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摘要】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老师的培养,犹如灿烂的花朵需要园丁的辛勤浇灌一样,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老师自身也必须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做出表率,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不懈努力。

【关键词】主体意识;数学教学;培养
小学数学是根底教育的根底,要让学生开展个性,必须让学生有自我认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还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成效。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唯书〞“唯上〞,缺少主体意识,缺少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教学中无视了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个体,是一个能动性的主体,如果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强化,学生就会出现思维迟钝,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

因此,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尤其重要。

一、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体验主体意识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平安需要得到根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到尊重的需要就会显露出来,成为人的一种主要需要。

学生的生存需要和平安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只有老师对学生的爱、理解和信任尊重,才能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学习上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首要是要热爱学生,热爱你所从事的职业。

当你走进教室面对学生,就好似看到满园绽开的花朵,娇翠欲滴的果实,喜爱和欢乐之情油然而生,你就会全身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在课堂上,用创造性的劳动去构筑师生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实践也深深地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良好情绪,而且能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到达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形成,到达教育的目的。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没有情感的教育,只能派生出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在长期压抑下,没有创新精神、怯懦性格的人;二是学生不服你,逆反心理在不断作祟,是一个厌恶学习的人。

当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中还存在个别教师罚学生抄作业、写生字的现象,这是典型的体罚,应该受到处分。

我认为作业做错了,改正后重抄一遍改正的题目,是可以起到稳固知识的目的,可是要求学生抄20遍、30遍甚至50遍,那么变成处分学生的“苦差〞,这种苦差越重,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势必会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情感高尚的课堂教学气氛,也势必会严重损害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害怕出一点过失而导致无穷的苦差,哪还有心思去学习,去作更多的尝试性思考,对学习的乐趣没有一点感受,到最后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后果,严重剥脱学生的主体角色。

二、教师要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积极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主体意识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数学知识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掌握数学知识的根本结构,以及它们
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懂得根本原理,可以使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也是让学生顺利通向“知识迁移〞的大道,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根本结构,就可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到达了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开展能力的目的。

如我们如果把小学数学中表内乘法看作一个整体,它的根本原理是“相同加数连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2的乘法口诀起,让学生掌握“相同加数连加〞的根本原理,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出乘法口诀表,通过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表内乘法的整体,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乘法表这个整体的规律,真正把握这个整体中各要素间的联系,发现每个口诀间,后一句比前一句口诀多几个。

三、驾驭和调控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主体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把乐学和会学结合起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全程参与,快乐的数学游戏可以使学生没有陷入枯燥的数字推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中全方位整体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最精确、最牢固的。

数学游戏虽然是根据教学任务来设计的,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但它的形式和师生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课堂上开火车、抢红旗、找朋友、拼红花,这样作为学生认识能力的自由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个人潜能的迸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群体游戏,密切了学生间的同伴关系,促进了学生与学生间的理解和信任,满足了学生个人的团体归属欲望,明确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打下了良好的根底。

游戏中的每一项规那么都会是一条自觉成文的“纪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的方式,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共同成认的内部规定。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通过这种训练去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有利于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控能力,从而到达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善于吸收反应信息,掌握自我评估的最正确手段,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有层次的,要使系统的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必须实现开放,吸收外界信息,使系统中的信息量得到激增。

由于学习是有目的性的活动,根据系统论的反应原理,学习的过程没有反应信息,就不能实现控制,如果教学中缺少了反应和评价,就是不完全的学习。

我教过的中,有一些学生学习效率低,造成的原因是不关心学习结果,只关心分数,不知道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缺陷和错误,所以,要教会学生自己去检查评估学习的结果,纠正错误,理解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掌握自我评估的方法。

方法一,每节课“即时回想〞。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往往发生在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词语、符号过渡的这个关键点上,因此,每节课末尾留点时间让学生回想一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数学?第二册第57页上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另一个数〞的教学为例,老师设计问题:这节课学会了哪些?我是怎样学会的?用什么方法计算才快?我把上课的思路用图形加上简单的文字和对应符号留上黑板上,让学生在课后回想时和复述时有依据。

总之,让学生课后回想,这就是给学生以“拐棍〞帮助他们学习,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方面来说,这种“回想〞是对学生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观察和分析。

方法二,训练学生进行课程小结和单元自我检测。

我在单元教学或学段教学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自己尝试出题解答,这样帮助学生把
单元教学内容所掌握有知识进行一次自我复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己做学习主人翁的态度,而且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发挥创造能力的时机,提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今后参加社会竞争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总而言之,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老师的培养,犹如灿烂的花朵需要园丁的辛勤浇灌一样,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老师自身也必须增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做出表率,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丁建志. 主体教育[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李玉慧.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J]. 杂文月刊,2021.
【3】郑丽真.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 学周刊,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