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大学生的心理分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大学生的心理分析作者:崔景贵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4期
[摘要]文章从心理学的视角,对BMI指数异常肥胖高职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心理成因、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BMI指数异常高职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BMI指数高职生心理分析
[作者简介]崔景贵(1968- ),男,江苏海安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心理教育学研究。
(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2007年度专项课题“高职院校BMI 指数异常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干预”(课题编号:GLB070036)和教育部2008年度重点课题“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DJA0801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071-03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现代生活中的流行病和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温柔杀手”。
①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大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其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②,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人们通常认为BMI指数异常是一种生理指标异常现象,也多从生理学角度去考虑应对策略。
然而,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不但对深化高职生身心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改善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的健康现状,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实践能力,促进高职生成才与就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大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的心路历程
作为独生子女,许多高职生理所当然是全家的“掌上明珠”,自幼接受着“非常6+1”般的关爱,巧克力、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这些高热量的饮食为他们儿童少年期的成长提供了过剩的能量,加上运动偏少、受限,超重和肥胖的发展趋向就不可避免。
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年龄还小,胖些没关系,鼓励孩子多吃,这就很容易导致其子女因摄入食物过多而发生肥胖。
而处在青春发育期,由于学习负担和升学考试心理压力的因素,吃东西成了许多中学生的一种减压方法,或者被理解为是要补充营养和增加能量。
高考紧张之后的身心放松、生活质量改善和睡
眠时间增多等,直接催发了他们体重迅速增加。
然而,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方式使人有了暴食、贪食的心理倾向,沉醉于这种快感之后的超重是恶性循环的一个开始。
大学生活阶段是高职生容易肥胖超重的时期,特别是女大学生更易肥胖。
高职院校的军训磨炼可能使许多新生会瘦掉一些,然而,军训结束后,轻松自在的生活则是许多高职生体重反弹的一个时期,这时也是高职院校许多女生体重急剧增加的又一个开始。
日常生活方式无规律、对夜猫子般生活习以为常;出门以车代步,缺乏体育运动,体力劳动不足等,都促进了高职生肥胖现象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因素占据了主导作用,高考目标失意、大学入学失望、校园生活乏味、专业不感兴趣、人际关系危机使其体验到了绝对的心理低潮。
有研究表明,肥胖高职生在疲劳、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生活乏味时,主要以食物作为消遣对象。
而品尝地方美食和校园风味小吃,参加老乡好友聚会,节日加餐、生日庆贺,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消费习惯,结果造成一些高职生在不知不觉中急剧长胖超重了。
等他们认识到这些以后,BMI指数异常和体重急剧增加已经一发而不可收了。
BMI指数异常高职生过度肥胖时,直接的影响是其身体过重,内脏的负担增加;脂肪过多,给运动带来不便,所以他们一般都不愿动。
当需要社会交往和参与集体活动时,这些高职生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
朋友的讥讽、形体与别人的差异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无形压力,而在与别人交往和活动时,因为手脚动作不灵活,比较笨拙,往往总处于劣势、落后地位,又使他们容易产生挫折感、自卑感。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恶性循环,他们运动协调能力越差,越做不好,就越不愿参与活动,能力也就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以至于不愿与同学朋友交往,愈加孤僻起来。
这对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对BMI指数异常的高职生而言,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则是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它贯穿于BMI指数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全过程。
如有的高职生由于觉得在校园或班级社会地位“低下”,心态悲观,情绪消沉,精神压抑而养成以满足口腹之欲来调节压抑、舒解情怀的方式,这很容易引起发胖。
