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小孩状况检查报告
留守小孩状况检查报告
最近几年来,跟着愈来愈多的乡村节余劳动力转移,乡村留守流动儿
童的人数在渐渐增加。
农民出门务工创业,为乡村家庭带来必定的
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别集体——“留守流动小孩”。
所
谓留守小孩,就是指与父亲母亲两方或一方分别并留守在乡村的少年儿
童的一个特别的社会集体;“流动小孩”是指乡村未成年的儿女不在
父亲母亲身旁而在城镇或在旗县政府所在地就学,而父亲母亲又不可以肩负日常管理监护责任而产生的一个特别的社会集体。
留守流动小孩是中国长久的城乡二元系统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
儿”。
一方面:他们的父亲母亲到城里打工拼死挣钱,争取或获取了
另一种生计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己难保,或
无立足之地,没法将他们的儿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旁。
同时为
了生活或生计,他们不行以轻易的走开自己的工作,不可以轻易的走
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两重矛盾中,留守流动小孩固
然有父亲母亲,可是他们依旧不得不接受“骨血分别”的现实。
孩
子是祖国的将来、是国家的希望,关乎整个乡村教育和社会进步,此
刻是到了该“救救”留守流动小孩的时候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潜伏的社会问题,奈曼旗妇联于2013年 5 月
至 9 月期间,在全旗 14 个苏木乡镇、 1 个街道做事处、 1 个国有农场全面展开了乡村留守流动小孩教育生活问题主题调研活动。
调研过程中,经过招集全旗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参加调研、会谈,深入学校、留守流动小孩家庭认识状况,听取各地妇联的综合状况报告、填报乡村留守流动小孩状况检查表、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对全旗乡村留守流动小孩生计和学习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一、留守流动小孩群表现状
(一)基本状况
据检查,目前,全旗共有17 岁以下小孩132441 人,此中留守流动小孩共有16147 人,占全旗小孩总数的12.19%。
留守小孩1355 人,占总数的 0.1%;流动小孩 14792 人,占总数的 11.17%。
此中0—6 岁的留守流动小孩248 人, 7—12 岁的留守流动小孩5776 人,13—14 岁的留守流动小孩2817 人, 15—17 岁的留守流动小孩7306 人。
在留守流动小孩中,由爷爷奶奶照料的有 902 人,由其余亲人照
料的有 216 人,由其余雇用人员照料的有 15029 人。
(二)监护方式
一是隔辈监护。
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他们是留守流动小孩的监护主体。
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 90%左右。
他们的年龄多半
在 60 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半人都是文盲,或许受过极少教育。
二是上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
姑父,姨、姨父等。
这种监护比率不是很大。
可是,这种监护方式存
在着监护权比较屡次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固。
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
那样的原由,如监护人也要出门打工或许被监护者与监护者自己或是
跟他们儿女之间的矛盾矛盾等等原由此改换监护人。
三是平辈监护。
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
这种监护者
一般是年龄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假如有就业信息或时机,他们
随时都会出门打工。
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固的问
题。
四是雇用式的监护方式。
因为父亲母亲出门打工后或许是忙于农
活及买卖,或许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客观上想为孩子成长创建一
个优秀的学习条件,就讲孩子托管在学校周边小饭桌叔叔阿姨家
里,家长出钱,小饭桌负责人全面负责孩子平常的生活起居、学校
上学及作业指导,这种是乡村留守流动小孩的一种重要被监护方
式,流动小孩以这种被监护方式为主。
五是监护缺失。
也就是父亲母亲出门打工后,把监护权交托给了
留守小孩自己。
这种留守小孩常常除了要自己照料好自己的生活和
学习外,他们还要肩负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料好自家的农田。
(三)旗妇联所做的要点工作
对留守小孩,旗妇联已初步对全旗1355 名留守小孩的基本状况、监护人联系电话,地点等内容成立档案,推行动向管理。
针对留守
小孩实质状况,组建了200 多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有效开
展了助教、助学、助养活动,全旗549 名贫穷留守流动小孩获取爱
心人士救援。
旗妇联还踊跃争取到内蒙古妇联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
先生助学项目。
项目用于救援我旗56 名贫穷孤残小孩,每年度10 万元,三年合计30 万元。
为号召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
者队伍中来,制作了《留守小孩留守的爱》专题片,并在旗电视台
《奈曼纵横》栏目播放。
同时,在旗第四小学成立留守流动小孩家
园,家园内设电子阅览室、心理亲情室、音乐绘画室、体育活动室、
周末影院等,装备了17 名“爱心妈妈”,1 名心理教师。
家园成立以来,有 50 多名留守流动小孩获取社会各界的救援。
二、留守流动小孩集体形成原由
(一)从家长自己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
形成落差。
出门务工的家长整天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
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疑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
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劳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
达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留守流动小孩集体的年龄
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期间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己的变化
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可以充足赐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
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儿女教育之间弃取失
衡。
为了改良家庭生活,愈来愈多的农民走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
糊口。
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愈来愈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供给更丰
裕的经济支持,这是形成留守流动小孩集体的主要原由。
但在出门务
工与儿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常常选择前者。
还有此刻
大多半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宽裕了,对儿女的教育
也重视了,愈来愈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从 5、6 岁开始就走开父亲母
亲,送到镇内或旗政府所在地念书,交给小饭桌看管。
这此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由、也有教育意识的原由,但以致的结果倒是同样的,
即小孩在不完好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改动中长大。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小孩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完好,留守流动小孩在心剪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赐予更多的帮助与劝导,需要经过教师、经过集体的暖和填补亲情缺失对其人品健全发展形成的悲观影响。
