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共66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后一句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 后生疏而怅惘的感觉。
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 ?
[提示]这两句是传世的警句,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表 达了自己的怅惘,更重要的是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 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弃置:抛弃。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 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
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
公 务 员 预 备 党员转 正申请 书范文 格式_1 公 务员预 备党员 转正申 请书格 式
尊 敬 的 党 支 部: 您好!
经 党 支 部 大 会讨论 通过,上 级党委 批准,我 20XX年 X 月 成 为 了 一 名光 荣的中 国共产 党 预 备 党 员 ,至今已 届一年 ,现特向 党组织 郑重提 出转为 正式党 员的申 请。我 于XX 年 10月 荣 幸 的 来到 XX镇 党 政 办工 作,一 年来,在 各位领 导的关 心、支 持、鼓 励和各
《行路难》(其二)
有归隐之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位 同 事 的 热 情帮助 下,我个 人思想 认识和 行政工 作能力 都获得 了质的 飞跃。 在 一 年 的 预 备期里 ,我严格 按照一 个共产 党员的 标准要 求自己 ,认真履 行党员 义务, 努 力 学 习 、 踏实工 作、争 当模范 ,将“八 荣八耻 ”融入 到自己 的生活 、工作中,从而 使 自 己 在 思 想、工 作和作 风上都 取得了 较大进 步。。 为了便 于党组 织对我 的考察 ,
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6)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7)长(zhǎng):增长,振作。[1]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新 贵们好比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 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 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 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
诗人用了这两句,使诗的情调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看图背诗
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 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 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吏,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 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用自己的话讲讲诗人描述了怎样的经 历?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23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故乡,故友 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 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想起一首贺知章写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金樽清酒 斗/ 十千,玉盘珍羞 直/ 万钱。 停杯投箸 不/ 能食,拔剑四顾 心/ 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 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 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 有时,直挂云帆 济/ 沧海。
要求:同桌合作
共 产 主 义 的 远大理 想和社 会主义 的坚定 信念,是 每个党 员实
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
古诗词鉴赏方法: 1、看诗题目 2、重视注释 3、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4、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5、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6、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释题(方法一)
行路难
作者行的是什么路?为什 么如此艰难?作者最终找 到出路了吗?
闲:悠闲、自在
垂钓、梦日月典故: 方法五:典故 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 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 功业。
多歧路,今安在?
矛盾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选择: 做官(济沧海 渡黄河 登太行)
李白形象: 乐观、自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赏析: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 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方法二:重视注释。)
1、用一个字(词)形容 这个宴会
奢华.......
玉金 盘樽 珍清 羞酒 直斗 万十 钱千 。,
2、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诗人的反映是 怎样的呢? 不能食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诗人做这些动作是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忧愁、烦躁、无奈、沮丧、郁闷
3、诗人“不能食”的原因(原句) 郁闷、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 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朗读指导
下片:请同学们自己感悟朗诵
由于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引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说 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积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怀恋、怅惘
极 进 取
、
感叹身世
比喻
乐
展望未来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观 豁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达 积极、昂扬
归纳诗歌主题:
主题:诗人回顾了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清冷生活,含蓄地表达了 物是人非、光阴不再的惆怅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和 坚韧不拔的意志。
小结
这首诗跌宕有致、意趣盎然,借景物表明哲 理,寓哲理于事物之中,这也是刘禹锡诗歌 的一个特点。
水调歌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 ,一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 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 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 苏”,均在“唐宋八大家” 之列。
现 将 自 己 一 年来的 情况向 党组织 做以下 汇报: 在 思想上 认真学 习马列 主义、 毛泽东 思想和 邓小平 理论 ,认 真贯彻 落实“ 三个代 表” 重 要 思 想 和 科学发 展观,时 刻牢记 全心全 意为人 民服务 的宗旨 。一年 来,在党组织的 培 养 教 育 下 ,在党员 同志们 的悉心 帮助下 ,我积极 参加理 论学习 和党内 活动,使 自己 在 思想、 学习和 作风上 都取得 了一定 进步 ,理 论水平 、党性 修养得 到了进 一步提 高。
课前障碍扫除
(1)酬: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
,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3)二十三年: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
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 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 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 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从805年被贬,到827年,只有22年,但由于作诗时已 是岁末,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 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 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现在有两种理 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 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 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他坚定 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让我们再 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 格魅力。
金樽清酒 斗/ 十千,玉盘珍羞 直/ 万钱。 停杯投箸 不/ 能食,拔剑四顾 心/ 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 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 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 有时,直挂云帆 济/ 沧海。
你所不知道的苏轼和《水调歌头》
苏轼的词不是用来唱的,而是用来供人阅读的。
n苏轼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n在苏轼之前,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在苏轼《水调歌头》之后,宋代 中秋词大量出现小序。 n受苏轼《水调歌头》的影响,宋代中秋词中使用最多的词调就是《水调 歌头》。
n苏轼《水调歌头》确立了宋代中秋词的主题和审美风格。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阅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 新意?
