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临床意义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超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临床意义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意义,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的病理类型所对应的声像图特征,为胆囊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影像学依据。
方法分析2013年1月30日~2014年5月30日我院80例胆囊息内样病变患者的彩色超声声像图,分
析不同病理类型病变对应的声像图特征和病灶的直径规律。
结果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瘤
的直径大多<10mm,胆囊腺瘤、胆囊癌的直径大多>10mm。
阻力指数(RI)>0.80 时可判断良、恶性病变,且阻力指数在鉴别胆囊良、恶性息肉样病变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超声显示的
血流形态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方面不明显。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病
灶的直径大小,为胆囊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胆囊息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增生性疾病,常表现为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起,但病灶常为局限性病变。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
率也逐渐提高[1]。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可灵敏而准确地检测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存在,不但可
以帮助医生提高对胆囊病变、炎性病变的认识,还可早期发现胆囊癌,为胆囊恶性肿瘤的早
期诊断提供依据。
本研究对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彩色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病理类型病变对
应的声像图特征和病灶的直径规律,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意义,
为胆囊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影像学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30日~2014年5月30日我院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其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26~80岁,平均(41.2±2.4)岁,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病变类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40例,胆囊腺肌增生10例,胆囊腺瘤15例,早期胆囊癌5例。
所有患
者胆囊病变的病理类型均由手术后取病理标本证实;主要症状:4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右
上腹隐痛,18例患者为体检时发现胆囊部位有占位性病变。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使用PHLIPIS HD7及Logic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
2.5~7.5MHz。
1.2.2 检查方法要求患者禁食8h以上且晨起空腹。
若满足此条件但胆囊仍显示不清或腹部有
大量气体无法准确观察胆囊时,可嘱患者食用素食3d后再行检查。
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以凸阵探头在患者腹部进行检查,直至患者的胆囊腔被清晰显示出来。
仔细观察息肉的
大小、形态、病灶基底与胆囊壁的连接情况等,并观察息肉内的血流状况。
检测病灶的频谱
形态,若显示的是动脉频谱则应测量阻力指数。
检查时应根据血流状况适当调整彩色超声仪
的脉冲频率,以便更好地显示血流状况。
2 结果
病理类型不同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影像特征也不相同,总结病灶的直径及彩色多普勒超
声声像特征如下。
2.1 80例患者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直径比较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的直径大多<10mm,胆囊腺瘤、胆囊癌的直径大多>10mm。
2.2 80例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声像血流状况阻力指数(RI)>0.80时可判断良、恶性病变,且阻力指数在鉴别胆囊良、恶性息肉样病变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超声显示的血流形态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方面不明显。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共30例,彩色超声声像图只有4例显示出病灶中有点状血流,超声频谱全部显示为静脉频谱,无动脉频谱。
1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仅2例显示
点状血流和静脉频谱。
1例胆囊腺瘤中有8例未显示血流状况,5例显示点状血流,2例显示
条状血流,超声频谱显示3 例动脉、7例静脉,阻力指数(RI)为0.39~0.80。
5例胆囊癌中
可见彩色血流,且点状条状均存在,5例均显示为动脉频谱,阻力指数为0.61~0.82。
以上
数据表明,超声显示的血流形态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方面意义不大,但阻力指数>0.80 时
可判断良、恶性病变,且阻力指数在鉴别胆囊良、恶性息肉样病变方面有重要意义,可为临
床提供参考。
声像图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类型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
胆囊腺瘤及早期胆囊癌。
其中腺瘤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因此被称为真性息肉[2]。
胆固醇
性息肉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紊乱造成的,胆固醇代谢紊乱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并沉积
于胆囊,因此胆囊黏膜表面会形成突出的黄色小结节,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直径大
多<10mm。
但直径的大小只能进行参考,并不能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
胆囊腺肌样增生症的
成因是胆囊内长期压力过高导致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一个窦状区域,胆汁常淤积于此
处而形成上皮呈腺样增生。
胆囊腺瘤可以恶变,所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足够的重视[3]。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灶直径大小和阻力指数的测定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血流状况对诊断是否有价值尚不能定论,因为还需要大量的样本研究证实。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可以
在胆囊部位的诊断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5- 587.
[2]程怡,岳梅,孟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8):699- 701.
[3]徐智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