由于社会习俗和认同方面存在偏见,肥胖高职生在升学求职、社会交往、恋爱婚姻方面都比一般大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现在社会上,人们对肥胖者越来越不宽容,肥胖者觉得受到的“白眼”越来越多,媒体报道的大量有关肥胖症引起的健康问题更是使这一社会现象雪上加霜。
BMI指数异常除对高职生生理上有消极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对心理方面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二、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的心理成因
肥胖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生活习惯、进食方式不当、非理性贪食而导致营养过度、能量过剩、脂肪堆积过多引发的,其中心理压力、应对方式、需求补偿和焦虑矛盾等因素则是引起高职生过度肥胖和BMI指数异常的内在“心结”和“罪魁祸首”。
1.心理压力加大,寻求食物慰藉。
肥胖并不是BMI指数异常高职生最大的痛楚,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自身心理上的压力,再加上身体健康的压力,犹如三座大山积压在BMI指数异常高职生的身上。
对于心理压力过重下寻求食物的慰藉,有多种原因导致了高职生对食物的过
度欲望。
一是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大,生活规律杂乱,暴饮暴食,容易导致发胖;二是压力下容易失眠,过多的宿舍卧谈会或者睡眠时间减少,精神上不堪重负导致内分泌紊乱,也可以导致肥胖;三是处于压力之下对甜食情有独钟,或者存在饮食偏好,而甜食高脂高糖,最容易形成脂肪;四是作为压力下的脑力劳动者,感觉没有时间活动,或者不愿意活动,缺乏体力活动和锻炼,导致脂肪的大量堆积;五是高职生在压力下会寻求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很多人采取吃东西的方式,这也是一部分高职生在多重压力下肥胖的主要原因。
2.心理应付方式不当形成循环。
应付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时所做出的认知行为努力。
个体的应付方式一般在一种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
国内外众多研究已证实,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相关性,应付方式在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良应付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不良情绪的发泄,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使应激及其反应易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功能紊乱。
③国内应付方式问卷与SCL-90问卷相关性显示,在单纯性肥胖者不成熟应付方式中,自责与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呈正相关;幻想与躯体化、抑郁、敌对性呈正相关;退避与人际关系、敌对性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BMI指数异常高职生在应付方式上存在明显缺陷,多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应付方式,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同龄高职生,遇到困难多会选择逃避、退缩。
和体重正常的高职生相比,BMI指数异常的高职生在遇到压力的时候,可能更倾向选择不正确的应对方式,如常常通过吃东西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不喜欢外出活动。
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变得更胖。
这与正常体重的高职生在情绪低落时主要采取娱乐的心理防御方式有很大差别。
3.心理补偿需求驱动贪食行为。
这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肥胖者本身有诸如焦虑、受压抑等情绪,一些基本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就通过进食来补偿一些自己的潜在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肥胖高职生的食欲都非常好,似乎对食物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
而且,BMI指数异常的多数人喜食甜食和辣味品,这些食品可使肥胖者的消化液分泌大大增加,促进食欲,往往会导致热量过高而增加肥胖。
50%的肥胖高职生患有周期性贪食现象,他们常有大量进食的欲望和行动,进食时速度快且量大,尔后又感到内疚自责烦恼;如遇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贪食现象更为严重。
另有一种夜间多食症,约占肥胖症的10%,多见于女性高职生,患者表现为白天情绪波动大,夜间多食,常伴有失眠、口渴、饥饿感。
4.心理焦虑矛盾缓解存在偏差。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肥胖者在处于焦虑状态时食欲大增,遇到高焦虑情景时会吃得比平时多,而体重正常者遇到高焦虑情景时则会吃得较少。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
通过咀嚼食物,人脸部肌肉紧张度降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
有机会就吃是人类祖先在艰苦时代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使人们在当今食物并不匮乏的时代里潜意识中依然存在这样的心理倾向。
因此,节食是人类一种勉强的、理性的和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
在一些节食减肥者身上,这种心理倾向往往更加明显,结果缓解这一焦虑的行为仍然是贪吃,BMI指数异常高职生“贪吃和怕肥”的矛盾,不管其发生在潜意识层面,还是发生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所引发的焦虑都同样会以适当多吃的行为来加以缓解,日积月累,自然就会逐渐肥胖起来。
三、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的心理状态
