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 秦朝的覆灭华师大版习题精选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覆灭华师大版习题精选十一
第1题【单选题】
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刑罚严酷
B、失去民心
C、骄傲自大
D、剥削沉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汉)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刑法太严酷
B、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陈胜吴广爆发了起义
D、可怕的殉葬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请算算它共存在了多少年?
A、10年
B、14年
C、25年
D、30年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是中国象棋棋盘。
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所以叫“象棋”。
与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秦末农民战争
B、秦统一六国
C、长平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天下大雨
B、当时农民领导人想当王
C、秦二世继位
D、秦朝的暴政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秦朝暴政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央集权
B、刑法严酷
C、赋税繁多
D、徭役繁重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修建宫殿和陵墓
D、法律严酷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善于用人
B、后方巩固
C、战术正确
D、赢得民心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
A、楚汉之争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杰出的历史人物善于开创历史新局面。
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书立说,形成______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______。
③西汉与东汉初期统治者开创的盛世局面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答案】:
【解析】:
第14题【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战国时期,各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统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1)造成战国时期律令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路上遇大雨……不能按期到达,……领队人杀死了押队的军官,大家热烈响应,他们斩木为武器,举起反抗的旗帜。
在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七上《中国历史》
秦始皇为了克服“诸侯”的弊端,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除统一货币、度量衡外,材料二还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同学认为:若没有发生下雨误期的事,反抗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