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大战七次,争夺百余年,战国时河西之地为何如此重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魏大战七次,争夺百余年,战国时河西之地为何如此重要?
作者:孤寂寒光
河西,顾名思义是黄河以西。

黄河自禹门口出山陕大峡谷之后有一段干流,这一小段附近地区就是战国的河西之地。

《史记·吴起列传》曾经有这么一段:“武侯浮西河而下。

”这里的西河就是当时的河西之地,这块地也是吴起特地为魏国打下来的。

有了河西之地,魏国大大压缩了秦国的生存空间。

如果不是魏武侯与魏惠王都把精力放在中原争霸上,秦国很有可能面临灭国风险,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商鞅变法了。

魏国嘴里的河西之地,指的就是黄河以西的八个城市,即少量、雕阴、彭衙等地。

秦国与魏国争夺河西近百年,如果算上晋国时期,那就更有年头了。

那么,河西之地为什么如此重要?
战国前期形势图
秦晋时期两国进行了多次攻伐,比如著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河西。

在春秋时期由于晋国实力远胜秦国,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晋楚争霸中原,没有秦国什么事。

到了战国,秦魏主要在河西进行了七次大规模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9年,此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后国力强盛,吴起又为魏国训练了超出当时时代的魏武卒。

相比之下秦国处于内乱之中,且在国力上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关东六国。

这场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答案,最终吴起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被压缩到关中平原的狭长地带。

第二次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90年秦惠公带着50万大军进攻魏国阴晋,此战吴起带着五万魏军以少胜多,打得秦军丢盔卸甲。

商鞅变法之前秦军与魏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存在代差。

吴起
第三次河西之战发生在秦献公继位之后。

秦献公算得上商鞅变法前秦国一位比较有进取心的君主,秦献公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率军再次对河西发动进攻。

一开始秦军趁着魏国在中原争霸还比较顺利,但随着庞涓领军支援河西,秦献公再次失败了。

在遇到孙膑之前,庞涓
也算是关东六国少有的名将。

此战不仅大败秦献公,还逼迫秦国将都城迁到了泾阳躲避魏军。

第四次河西之战发生在商鞅变法之后。

但秦魏的实力差距不会因为一次变法迅速改变。

商鞅带领秦军在公元前351年进攻河西,由于魏国刚经历了桂陵之战的失败,被商鞅趁虚而入。

不过魏国很快调集重兵西进,夺回了安邑等西部重镇。

商鞅
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魏国由于马陵之战惨败实力大为受损。

此时商鞅用计诱俘了公子卬并占据了函谷关。

并再此之后的十年里对河西发动了多次进攻,尤其是雕阴之战消灭魏国在河西最后的主力。

此后魏国再也没有夺回河西。

不用看秦晋时期,仅仅是秦魏之间就进行了百年的战争。

最终以秦国全面占领河西结束。

河西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大多是丘陵地带,在今天属于陕北高原。

虽然战国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河西也绝对算不上膏腴之地。

而且河西远离中原文化圈,在当时绝对是化外之地。

当时的河西人烟稀少,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但这块地对于秦国相当重要,不夺取河西之地,就根本谈不上后来的横扫六国。

但好在此时的魏国也犯了大错。

魏武侯与魏惠王两代君主的长期战略失误,为秦国崛起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看看河西之地的地形。

河西之地大概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可以分为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关中沃野千里,有泾渭两条河流形成的冲击平原。

这里的地形好在农业生产便利,但坏在地势低洼。

如果魏军占据了河西之地,将对秦国产生严重的压迫感。

秦国将时刻面临魏军大举南下的窘迫环境。

再有秦军如果想要在河西之地作战,必须越过洛水峡谷。

古代运输技术落后,对于秦军来说如此恶劣的地形大大增加了运输难度。

仅从地形上考虑,秦国必须拿下河西之地,否则就有灭国危险。

纵观历次河西之战,即便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军也没有拿下。

直到魏军马陵惨败,秦军才有机会夺取河西。

这场百年大战中,魏国一直对秦国有着绝对的优势。

尤其是在魏
武侯时期,魏国控制着河西和函谷关,秦军想要突破这两大防御线几乎不可能。

所以魏武侯才有“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这样的感叹。

而守护住河西,才能保全魏国整个西部领土。

同样,如果秦国占据了河西和函谷关,也相当于进入一个保险箱。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可以说谁控制了河西和函谷关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但这样一幅好牌还是被魏国打烂了,这与魏国的战略失误有直接关系。

魏惠王时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迁都。

魏国放弃了自己在河东的安邑,迁到了中原腹地的大梁。

这一事件对魏国和秦国国运影响甚大。

很多人会把魏国迁都与畏秦联系到一起。

实际上魏国迁都之时,秦国还不足以击败魏国。

甚至可以说,如果魏国不迁都大梁,秦魏在河西一地的较量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魏惠王继位之路并不顺利,魏武侯死后魏国出现争位局面。

魏惠王是通过击败韩赵联军才登上大位的。

魏惠王的主要势力在邺城,也就是魏国东部地区。

魏国的国土在战国初期非常奇怪,一块是以安邑为中心的河东和河西,另一块是以大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这两块领土间只有太行山的井径可通行。

魏国两都之间的交通
这对于战国时代的运输力是一种考验。

所以,魏国经常把太子封到另一块飞地上。

比如魏武侯就管理过中山国地区,魏惠王也当过邺城封君。

魏惠王初期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魏惠王才决定营建大梁城稳定自己的基本盘。

都城所在位置往往是国君安全感最弱的地区,所以魏惠王自从进入大梁之后就集中精力参与中原争霸。

但中原乃四战之地,魏军经常顾此失彼,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桂陵和马陵之败。

大将庞涓被杀,魏军精锐尽失。

而此时正赶上秦国商鞅变法,秦军战斗力陡然提升。

于是才有魏军雕阴之败,河西、函谷要地拱手让人。

秦兵
魏国与秦国国运之争,看似一切很合理,但一切又不那么合理。

问题就出在魏国的先天不足上。

韩赵魏三家分晋,但三家领地犬牙交
错。

魏文侯时期为了稳定后方又不敢与韩赵撕破脸皮,结果导致魏国国土分成三截。

就算魏惠王不迁都大梁,东部领土也会因与其他国家的征战逐渐被蚕食。

相比之下,秦国就没有这么多顾虑。

秦国属未开化之地,秦人受中原礼教影响较小,领土内贵族势力也没那么复杂。

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也远小于关东六国。

且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击败西戎后,边境相当安全。

秦国要想向东扩张,要么拿下河西,要么被魏国困死。

变法图强,令秦国实力大增,最终占据河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