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沧
●李锋
良赫-
自挈喜一
章,研究者多忽略之考其原因.大约
因为"从理论家的眼光看来.考证并非理
论;而从传统学者的眼光看来.考据又非
严羽专长."Ill囿于这种成见,对于《考证》
的研究就处在不知如何定位的尴尬境
地,研究成果自然非常有限实际上.正
如郭绍虞先生所说.中国传统诗论的考
证方法.本身就有"鉴赏"和"考据"二
途."沧浪所言.从音调词格人手,用的是
鉴赏的方法."日如果细加分析.《考证》一
章.不仅具有以鉴赏做考证的诗性思维.
还具有传统考证的精审,严谨,以及独立
自主的精神
一
,
"
一
味妙悟"的诗性精神
"诗性"一词,源出维柯《新科学》,特
指原始人类在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审美
观念和艺术精神方面所体现的品质.大
致包括三个特征:诗性隐喻的以己度物,
诗性逻辑的想象性类概念,诗性语言的
生动形象性【引以此特征观照中国古代文论.则"诗性"精神实乃中国文论一大特
征纵观中国文论.其中充满感受,感悟
之思维方式,以及形象,比喻之言说方
式.且其发端甚早.如《诗经?大雅?蟊民》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说.将尹吉甫
的诗歌形象化地喻为清风.已开诗性批
评之先河.又《左传》所载中国批评史上的经典片段"季札观乐"更是诗性批评的
典型,乐工为吴公子分作《风》,《雅》诸乐.一段奏毕,季札就即席评说,其间妙
语连珠.所谓"美哉","渊乎","荡乎",
"泱泱乎","讽讽乎"等语,皆纯然印象
式,直觉式的批评,而殊少理性分析.诗
性批评以此发端.其后嗣响不绝.流布百代.遂成中国文论诗性之大局面,诗话,
考证》的
词话,文话等多以诗性面貌出现.
就具体运用的领域而论.诗性批评
多针对作品美学内涵的品鉴或风格的评赏.而在作品,作者的考证真伪中,运用
直观,感觉式的批评却并不多见.这主要
是因为考证事涉真伪.用感悟,直觉式的
批评方法一般不易将问题说清.且难以
服人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既是诗话这种形式的开山鼻祖,也是诗话"随笔式", "感悟式"这种诗性言说方式的肇创模
本.如评梅尧臣诗"闲远古淡","构思极
艰".评苏舜钦诗"笔力豪隽","超迈横
绝"等都是典型的印象式批评.但是遇到"考证"类的问题时.这位文坛领袖也显
得非常谨慎,《六一诗话》载"陶尚书毂尝日:'尖檐帽子卑凡厮,短勒靴儿末厥
兵"末厥',亦当时语.余天圣,景柘间,
已闻此句.时去陶公尚未远.人皆莫晓其
义王原叔博学多闻.见称于世.最为多
识前言者.亦云不知为何说也.第记之必
有知者耳"又"王建《霓裳词》云:'弟子
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人间又有《望瀛洲》,《献仙音》二曲, 云此其遗声也.《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说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白乐天
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说.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前一条涉及词语释义.
后一个涉及典故出处.欧阳修都没有根
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前后语境做出判断.
而是采取"记之以待来者"的态度.可见.
只要是有关考证.较少有批评家敢于采
用鉴赏或感觉的批评方式.而严羽却不
惧于此
《考证》到处可见直觉洞观的考证批
评.如第九条:"《木兰歌》最古,然'朔气
传金柝.寒光照锦衣'之类,已似太白,必
非汉魏人诗也."第十四条:"《西清诗话》..2.11年第11期下半月?总第494期弩毒孑载:晁文元家所藏陶诗,有《问来使》一
篇.……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
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诗集尔."
