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2课后巩固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各类术语要辨清(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各类术语要辨清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
C项,“生活的无奈和苦痛”情感理解错误。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查具体诗句的手法首先考虑修辞手法。
后两句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冬暮
李商隐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注】李商隐入仕后受人猜忌,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做些幕僚工作。
此诗是诗人晚年罢盐铁推官后,还郑州闲居时写下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羽翼摧折的鸟儿比喻遭受挫折的自己,以“寂寞”概括自身感受,交代了诗人身心交瘁的状态,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颈联“暮”字和诗题中“冬暮”照应,既是写冬季日短、暮色很快来临的情景,也是写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也进入了衰颓的晚境。
C.尾联卒章显志,感叹自己早年就怀有匡国济世之志,却难以实现,令人愤懑,其中“匡国分”使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超越了个人私情,升华了主旨。
D.诗人使用“晓鸡”“寒鹜”“急景”等意象勾勒画境,表情达意,和柳宗元的《江雪》一样表现了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解析:选D。
D.“和柳宗元的《江雪》一样表现了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错,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感伤情绪。
(2)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注意答出“对偶”“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解释。
答案:①对仗精工。
“晓鸡”对“寒鹜”,动词“惊”对“守”,自然物“树雪”对“冰池”,体现出李商隐律诗的特点。
②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晓鸡惊树雪”中的“惊”字表明天明,喻指诗人不忘进取;“寒鹜守冰池”中的“守”字,喻指诗人身处苦寒,不改节操、志向。
③借景抒情。
“树雪”“冰池”照应题目中的“冬”,晓鸡“惊”、寒鹜“守”,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是诗人借以抒发进退两难的凄楚、感伤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
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颦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②整鬟:梳理发鬟。
③含颦:愁眉不展。
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呈现给读者的,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暖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A。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颦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不语含颦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语含颦”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
为什么“不语含颦”,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
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4.(2019·周口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寻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汉代的宫饰。
③玉华:宫殿名。
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
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收获后的欣喜。
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
解析:选C。
C项,不是作者的真实生活状态,而是作者的梦中所想。
(2)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该先明确诗句的含义,然后再与梅相联系,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
如梅花的高洁、脱俗与诗人此时的心态正相契合。
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与围炉夜话为乐事。
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
这种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做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
②缬:有花纹的纺织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
“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
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而知。
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解析:选D。
这两句词的观察角度,一为远望,一为近观,发生了变化。
(2)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要求答出三种)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然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分
析。
如“白鱼双尾玉刀明”一句写鱼跃出水面的动态,以动衬静;“玉刀”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鱼尾的形与色;“白”字与上句“红”字构成对比,色彩鲜明。
答案:①动静结合。
全词既有对“楚天”“峰青”“旗梢”“晚波”等景象的静态描写,也有对“白鱼”的动态描写。
②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③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樽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应是初春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做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情。
解析:选A。
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答:
解析:题干中的“虚实关系”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虚”是已逝之境或想象之境,“实”是眼前之景。
上片“求得”“歌长粉面红”很明显是想象之景,是虚;下片“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则是写实。
找到“虚实”的句子后,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要突出作者借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即希望“小会”能长久,不忍分别。
答案:①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
②下片写主人公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情,是实写。
③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独倚高楼,引发了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
运用虚实对比,
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②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
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南浦”句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作者谪居贬地、远离亲友的伤别之情。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姹紫嫣红开落相继,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解析:选B。
这里化用“南浦”的典故,不是借以表达伤别之情,只是让人联想“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怎样写景和抒情”说明要运用二者关系的术语答题。
这两句景中含情,景是春天勃勃生机的景,情是被贬但不低落的情。
另外,还可以考虑诗句运用的修辞,对偶是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题时既要指出手法,又要联系诗句具体内容。
答案:①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
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