前四句凄凉伤感,后四句则以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 神点明对友人赠诗的酬答,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 自勉作诗,同时委婉地向友人表达了宽慰向上的劝告 。
诗中共举了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两个典故:(1)闻笛赋 (2)烂柯人
作用(1)诗人借这一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听读课文,注意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 ( què)
朱阁 ( ɡé)
无眠 ( mián )
玉宇 (yǔ ) 绮户 ( qǐ ) 婵娟 (chán)
朗读指导
朗读提示: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 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示例(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 !
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 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 表达比较含蓄。
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 感情。
意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怅惘
目标: 渡黄河 登太行 现实: 冰塞川 雪满山
难在:目标远大、有雄心壮 志,但现实残酷。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
诗人只是想说走路难吗?你怎么理解?
方法三:联系
仕途艰难、政治理想难实现 背景知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歧路:分岔的路 归隐、诗人、仕途
行路难,归去来。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 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 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 ?
[提示]这两句是传世的警句,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表 达了自己的怅惘,更重要的是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 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弃置:抛弃。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 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
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
公 务 员 预 备 党员转 正申请 书范文 格式_1 公 务员预 备党员 转正申 请书格 式
尊 敬 的 党 支 部: 您好!
经 党 支 部 大 会讨论 通过,上 级党委 批准,我 20XX年 X 月 成 为 了 一 名光 荣的中 国共产 党 预 备 党 员 ,至今已 届一年 ,现特向 党组织 郑重提 出转为 正式党 员的申 请。我 于XX 年 10月 荣 幸 的 来到 XX镇 党 政 办工 作,一 年来,在 各位领 导的关 心、支 持、鼓 励和各
《行路难》(其二)
有归隐之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位 同 事 的 热 情帮助 下,我个 人思想 认识和 行政工 作能力 都获得 了质的 飞跃。 在 一 年 的 预 备期里 ,我严格 按照一 个共产 党员的 标准要 求自己 ,认真履 行党员 义务, 努 力 学 习 、 踏实工 作、争 当模范 ,将“八 荣八耻 ”融入 到自己 的生活 、工作中,从而 使 自 己 在 思 想、工 作和作 风上都 取得了 较大进 步。。 为了便 于党组 织对我 的考察 ,
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6)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7)长(zhǎng):增长,振作。[1]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新 贵们好比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 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 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 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
诗人用了这两句,使诗的情调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看图背诗
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 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 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吏,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 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用自己的话讲讲诗人描述了怎样的经 历?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23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故乡,故友 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 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想起一首贺知章写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金樽清酒 斗/ 十千,玉盘珍羞 直/ 万钱。 停杯投箸 不/ 能食,拔剑四顾 心/ 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 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 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 有时,直挂云帆 济/ 沧海。
要求:同桌合作
共 产 主 义 的 远大理 想和社 会主义 的坚定 信念,是 每个党 员实
第十三课 诗词三首
古诗词鉴赏方法: 1、看诗题目 2、重视注释 3、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4、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5、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6、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释题(方法一)
行路难
作者行的是什么路?为什 么如此艰难?作者最终找 到出路了吗?