面对身心健康不良状况的问题和挑战,一些BMI指数异常高职生存在着诸多负面的心态。
1.被动应付心理。
有一部分肥胖高职生对参加减肥干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自己已经被划入“病人”的行列,被当做“另类”,产生不良的自我心理暗示,常常是在被动状态下参加矫正治疗,消极应付,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配合的行动,这样干预就很难见成效。
2.消沉失望心理。
当BMI指数异常高职生多次努力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后,会觉得自己减肥无望,丧失信心,甚至陷入意志消沉状态,自暴自弃。
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网络文化对肥胖病症的大肆报道,让肥胖高职生认为自己受到社会的歧视,不被老师和同学尊重、理解,因而大受打击,灰心丧气。
有的女生因为受到同伴冷落而“索性破罐子破摔”,远离群体而从食物中获得安慰,这样就极容易造成更为异常肥胖的体形。
3.贪婪侥幸心理。
通过观察发现,习惯于好食多食的高职生常常肥胖,同样,肥胖的高职生往往自制力弱,难以抵制美味佳肴的诱惑。
有些高职生对肥胖问题抱着无所谓态度,觉得天下肥胖人多的是,自己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平时习惯于大量进食。
4.惰性安逸心理。
研究表明,能量过剩是导致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
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人的身体活动少,不难发现,越是肥胖的高职生越喜欢躺在床上酣睡,或是坐着玩游戏、看电视、吃东西。
即使离开床,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很少,如有坐处,他们会立即坐下,觉得只有这样才舒服自在。
BMI指数异常的肥胖症状会给高职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和障碍,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职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改善心理机能,完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他们矫正不良心理需求与生活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防治BMI指数异常肥胖病的发生。
四、高职院校BMI指数异常学生的心理特征
超重与肥胖高职生是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也是高职院校校园里心理状态特殊的学生群体,而特殊体形往往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从心理机理上分析,BMI指数异常高职生因肥胖而体脂多,胸壁顺应性降低,有效呼吸量不足,致大脑相对供氧不足,造成神经突触功能降低,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思维速度减慢,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食物中氨基酸代谢失衡,使大量氨基酸堆积在脑细胞中,影响脑细胞活动,致使某些智力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人,学习成绩难以提高。
由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造成效应器反应迟钝,动作不灵活,操作能力差,所以,肥胖高职生显得笨拙、不合群和孤僻,这又妨碍了心理潜能的开发。
性生理发育提前而引起的性意识早萌,也使肥胖高职生过早承受着对性的迷惑、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反应。
肥胖高职生体内脂肪过多,耗氧量比正常人高出30%~40%,经常体力不支,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BMI指数异常的肥胖对高职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显示:BMI指数异常的肥胖高职生存在广泛的心理问题,常表现为抑郁焦虑、敏感多疑、躯体化恐怖、伙伴关系不良、社交恐惧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对性格塑造、气质培养、能力训练、习惯养成和精神健康都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特征上分析,BMI指数异常高职生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忧郁焦虑严重。
从数据来看,体重超标无疑和高职生出现抑郁症状有密切联系。
与体重正常的高职生相比,肥胖高职生显得体态臃肿、动作笨拙,一活动就多汗、易疲乏、安静时易瞌睡。
由于体形不美、行动不便,肥胖高职生常被看做是笨拙、落后和嘲笑的对象,从而使他们产生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
遇到了难过的事从不向别人诉说,只默默地憋在心里。
青年初中期的女大学生因为身体发育而出现体形较胖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有的女生因此而强行节食来控制体重的增长,过度者容易影响发育甚至导致神经性厌食症。
一旦被人嘲笑,肥胖高职生特别容易情绪低落甚至自杀。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假如肥胖高职生被别人嘲笑了,头脑里形成自杀念头及付诸行动的可能性比正常情况下要高两到三倍。
2.自卑自贱感强。
处于青年初期的肥胖高职生同样特别注重自我形象,渴望自己长得漂亮和健美,但总是事与愿违。
肥胖可能影响个人的形象,让这些高职生不得不长期忍受伙伴们的揶揄、戏弄,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降低,进一步导致饮食失调。
他们不愿意别人说他们胖,更惧怕听到自己的“外号”,但又无力反驳,于是变得沉默少言、性格怪异、烦躁暴躁,与周围的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隔阂。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也会不同程度地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易产生自惭形秽感。
与体重正常的高职生相比,肥胖高职生常以为自己愚笨、低能,自我感觉差。