但因为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大多半学校没有开设特意的心理课程并装备特意的心理教师,也极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计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感人口的数目不停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向日趋显然。
但严重的现实使务工农民没法长久将儿女带在身旁赐予照料。
原由主假如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儿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一定在祖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
农民工没法肩负儿女入学的高昂花费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没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采用不一样使得他们的儿女在转学后边临两地教育内容不可以连接的窘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流动小孩这一集体的产生。
三、留守流动小孩集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状况看,父亲母亲出门打工,在必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流动小孩教育成长供给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流动小孩自立自强性格的培育,同时也是留守流动小孩集体产生的直接原由,使留守流动小孩教育生活面对以下不容忽略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最先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行少的增补和完美。
留守流动小孩的父亲母亲两方或一方长久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与孩子的交流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没法关怀到儿女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半留守小孩与他们的祖父亲母亲和外祖父亲母亲一同生活,绝大多半留守小孩是隔代监护,这些尊长平常对孩子物质上赐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代沟”问题更为显然,宠爱现象比较严重。
而流动小孩固然和父亲母亲相隔不是很远,但会面的时机也极少,大多半一个月只见一两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实可以和儿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亲母亲较少,因此以致留守流动小孩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亲情的缺失。
(二)心理问题突出。
在人品发育过程中,小孩初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以为是特别重要的要素。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以致留守流动小孩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
与一般小孩对比,留守流动小孩特别是留守小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知足,情绪悲观,在性格上表现为率性、冷淡、内向和孤单。
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要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三)不测损害问题严重。
留守流动小孩因为父亲母亲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纯真,自我保护能力差,很简单出现不测损害事件。
面对诱骗、打斗、打斗、打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因为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连接不上,留守小孩少不更事,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小孩伤人或被损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南部山区的孩子,因为上学路程较远,常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特别危险的。
特别是留守小孩的家里常常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备、防备能力衰,以致留守流动小孩遇到不测损害的几率远远比一般家庭小孩超出好多。
(四)学习状况堪忧。
一方面,因为留守流动小孩的父亲母亲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希望过高。
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易家教知识的限制,使得他们缺乏指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指引常常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小孩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广泛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没法赐予有效的帮助,以致留守小孩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敦促和指引,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的偏向比较显然。
(五)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 岁的小孩正是感情、道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要点期间,因为长久与父亲母亲分别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好的家庭暖和,生活上缺乏必需的关爱,加上常遇到四周孩子的鄙视、排斥和欺凌等,许多留守流动小孩情绪悲观,失意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心里关闭,感情冷淡,性格柔弱、率性、反叛,行为古怪,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必定的人品阻碍。
四、对策和建议
目前,乡村留守流动小孩的问题不但是出门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
或许是留守流动小孩自己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略的综合
性问题;不但是一个留守流动小孩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己全面
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假如得不到实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
将会为此付出深重的代价。
所以,家庭、整个社会以致各级政府都应
当站在建立和睦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计与发展为
本,采纳有效举措,经过建立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
珍爱、学校看管、家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踊跃安妥地加以解决。
建议近期解决留守流动小孩问题应当从下边几个方面采纳举措:
(一)提升认识,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留守流
动小孩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久存在的社会集体,是最
需要关注的特别小孩集体之一。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小孩整体
素质的提升,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民众的亲身利益,关系着新乡