第十五条"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
首……皆晚唐之语又有'秦楼出佳
丽'四句.亦不类太白.皆是后人假名也."第十六条"《文苑英华》有《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首……此或太白之逸诗也.不然.亦是盛唐人之作."如此之类,
在《考证》一章中不胜枚举,严羽在这些
诗歌的批评中.以直觉感悟的方法.铁El
直断的气势做出判断.是典型的诗性批
评严羽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来源于他对
诗歌的"熟参","妙悟".只有"熟参",将
汉魏乃至唐宋诸家,诸体的诗作烂熟于
心.在此基础上反复琢磨各家的风格特
色.才能悟得诗中三昧,所谓"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人"但是.这种悟还只是"一
知半解之悟".不是"玲珑透彻"的妙悟.
要想做到妙悟.就要跳出呆板的背诵,理
解,分析,模拟的老套路.而以心去感受
诗歌之美.体验诗歌中流淌的生命气息
和蓬勃热情.正如庄子所说:"无听之耳,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庄子.人间世》)所谓"气",就是生命力
的象征.一切生命的存在皆以气息为标
志.诗也不例外.诗不是故纸堆中的文
字,乃是诗家性情,思想的自然呈现,而
且诗人之间的"气"会因为个性,气质而
不同.所谓"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故读诗之时,只有以诗人的态度,诗人的精神去看诗,读诗.而不是生搬材料,才能做到在考证中的"一味妙悟"这正是严羽在所有的批评中都始终坚持"诗性"精神的原因所在.只有秉持诗性的精神.才能体悟到诗歌的真正内蕴.达成与诗人的"心会"之交.严羽不容置疑地做出判断时,凭借的不只是材料,知识,更有对诗歌与诗人生命力的体认和感悟.
二,"锱铢而较"的精审精神
正是由于严羽在批评中展现的诗性
精神.使得学界一般认为.严羽论诗重感受,直觉而轻材料,考证,其理论的特征固然有形象,深刻的一面.但是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往往语焉不详,缺乏精审的推敲.但是在《考证》中,从诗句,版本的考订到内容真伪的分析.严羽对于具体问题都非常注重.实在表现出
一
位理论家的细心和严谨.
第四条"《文选》长歌行,
只有一首《青青园中葵》者.
郭茂倩《乐府》有两篇,次一
首乃《仙人骑白鹿》者.《仙人
骑白鹿》之篇.予疑此词'岩
岩山上亭'以下.其义不同.
当又别是一首.郭茂倩不能
辨也."如果不是对《仙人骑
白鹿》这首诗进行过反复的
吟咏和推敲.是断不能如此
明确地提出"岩岩山上亭"以
下别是一首这样的结论又
如第七条"《木兰歌》'促织何
唧唧',《文苑英华》作'唧唧
何切切',又作'历历';《乐
府》作'唧唧复唧唧'.又作
'促织何唧唧'.当从《乐府》
也."针对一句诗.严沧浪在
这段仅有44个字的考证当
中.列举两种材料.四个版本
的说法.并给出了自己的结
清了各种版本的内容和关系.第二十二
条又针对托名东坡的《杜诗故事》(原书名为《杜诗事实》,宋人诗话转引亦称《杜诗故事》,《老杜事实》)一书的真伪问题, 一
针见血地指出"五言始于李陵苏武.或
云枚乘.汉以前五言古诗尚未有之,宁有
战国时已有五言律句耶?"只此一例,就
将《杜诗故事》这本伪书打回原形.虽然此前,《苕溪渔隐丛话》和《韵语阳秋》已经提出其为伪书.但胡仔只是表示"其语
凿空无可考据".[51至于如何"凿空无据". 证据不足为凭倒是严羽所举例证,既具
说服力.又浅显易见,真正达到了"今举
一
端.将不门辨而自明"的目的.
