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5.14全新视角计算机的组成 清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4课全新视角---计算机的组成
一、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本课计算机的组成偏理论,因此,本课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教学,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微课学习,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去学习、探索。
2、设计特色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微课”学习为主,结合平板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课堂。
二、教材分析
1、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了解各硬件设备的名称和功能,能够区分常见的硬件设备。
2、本课内容的组成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的组成》是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4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了解主机和外部设备两部分的相关组件。
本课安排在本册的最后一单元,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去探索计算机的奥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发展在此之前,学生已了解了鼠标和键盘等硬件设备,掌握了其操作,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对计算机硬件组成还没有系统的了解。
2、认知障碍
若只是参照书本没有实物的话,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上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硬件设备的名称和功能掌握计算机的组成能够区分常见的硬件设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微课去自主学习,对照实物与图片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计算机组成的同时体会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价值,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乐趣与便利之处。
五、重点难点
1、重点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
2、难点
计算机硬件中的CPU是什么以及各部件各有什么功能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取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有直观的
认识。
七、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
复习第一单元初始计算机的知识
2、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微课、乐教乐学平台
3、教学环境
录播教室、多媒体设备
4、教学用具
平板电脑、拆卸的硬件部件
八、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实物(鼠标、键盘)
播放课件出示
(这样用眼睛看得见、用手摸得着的部件,称为计算机的硬件部分)问题:依照这句话,你知道哪些硬件部件?
仔细观察,大声地说出
实物名称
观看课件
回答计算机的其他硬件组成部件
看老师写课题
通过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提问,使他们对答如流,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
保持自信,主动学习
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硬件的概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探究
自主学习
播放课件
(计算机的硬件部分(即有形的设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主机和外部设备两大部分组成)
任务一:探索主机(板书:主机)播放微课提出问题
结合实物进行补充讲解(重点说声卡与显卡)
任务二:了解外部设备(板书:外部设备)播放微课提出问题
观看课件生齐读
观看微课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观察声卡与显卡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观看微课思考问题
明确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翻转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使学生更直观的接受知识
翻转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结合实物进行补充讲解(重点说光驱与硬盘)
回答问题
使学生更直观的接受知识
及时练习加强巩固
播放课件展示答题要求
播放课件讲解练习1
播放课件展示练习2
独立完成练习
(打开平板—打开乐教乐学—登陆自己的账号—打开作业)
认真核对
检查自己的做题情况抢答
同老师一起完成练习2
通过练习,反复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拓展延伸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
对各外部设备功能进行简单说明
了解其他的外部设备
在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些能接受的课外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依据学生回答,补充板书
生回答
通过课堂小结,查缺补漏
十、板书设计
14.全新视角
——计算机的组成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CPU)
主机
计算机硬件系统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内存储器
输入设备外部设备
输出设备外存储器
十一、作业设计
画画你心目中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样子
十二、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翻转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学习,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但我发现了一些自身的不足: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
够的“米”。
对学生的学情把握的不够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而且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超强,相对设计的问题及练习过于简单了,我该设计一些疑难问题,以备课堂的教学,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超强能力,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顺畅,剩余了一些时间,就此下课了。
我应该将作业部分在这个阶段进行,在画计算机硬件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可添加自己的思想,将信息技术学习与美术课融合一起,培养学生的多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