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8高三语文 一遍过 专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4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探究题中比较难的一种,对考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一般文本中很少有现成的答案,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命题人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提出问题,给出几种不同的理解,问你同意哪一种,并说明理由.或直接提供一种见解,问你这种见解是否合理.还有的是问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请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题干会给出相对明确的答题方向,或者要求考生结合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思考,或者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预计2018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会考查这一考点,考生要做好复习备考。
考向一探究文本启发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盲犬的眼睛
毛丹青
①去东京的那天早上气温很低,穿大衣还觉得冷,可能是海风太大的缘故,我的脸上有点儿像被细沙撒了一把一样,十分痒。
②去车站的途中,看见几位遛狗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都穿得很厚,棉帽子也戴得很严实,唯独那活蹦乱跳的狗狗显得非常洒脱,它们不顾主人睡眼惺忪的样子,一个劲儿往前跑,狗狗是主人,而人是奴仆!而且,有位女人的嘴里一直唠叨,大致意思是:“狗狗别着急哦,一大早都是你的呀!”这是挺动漫的一个情景!
③从神户到大阪坐车的时间不过30分钟,到了新大阪车站以后再换乘新干线开往东京。
距离上很远,但交通方便,我要办个什么急事儿,从家里到东京当天去当天回也是来得及的,只不过坐在新干线上的时间很长,往返路程加到一起需要5个多小时。
④坐列车坐得时间一长,遇见的事情就多。
除了看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也会遇上令人难忘的情景。
这回我遇上的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导盲犬。
⑤当时他坐在我的边上,一直到他牵着的狗趴在他脚下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他是盲人:看上去,他是一位长者,衣冠楚楚,很有绅士风度。
他戴了一副眼镜,黑边儿的,但不是墨镜。
一双眼睛也不是闭上的,而是睁开的.每次他挪动身子的时候,总会向我示意一下,轻轻地点点头,有点儿像鞠躬的样子。
不经意间,我发现他的眼珠是配上去的,人工制作的,挺大的,但视线是笔直的.
⑥显然,他的狗是导盲专用犬,对主人的体贴无微不至.比如,它的主人脱大衣的时候,随手把票往前一放,导盲犬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一口把车票咬在嘴里,等主人把大衣放到衣架上以后再把嘴放到主人的手上。
它把票还给他,舌头伸了出来,眼神十分温柔,尽管他看不见它,但他抚摸它的头,它的尾巴则高兴地摇摆起来。
⑦在整个旅途中,导盲犬一直趴在主人的脚边,而且眼睛始终跟主人保持一致。
长者坐在座位上一点儿也不显得疲劳,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目光”似乎老是望着前方,也许是车厢的前方有一块电子新闻显示屏的缘故,长者就像看到了每一条流动新闻,尽管他没有表情,但总是一副领悟到了什么的样子。
导盲犬跟主人完全一样,目光盯着显示屏不放。
⑧人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但导盲犬因为主人的“看不见”却在死死地往上看。
有人或许觉得这是可怜的,可当我看到导盲犬带主人下车的时候,那些隐隐约约的可怜则完全被打消了。
⑨车到了东京站,导盲犬从地上站起来,与其说它是站起来的,不如说它是缓缓地从地上升起来的.因为这时我才看清楚,它是一条很大的狗,金黄色的毛儿,油光油光的,非常威风,也许它往上看的时间太长了,眼眶里已经含满了泪水。
⑩导盲犬的动作是敏捷的,它抬起前爪,为主人开道,一边慢慢地往前走,一边把尾巴摇到主人的大衣上,几乎要把主人跟它衔接成一体。
车厢门打开了,当长者走到跟前儿的时候,导盲犬忽然横着趴到了地上,一动也不动。
仔细看去,原来车厢与站台之间有一块挺大的空隙,如果不小心的话,就连视力很好的人都会摔倒的。
⑪导盲犬用它的身体为主人垫平了这条通道!它在他的面前就像一张厚厚的金毯一样,光彩夺目。
⑫东京是繁忙的,车站上似乎没有任何人留意到这一瞬间,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于是,我想,如果下次再来东京,从一出家门开始,只要遇上狗狗,我都要多看它们几眼!
(选自《读者》,有删改)“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
”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感叹.其实,“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请就这一话题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导盲犬与它的主人之间显得十分默契,这不仅说明了人与狗之间的和谐,也进一步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实,对于大自然,我们不仅仅要保护,更应该尊重。
只有我们尊重自然,自然才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正如本文所讲述的那样,主人对狗是尊重的,而狗也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主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构成美丽的世界.