精细,严谨的精神不仅体现于《考
证》一章,《诗体》一章也有体现.如《诗体》先是将诗按照人,时,体三种一一做了梳理.而后更是在第五条中.从体制的角度.将先秦及至当时几乎所有的诗歌
形式都罗列出来.并加上自注如用韵的
方式.就分出了"全篇双声叠韵者","全
篇之皆平声者","全篇字皆仄声者","上论.足见其对细节问题的关注程度之深. 即使是一句诗.甚至是一两个字也不轻
易放过.除了对诗句的考订之外.严羽对诗集的版本问题.亦是非常关注.如第二十一条关于杜诗版本的讨论.严羽举出"旧蜀本","镇江蜀本"(新蜀本),"九家
集注本"等多个版本.对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指出"旧蜀本杜诗.并无注释,虽编
年而不分古近二体.其间略有公自注而已.……镇江蜀本.虽无杂注.又分古律,
共编年亦且不同.……南海漕台开《杜集》,亦以为蜀本,虽删去假坡之注,亦有王原叔以下九家.而赵注他本最详"厘
胡氏并未举出例证而葛立方则针对其
书编造事实以附会"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一句为例.欲证明其为伪作.虽然举出了例子.但这个例子并不
有力,胡震亨《唐音癸签》对此解释道: "杜公《蜀中答裴迪逢早梅见忆诗》:'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梁
书》:建安王伟刺扬州,逊为'水曹行参军兼记室'.逊集有《扬卅l法曹梅花盛开》诗.时迪在蜀依王侍郎同.'东阁'云者.
拟王民.裴依王.何依建安.而何恰有梅诗,故用相比."同据此.可知所谓"何逊咏梅于扬州"并非全无根据.所以葛常之的下旬双用韵者","辘轳韵者",
"进退韵者","古诗一韵两用
者","古诗一韵三用者","古诗
三韵六七用者","古诗重用二十
许韵者","古诗旁取六七许韵
者","古诗全不押韵者","律诗
至百五十韵者","律诗止三韵
者"等14种.并且每一种用韵方
式下面都有释义其用心之精
细,举列之详富.足证严羽绝非
空谈"妙悟".而疏于分析的理论
家.正如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
景仙书》所说:"汉魏晋宋齐梁之
诗,其品第相去,高下悬绝,乃混
而称之.谓锱铢而较.实有不同
处"正是凭依"锱铢而较"的精
审精神,严沧浪才能在《考证》一
章有诸多发明
三,"自立门户"的独立精神
如说诗性和精审体现的是
严羽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严
谨态度.那么"自立门户"的独立
精神.则是其批评的宗旨和原则这种精
神突出体现在《考证》一章对王安石《百家诗选》的评价中
三十条"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
唐人《英灵间气集》.其初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之诗,无少增损.次序亦同.孟浩然止增其数.储光羲后,方是荆
公白去取.前卷读之尽佳.非其选择之
精,盖盛唐人诗无不可观者.至于大历以后,其去取深不满人意.况唐人如沈,宋, 王,杨,卢,骆,陈拾遗,……诸公,皆大名家,——李,杜,韩,柳以家有其集.故不载,——而此集无之.荆公当时所选.当
≯02011年第11期下半月?总第494期
据宋次道之所有耳其序乃言'观唐诗者
观此足矣'.岂不诬哉!今人但以荆公所
选,敛卡fE而莫敢议.可叹也."对王安石的《百家诗选》提出严厉批驳,指其对诗作的去取非常不合理.一些大家的作品不
能入选.而对王氏自矜地表示"观此足矣",严沧浪则讥其为"诬哉"之言三十
一
条又云:"荆公有一家但取一二首.而
不可读者如曹唐二首……此不足以书
屏障,可以与阊巷小人文背之词.又《买剑》一首……但可与师巫念诵也."如果说.前面~条还只是对其去取标准提出
质疑.那么这一条则完全是对王安石诗
歌审美水平的嘲笑因为一位诗人没有
被选中.还可解释为其诗风不为王安石
所欣赏.但如果其诗作得以入选.而所选诗歌并非其代表作.甚至是低水平的作品.则只能说明选诗者自身的水平有问题.
王安石凭借其在政坛,文坛的特殊
地位.使得众人不敢对其作品有所非议. 此外.宋代自"乌台诗案"后.新旧党人因
政治领域的党争而沿及文坛之争.王安
石作为党争中敏感人物.其作品向来少
人批评,/s]严羽却不惧权威,对其《诗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甚至嘲讽.这首先需要不随流俗的独立个性和敢于一陈己见的勇气.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表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
是自家实证实语者.是自家闭门凿
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都是"自家
实证实悟"所得.绝不做人云亦云之举.
