们身边也确实不乏生活奢侈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国庆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新的时代,仍要节俭”,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A项,这是段写景文字,理解正确。
B项,'“感情热烈明快”理解错误,联系上下文看,这段文字流露出的是悲凉的感受。
C项,“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表达有误。
从文中看没有使读者忘记悲秋。
D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对,这里没有用比喻,“像”在这里不是比喻词。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理解不准确。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作者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中“悲凉”用词不当,可以说沉静、寡淡、忧郁、孤独。
B项,“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理解不对,郁达夫不是都市闲人,联系写作背景看,这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儿时写的本文。
C项,“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理解不对,这种感受不只是郁达夫独有。
D项,“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对比突出主旨,理解正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文中主要是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从色彩上看,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调,沉稳素静淡雅,更符合秋的清静悲凉的色彩。
而要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可从秋草的特征上看。
秋草本身就是枯黄衰败的,用它陪衬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更能突出秋的悲凉的感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结构的作用。
文章以写景抒情为主,分析“写秋诗文的议论”这段的作用,可从景的特点、情的表达、文章内容、主旨等方面来讲。
文章主旨是通过对北平秋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从内容特征上看,这段写秋诗文的议论思路开阔,可以创造一种文化氛围,给写景抒情之外增添一重文化信息,且文笔宕开,都是围绕“秋”来写的,既深化了文章主旨,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如果说可以删去,就看这段文字删去对内容和主旨有没有大的影响。
从存在的必要性。
从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秋季的自然风物和相关感受,本段对于秋的议论更多着眼于“悲秋”的主观感受,与文章内容有割裂感,可以删去。
另外,从行文章法来看,插入的议论性语段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去掉以后更显得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从表现手法看,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情感已经抒发到位,这段文字有些有些游离赞美故都“清、静、悲凉”的主旨,议论有些晦涩,影响了文章的整体美,删去不影响主旨表达。
不管认为可删还是不可删,都要能自圆其说,分点列出理由。
【5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