名师点睛
1.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性试题形式多样,散文往往涉及作品主题、艺术特
色、材料组织、审美价值等的深层思考,小说则往往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结构特点、艺术价值的多维
解读。
对于这些题型,考生必须调动相应的知识储备,并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2.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探究。
探究性试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和“有创意
"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文本是考生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任何一个探究性试题都源自文本,所以考生
应结合全文来阐释。
如上题,试题考查的是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的探究,但事实上考生在答题时不是随
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依据文本内容去探究.
3.掌握解题要领,准确规范作答。
考生要牢记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模式:文本材料(观点)+自己的观点。
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在议论和抒情中总有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因此,考生可以借助这些句子来明确文本材
料的观点。
小说类文本往往在文章结尾或者行文中透露出来一定的观点或者哲理,而考生只要认真揣摩便不
难体会出其观点或者哲理。
此外,在分析了文本材料中的观点以后,考生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且要
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藤
鲍尔吉·原野【注】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树似根。
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
但是藤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
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想去一切地方。
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
藤在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
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
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
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接近刀斧,树一旦刚劲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卧,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
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
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碜,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
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
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
藤没有开花的基因,也罢,不开就不开。
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因此,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
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
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做什么?融洽。
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
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国画的一种技法)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
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
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
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
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
—-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
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
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
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
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
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而自纠结.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而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
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
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
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原文有删改) 【注】鲍尔吉·原野:中国当代作家,蒙古族。
作者借藤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答案】示例一我们要像藤一样保持一种好奇心,拥有一种探索和冒险精神。
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人失去了对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的探索,如果我们想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要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示例二我们要像藤一样善于借助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自我。
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完善自己,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借助阅读,丰富我们的阅历,提高我们的能力,增强我们的修养;也可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提升自我;还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我们的工作。
写了藤在人的生活中的状态。
其次要明确题干的答题指向,注意提示语“作者借藤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
因此,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自由、好奇、借助外力、无为、安于寒碜等),在总结藤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看法即可。
考向二探究多方观点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丽多姿.树、竹、茶垄,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
大叶茶装在竹篓里,一元一斤;芽茶装在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
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她丈夫进了学习班。
“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最重要。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组长了解到这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表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一时无语!
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无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
我心愀然。
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百多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
才一两分钟,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
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无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奔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那一刻我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
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亦因如此……
(原文有删改)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
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示例一认为自然合理。
(1)从内容来看,徐阿婆一生对清名的追求,就如同朝圣者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2)从社会环境来看,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显得很“另类”,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3)从作者的心理感受来看,这种联想很自然巧妙,很好地塑造了徐阿婆这个人物形象。
示例二认为矫情做作。
(1)从人物身份来看,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只是性格使然,作者的引申联想过分拔高了人物;(2)从文章内容来看,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而且与朝圣者、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3)从社会环境来看,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历了“钦佩-同情感慨—惊愕无语—愀然怆然—羞愧至极"的过程。
考生在分析时,要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我”的心理、别人的反应、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儿,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串串肥大的榆钱儿。
可到了傍晚,鸡子该续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
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喔喔喔",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
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
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
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
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
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
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
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儿,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便“路过”王五的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
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家房门。
王五出来了,他问小麦,出了啥事?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
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我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
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钱,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
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
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
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
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的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
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
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儿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
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谊还要紧?
(原文有删改) 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是败笔。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观点一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这个情节安排很精彩。
(1)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一家人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后来王五又送来了红公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小麦一家朴实善良,重视乡情。
(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更明确地表现出作者对小麦优秀品质的赞美.
观点二小说结尾“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这个情节是一处拙劣的败笔.(1)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找鸡—得鸡,故事已经圆满,费尽周折,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让人难以理解,因此,“杀鸡”这个结尾画蛇添足,是一处败笔。
(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鸡子放在重要位置,前面有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在小麦两口子心中的地位,现在鸡子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杀鸡"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心理。
(3)从主题表现的角度看,由于这个情节与小麦的性格、心理相矛盾,反而冲淡了作者寄托在小麦身上的思想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里表现为对小说结尾的处理的探
形成支持自己观点的若干理由。
论述结尾这个情节存在的合理性,考生宜从情节发展的逻辑、与相关人物性格的关系、与小说主题思想表现的关系等方面来思考.第三步,有层次地组织答案.对于每个答案要点,都要说明阐述角度并进行具体分析.
名师点睛
解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试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观点的选取。
“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上述题的题干中已经设计了两个观点,“精彩”或“败笔",考生必须先在二者之中选取一种。
二是观点的探究。
“探究多角度”,角度的选择要与问题的探究紧密结合起来,如对某个情节作用的探
究,可以从情节自身发展需要、对相关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表达等角度展开探究。
三是答案层次分明。
按“观点+理由①+理由②+理由③”的形式组织答案.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抓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