对那些劝他"毋直致褒贬"的建议.严羽
则回答道:"辩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
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着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
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这种执着,坦率
而富于勇气的个性.无疑为严羽的独立
批评精神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其敢于在
众皆昏昏的文论界发昭昭之见,敢于不
从俗流就连严羽的前辈.当时的诗界大
佬戴复古也在《祝二严》中不无感佩道: "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
自立一门户"
|.《2.11年第11期下半月?总第494期
但是独立的批评精神.光凭执着和
勇气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深厚的诗学涵
养和对诗歌的独道见解.严羽在《诗话》的一开头便提出"学诗者以识为主".所谓"识",就是眼光,眼力,即能辨别高
低,真伪的识见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
作品和文学批评.要想做到有独立之"识".殊非易事.故严沧浪提出"人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
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口号.强调要熟
读汉魏乃至盛唐的诸家作品郭绍虞先
生在释中虽认为."沧浪此说.亦时人习
见之论."并举苏轼和黄庭坚等人学古
的理论以证之.但郭先生亦承认严羽此"学古"之内涵已与苏,黄诸人有所不
同.其目的非是树立诗言志的儒家传统
诗学观.而是从艺术角度着眼.强调通
过对经典的阅读.具备高超的艺术审美
水准.并在心中树立一个"识"的杆竿.
形成自己对于诗歌的独立见解.则其他
的诗作都可依照这一标准去评论,去
取严羽自己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典
范.《闽书》记载:"严羽……自风骚以下.讲究精到.即杂出古人之诗隐其姓名.举以相试,悉能辨别其世代门户."
于古人之诗精究到如此程度.严羽为其
独立的批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
是将执着,坦率的个性与深厚的理论修
养,独到的诗学见解联系在一起,造就
了严羽独立的批评精神.
作为《沧浪诗话》的有机组成,《考
证》不仅丰富,完善了整部《诗话》的理论
体系.而且其自身就典型体现出严沧浪
的批评精神当然这种批评精神.也有不
足之处.如"诗性"之精神把握不好.则往
往陷入蹈空境地:精审之精神拿捏不当,
则常常失之繁琐细碎:独立之精神强调
过分.则容易变成诡辩奇谈这些缺点在
《沧浪诗话》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总体
而言,严羽通过《考证》乃至整部诗话所
展现出的批评精神.以及附着于诸种精
神之上的鲜明个性.正是严沧浪其人,其
书的主要特色所在.
(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374
页.
[2】本文所引《沧浪诗话》均据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后不另行注出.
【3】李建中:《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4】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2页,15页.
【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
学出版社1962年版.56页.
『6】葛立方《韵语阳秋》有云:"老杜诗云: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传
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云:'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露
发,映雪凝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应
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
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台观
名尔.近时有g-A.~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
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
一
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引自何文焕: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61o页. [7】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234页.
[8]郭绍虞先生在第三十条后释日:"考《西
清诗话》为蔡僚托其门人所为,亦'安石之党',
而其中已有议及《百家诗选》之处.其言为:'见
其取张祜《惠山寺诗》而不取《孤山寺诗》;又贾岛平生得意之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复不取,而栽"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不知
意果何如耳'因知沧浪所谓'敛襁而莫敢议'.
并非事实,反可知沦浪所言,亦出时人之说,非
其独见."然考之郭先生自着《宋诗话考》"西清
诗话"条.知蔡僚此书中确有"党争"痕迹,所谓
"此书亦多称述其父之诗与论诗之语.而于苏
黄之诗仍多微辞,甚且有变更事实之处".而且
书中对于王安石亦颇多赞美之词,如誉其《和
王徽之哲登高斋》诗押"筛"字为"此事奇谲.而
盘屈强韶中.可谓缚虎手也."又借东坡之口称其"老野狐精"等等.可见《西清诗话》不太可能
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评诗.再者,蔡僚"不知
意果何如"之说,并不意味着对《百家诗选》的
否定.而可能只是表达自己的迷惑就算蔡僚
稍有微辞.其立场之鲜明程度,批评之激烈程
度亦不能与严羽相提并论故不可谓沧浪之说
是拾人牙慧
(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
参考文献:业博士)
【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责任编辑,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