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 说课稿(2012年部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一线教师纯手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和吸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感受馒头中淀粉的消化过程。

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室学生了解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与牙齿的咀
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体会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
同时获得新知识。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
自信心。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本活动是课标建议的必做探究实验之一,是初中生物学课程中一个重要而且经典的生物实验,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唯一的生物化学实验。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对
于学生控制实验多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本活动是课标建议的必做探究实验之一,是初中生物学课程中一个重要而且经典的生物实验,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唯一的生物化学实验。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对于学生控制实验多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相对也有一定挑战性。

因此把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内容采用活动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从机械的“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
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吃馒头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然后根据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让同学们回家注意品尝馒头的味道,说出细细咀嚼馒头是什么味道?从而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变甜了?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通过日常的现象引发生物学问题的思考。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二.作出假设
我继续提问:学生结合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并思考分析问题,
1)谁能说出馒头从吃到的口中到咽下去之前,馒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口腔中的什么结构使馒头发生了这些变化? 3)馒头变甜,这种甜味物质是什么? 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5)馒头变甜说明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尝和老师的提问,询问学生:还有其他问题要问吗?预设:(温度、
唾液的浓度等。

)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品尝馒头的过程中亲自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知识竞赛形式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里增加温度这一变量,使学生对实验探究步骤的掌握更透彻,实验设计更充实。

第二环节: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三.制定计划
要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与否,就得制定并完善探究方案再进行实验。

首先介绍实验器材:大烧杯,小烧杯,试管架,试管,玻璃棒,滴瓶,培养皿,温奶器或是保温桶等。

然后我对器材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量筒的使用、温度计的读数问题等。

接下来我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空间,来验证学生的想法,在探究前我提示学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变量的控制。

同时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
1)你打算怎样模拟牙齿和舌的作用? 2)馒头块多大为最好?
3)怎样才能尽快的获得较多纯净的唾液?
4)试管做好后放在什么环境中?(口腔温度37度,多长时间适宜。

) 5)你打算用什么试剂检验?(淀粉遇碘变蓝)
在我的点拨提示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27页的实验步骤制订小组的实验方案(可以从材料,变量和操作上进行创新。

) ppt以图片形式展示实验探究步骤,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三支试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经过讨论交流与修改,最后制定并实施了如下探究方案:
1)取饼干代替新鲜的馒头,分成四等块,将A 、B和D处理成碎屑(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饼干不处理,取替了教材中的馒头块。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或者将舌头顶住口腔上部,闭嘴不说话,储蓄唾液,教师可以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山楂等食品刺激味蕾)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把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或直接吐到烧杯内部去)。

本实验用的是淀粉酶溶液替代。

3)取四只试管,编号①②③④,然后做如下处理:①号:饼干碎屑+2ml清水+搅
拌②号:饼干碎屑+2ml唾液+搅拌③号:饼干块+2ml唾液不搅拌④号:饼干碎屑+2ml唾液+搅拌
4)然后再将前3支试管放在37℃水中,4号试管放在0℃水中,5-8分钟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改进措施:
1.用饼干代替了馒头,缩短了分解时间,而且操作也简便;
2.试管的序号排序重新排列,1号加清水,2号加唾液,可以省去清洗滴管和量筒的步骤;
3.注射器代替量筒,解决了学生对量筒的使用问题,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4.用淀粉酶溶液代替了唾液,从根本上解决了唾液浓度不同产生的误差;
5.把小试管放在温奶器或是保温桶里面,来模拟人体的温度;
6.增加温度这一变量,使学生对实验探究步骤的掌握更透彻,实验设计更充实;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构建正确的认知。

了解实验方案的不足,作出科学的改进措施,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计划
按照制定的计划来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填写。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组四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

实验进行中,教师要到每个小组巡视、个别指导,并收集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试管中饼干没有完全浸在唾液或清水中。

2)液体量不同。

3)加入碘液的量过多。

4)没有事先做好标记,造成混淆。

这样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体验失误,感悟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效率。

第三环节:反思纠正、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试管内颜色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温度都有关。

6.表达交流
1.你的结论与其他小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2.本小组的探究方案有没有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如果我们再做一次,你在哪些地方会有改进和完善?
3.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中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同学们可以从物理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这样的设计及时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反思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个探究,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再次呈现“吃馒头比赛”图片,让学生分析感觉不到甜味的原因。

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通过对“吃馒头比赛”现象的再次分析,使知识、方法、情感方面得到升华,使资源达到了更大范围的整合,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