闲:悠闲、自在
垂钓、梦日月典故: 方法五:典故 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 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 功业。
多歧路,今安在?
矛盾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选择: 做官(济沧海 渡黄河 登太行)
李白形象: 乐观、自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赏析: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 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方法二:重视注释。)
1、用一个字(词)形容 这个宴会
奢华.......
玉金 盘樽 珍清 羞酒 直斗 万十 钱千 。,
2、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诗人的反映是 怎样的呢? 不能食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诗人做这些动作是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忧愁、烦躁、无奈、沮丧、郁闷
3、诗人“不能食”的原因(原句) 郁闷、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 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朗读指导
下片:请同学们自己感悟朗诵
由于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引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说 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积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怀恋、怅惘
极 进 取
、
感叹身世
比喻
乐
展望未来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观 豁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达 积极、昂扬
归纳诗歌主题:
主题:诗人回顾了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清冷生活,含蓄地表达了 物是人非、光阴不再的惆怅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和 坚韧不拔的意志。
小结
这首诗跌宕有致、意趣盎然,借景物表明哲 理,寓哲理于事物之中,这也是刘禹锡诗歌 的一个特点。
水调歌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 ,一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 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 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 苏”,均在“唐宋八大家” 之列。
现 将 自 己 一 年来的 情况向 党组织 做以下 汇报: 在 思想上 认真学 习马列 主义、 毛泽东 思想和 邓小平 理论 ,认 真贯彻 落实“ 三个代 表” 重 要 思 想 和 科学发 展观,时 刻牢记 全心全 意为人 民服务 的宗旨 。一年 来,在党组织的 培 养 教 育 下 ,在党员 同志们 的悉心 帮助下 ,我积极 参加理 论学习 和党内 活动,使 自己 在 思想、 学习和 作风上 都取得 了一定 进步 ,理 论水平 、党性 修养得 到了进 一步提 高。
课前障碍扫除
(1)酬: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
,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3)二十三年: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
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 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 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 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从805年被贬,到827年,只有22年,但由于作诗时已 是岁末,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 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 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现在有两种理 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 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 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他坚定 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让我们再 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 格魅力。
金樽清酒 斗/ 十千,玉盘珍羞 直/ 万钱。 停杯投箸 不/ 能食,拔剑四顾 心/ 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 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 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 有时,直挂云帆 济/ 沧海。
你所不知道的苏轼和《水调歌头》
苏轼的词不是用来唱的,而是用来供人阅读的。
n苏轼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n在苏轼之前,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在苏轼《水调歌头》之后,宋代 中秋词大量出现小序。 n受苏轼《水调歌头》的影响,宋代中秋词中使用最多的词调就是《水调 歌头》。
n苏轼《水调歌头》确立了宋代中秋词的主题和审美风格。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阅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 新意?
前四句凄凉伤感,后四句则以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 神点明对友人赠诗的酬答,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 自勉作诗,同时委婉地向友人表达了宽慰向上的劝告 。
诗中共举了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两个典故:(1)闻笛赋 (2)烂柯人
作用(1)诗人借这一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听读课文,注意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 ( què)
朱阁 ( ɡé)
无眠 ( mián )
玉宇 (yǔ ) 绮户 ( qǐ ) 婵娟 (chán)
朗读指导
朗读提示: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 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示例(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 !
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 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 表达比较含蓄。
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 感情。
意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怅惘
目标: 渡黄河 登太行 现实: 冰塞川 雪满山
难在:目标远大、有雄心壮 志,但现实残酷。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
诗人只是想说走路难吗?你怎么理解?
方法三:联系
仕途艰难、政治理想难实现 背景知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歧路:分岔的路 归隐、诗人、仕途
行路难,归去来。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 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 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