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菌教案赣南医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医学院教案
专业:基础医学
课程:医学微生物学
任课老师:
教务处编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1. 基本概念:卡介苗、质粒、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转座子、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质粒的特点。
3.细菌变异的机理。
2.熟悉:溶原状态及意义,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3.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有原理,细菌变异的现象,毒性噬体的增殖过程,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掌握内容
2.难点细菌变异的机理。
三、教学方法设计:
讲课时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讲清难点,注重启发和前后联系,如细菌变异的机理时,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细菌容易产生耐药?特别是多重耐药?让同学们思考,把前后所学知识前后联贯起来。
2.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应用大量的彩图和临床图片投影,结合临床例子,配合语言文字讲解,增加学生的印象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避免视觉疲劳。
五、时间安排
第一节遗传与变异原理 5分钟;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60分钟;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5分钟;第四节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6分钟;小结 2分钟
六、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教师登上讲台,学生起立,坐下后,环视全体同学,用无声的语言督促学生准备听课,如发生异常情况,在课前予以及时解决。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遗传与变异原理
一、DNA的结构与功能
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DNA的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二、基因与基因的转录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基因中没有内含子,基因序列是连续的。
细菌的基因之间无重叠现象,一个DNA序列只编码一种蛋白质肽链。
病毒基因组:多种基因常以重叠形式存在,以充分利用其有限的核苷酸,而且含有内含子,转录后需剪切和加工。
三、遗传信息的翻译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变异、 H-O 变异等。
2.抗原性变异
3.菌落的变异:S-R 变异
4.毒力的变异:毒力增强或毒力减弱卡介苗(BCG)
胆汁、马铃薯、甘油
牛型结核杆菌毒力、抗原性完整的菌株
培养13年,传230代
5.耐药性变异:R质粒
二、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
1.细菌染色体:环状、双股、超螺旋DNA长链。
2.质粒
质粒: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几种重要的质粒
§致育质粒(F质粒)
§耐药性质粒
§毒力质粒(Vi质粒)
§细菌素质粒
§代谢质粒
质粒的特征
§自我复制能力
§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能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质粒的转移性
§质粒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3.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特点:分布广,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组装成熟。
毒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溶原状态及意义
4.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
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转座子(Tn)或复合转座子(complex Tn)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一)基因的突变
1.基因突变
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2.基因突变的规律
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突变与选择:随机性;选择性。
回复突变:
野生型: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具有的表现型。
突变型:发生突变后的菌株。
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3.DNA的损伤修复
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DNA上形成T-T二聚体,导致突变。
如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将细菌暴露于可见光下,则受损的DNA可修复,细菌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暗修复:切除修复---由核酸内切酶将损伤的片段切除,再DNA聚合酶、连接酶等的作用下,将缺少的部分补齐。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1.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化因子:游离的DNA片段。
分子量小于1X107。
感受态:受体菌能摄取外源DNA片段的生理状态。
感受态一般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的后期,持续时间约3-4小时。
2.接合(conjugation):
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F质粒;高频重组菌(Hfr);R质粒。
3.转导(transduction)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形状。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
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第三节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基因组
二、基因突变
1.条件条件致死性突变株2.缺陷型干扰突变株
3.宿主范围突变株
4.耐药突变株
三、基因重组与重配
四、基因重合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三、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四、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五、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六、小结:本堂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突变,R质粒,F 质粒的概念及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为了解内容。
七、思考题:
1.名词解释: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突变,R质粒,F质粒
2.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3.简述细菌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新的性状?
八、教学体会:
本次课内容较多,同学们学习后会觉得要记的东西太多,所以首先要求同学们在熟悉本内容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授课时借助图表讲解难点,学生反应良好。
讲课时要注意节奏,必要时可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理解情况,及时解答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