如果因为超重肥胖持续遭遇问题和讪笑,他们有可能对自我形象越来越不满意,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其一生。
所以,BMI指数异常高职生往往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严重。
3.人际交往孤立。
随着肥胖程度加重,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集体活动和学习能力均随之降低。
因身体条件的限制,受欢迎程度比较低,肥胖高职生在社交中很容易陷于孤立,经常遇到人际关系不良的情况。
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高职生要承受更重的心理负担,朋友少、交际少,不愿意融入社会,对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别人沟通有较强的抵触心理,甚至形成不愿与人交往的“自闭症”。
从交往能力与同伴的关系看,一方面是肥胖高职生自身由于形体不佳、活动不灵活,为保护自己不被同伴取笑,不愿意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减少与同伴的正常接触与交往。
另一方面是来自同伴的因素,同伴觉得其形象难看或因为他们表现笨拙而不愿与其一起活动,也会影响肥胖高职生正常同伴关系的建立。
不难理解,人际交往的任何负面经历都极有可能对高职生社交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对其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长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
4.行为退缩异常。
很多肥胖高职生由于动作不灵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怕出头露面,参加集体活动减少,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同学的排斥、嘲笑,为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妨碍肥胖大学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能造成对身材问题往往抱持过度的防卫与攻击。
他们对体育运动缺乏积极性,反而对看电视、玩电脑、听音乐等适
合久坐的活动感兴趣。
正因为单纯性肥胖高职生存在这类心理问题,加之肥胖的躯体增加了活动时的心肺负担,所以他们常不愿参加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因而易导致恶性循环。
这种状态将阻碍高职生多元智能的发挥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5.人格障碍普遍。
随着BMI指数异常研究的深入,相关调查发现,肥胖不但会造成高职生人体代谢的紊乱,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同时还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与各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问题有关。
单纯性肥胖症高职生有明显的个性缺陷倾向,多表现为经常性喜怒无常、暴躁、易冲动、意志薄弱、独立生活能力差、极端孤僻、精神压力大等。
肥胖高职生极少参加或拒绝参加各项活动,可能出现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尊严受损和严重抑郁焦虑状态,形成敏感多疑、易激惹、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表现出较多的悲观厌世等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形成严重心理障碍。
高职生肥胖者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随BMI指数的升高,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逐渐下降。
而BMI指数异常高职生肥胖状况难以改变的事实也正说明,这些高职生不能自主平衡深层次的心理矛盾,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或者已经存在某种心理障碍。
至少可以说,BMI 指数异常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多数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一部分还有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因此,BMI指数异常肥胖对高职生所造成的心理损害应引起高度重视,而对肥胖高职生的矫正与治疗策略理所当然应包括心理辅导与行为干预。
[注释]
①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成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
肥胖与超重不是一回事,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的增加,而超重是指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增加或超过了某些标准和参照值。
单纯性肥胖是指除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外,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性慢性疾病。
②BMI简称体质指数,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通用标准。
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BMI词汇含义,是英文Body Mass Index的缩写。
BMI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计算公式: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BMI指数=18~25为正常体重;25~30为超重;>30为轻度肥胖;>35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18属于偏瘦。
本文主要探讨超重肥胖类BMI指数异常的高职生。
③张亚林.精神挫折后不同人群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