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与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人之初
本课精选《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
第一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二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两个片段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大体了解意思,并熟读成诵,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本课的学习,也应注重培植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之、初”等生字,会写“之、相”等生字,正确读记“初始”等词语。
2.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之、初”等生字,会写“之、相”等生字。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明白要不断进取,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
字音方面,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可以让学生利用生字小卡片互相认读,互相正音。
字形方面,以整体识记为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
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如采用熟字加一加、字理识字法识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4个独体字,其中“之”和“义”不容易写美观,要注意指导。
“近”和“远”都有走之,可以一起指导。
还可以把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生读写。
如“之后、相当、近来、学习”等。
2.朗读指导
《三字经》片段中生僻字多,学生朗读有一定困难。
课始,可以由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在听读几遍之后,再让学生跟老师读,以便让学生更快地读正确。
《三字经》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示范拍手读第1节,读出节奏,让学生模仿着读,感受《三字经》的节奏。
此后,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如:师生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通过这样反复读,让学生感受《三字经》的节奏与韵律,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理解运用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字词比较难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讲讲与之相关的常用词,与这些常用词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3.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之、初”等生字,能正确读写“之、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含了很多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什么。
2.揭示课题,随文识字。
(1)板书课题,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认读生字“之、初”,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翘舌音。
(3)释题:“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
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板块二诵读韵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3)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
(5)同桌互读。
(6)指名学生读,随时正音。
2.认读生字,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生字。
①指名学生。
强调:“迁、专”是前鼻音,“性”是后鼻音。
②开火车读。
③学生齐读课后词语。
④交流识字方法。
(2)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①提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会和哪些字宝宝组成词语呢?同桌说一说。
②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③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
(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④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⑤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这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
板块三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导练习。
(1)学生认读生字。
(教师课件用田字格出示会写的字)
(2)教师范写生字,指导要点。
“之”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
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紧接着横撇写。
“相”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近”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习”先外后内。
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
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
“远”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玉”写“王”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长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
“义”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
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评价。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朗读全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1)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组词。
(2)教师带读并组词,学生跟读。
2.文中出现了7个“不”,集中出示这些词组,引导学生读正确。
“不”的变调规律: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都读第四声。
3.朗读课文。
(1)同桌对读。
(2)师生对读。
(3)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板块二理解课文,背诵韵文
1.理解课文。
(1)师生配乐齐读第1小节。
①师:同学们,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出示课件)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教育孩子。
(2)齐读第2小节。
①老师重点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宜:应该。
琢:雕刻。
器:器物。
(出示课件)
②引导学生联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理解原文内容。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反复诵读课文,比赛背诵。
(1)同桌互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拍手朗读。
(2)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3)指导背诵,开展背诵比赛。
(4)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板块三课堂回顾,感悟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2.全班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一个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
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习,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练习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预习下一节内容》对应训练。
本文是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节选片段。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古代蒙学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读本。
虽然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
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
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的意思时,采用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的乐园。
【素材积累】
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