村建设和社会的和睦与稳固,更关系国家的将来。
我们必定要站在
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足认识解决留守流动小孩问题的重要性和紧
急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踊跃展开关爱留守流动小孩工作作
为一项当仁不让的重要任务,确实摆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
议程。
(二)扎实推动,全面加速新乡村建设进度。
发展乡村经济,提
升乡村人口素质是解决乡村留守流动小孩问题的根本门路。
目前,
新乡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建设中,乡村正在发生着“排山倒海”的变化。
可是,好多新乡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
好的地方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真实基础差经济落伍的地方却没有改变,以致新式落伍地域在产生,新的不睦睦在形成,以致好多地方的
农民不得不持续经过进城打工的门路来维系家庭的生计,进而以致留
守流动小孩集体和留守流动小孩问题有增无减。
所以,落实党中央的
加速新乡村建设任务应当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但“如虎添翼”,并
且更要“雪中送炭”;不但着重建道路建楼房,更应当重视办妥教
育提升人口素质;不但发展经济提升收入,并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
会环境。
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睦的新乡村,最后实现从根本上解
决乡村留守流动小孩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
(三)增强工作体制,进一步整合社会关爱资源。
关爱留守流动
小孩工作拥有面广、量大、困难多的特色,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资
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的场面。
一要依靠妇女小孩工
作委员会,成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妇
儿工委)实行,部门配合,社会参加”的长效体制,同时把这项工作
归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苏木(乡镇)年度工作查核。
二要在旗县及
苏木乡镇政府成立“留守流动小孩关怀爱惜工作委员会”,在各村
建立特意的留守流动小孩工作组,在社区成立留守流动小孩教育和监
护系统,发挥社区功能。
成立乡村社区小孩少年教育和监护系统。
实行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流动小孩管护责任制,列为对学校干部查
核的重要内容。
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流动小孩都要做
到责任到人、监护究竟、关爱到位。
可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结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建立乡村少年小孩健康发展的教
育和监护系统。
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组
成。
鼓舞和指引民间组织参加到留守流动小孩的服务工作中来,经过
展开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
与留守流动小孩结对子,指引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流动小孩,为留
守流动小孩供给健康保障、心理指导、精神安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
务。
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做好乡村留守流动小
孩工作中的踊跃作用,把留守流动小孩工作成
效作为查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要稳固和完美“代管家长” 等制度,增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
理学知识,同时要充足发挥媒体作用,增强社会各界对留守流动小
孩的关注,努力建立以留守流动小孩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
同参加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四)学校要增强对留守流动小孩的教育和看管,力求形成完美
的看管体制。
全旗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小孩登记存案,成立和
完美留守流动小孩档案。
依据状况差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和管理,为留守流动小孩关爱教育供给详真相况;要增强与代理监
护人的联系,利用假期召开留守流动小孩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
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流动小孩的教育影响产生协力效应;要增强
对留守流动小孩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停提升他们的法制道德观点,
不停增强学生的遵纪守纪意识;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小孩心理健康教
育,在学校建立“留守流动小孩心理救援中心”,聘任专业的心理指导人员,开设心理指导活动课,实时发现和劝导留守流动小孩出现的心理问题,提早化解心理危机,指引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要点期间,帮助其健康和睦发展。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等的投入。
针对目
前双亲出门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期无人看管的状况,结
合“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穷地域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行,改扩建一批乡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其实不停完美其基础
设备和各样文化投入,确实加大对乡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流动小孩
活动室、留守流动小孩家园、留守流动小孩食堂等的投入,不停完
美各项基础设备建设,优先知足留守流动小孩的寄宿和参加社会、
集体、娱乐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供给优秀的学习、生活和监护
条件。
要增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
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尽量为双亲在外处或亲朋不可以有效地供给
完好成长环境的乡村留守流动小孩供给住宿便利,让留守流动小孩
在老师、同学集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赔偿。
(六)鼎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减少留守流动小孩数目。
要踊
跃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增添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建就地、
就近就业的时机使他们可以在当地或邻近找到工作,和他们的儿女
生活在一同。
要拟订优惠政策,鼓舞出门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出
门务工潮变为回乡创业潮,增添农民实质收入,减少出门务工。
别的,应踊跃推动国家立法,采纳各项有效举措,保证乡村出门务工
人员的未成年儿女进入城市后可以赶快入学,接受拥有必定教课和
管理质量的义务教育。
小孩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国的将来,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
共同责任。
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
唯有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来引领好我们的孩子,这才是我
们最后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