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设计.doc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精选7篇)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07690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9.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精选7篇)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篇1第一课时: 3.1.1教学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推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把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把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教学难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探讨函数零点个数.教学过程:一、复习预备:思索:一元二次方程 +bx+c=o(a 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二、讲授新课:1、探讨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① 探讨:方程x -2x-3=o 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方程x -2x+1=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方程x -2x+3=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3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② 依据以上探讨,让同学自己归纳并发觉得出结论:→推广到y=f(x)呢?一元二次方程 +bx+c=o(a 0)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③ 定义零点: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④ 争论:y=f(x)的零点、方程f(x)=0的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结论: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⑤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小结:二次函数零点状况2、教学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① 探究:作出的图象,让同学们求出f(2),f(1)和f(0)的值, 观看f(2)和f(0)的符号②观看下面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在区间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③定理:假如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 (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④ 应用: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的个数. (试争论一些函数值→分别用代数法、几何法)⑤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⑥ 练习:求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3、小结:零点概念;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三、巩固练习:1. p97, 1,题 2,题(老师计算机演示,同学回答)2. 求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3. 求下列函数的零点:;;;.4.已知:(1)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零点;(2)假如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的值.5. 作业:p102, 2题;p125 1题其次课时: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要求:依据详细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同学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重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预备:1. 提问:什么叫零点?零点的等价性?零点存在性定理?零点概念: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假如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 (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2.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三次方程?四次方程?材料:高次多项式方程公式解的探究史料:在十六世纪,已找到了三次和四次函数的求根公式,但对于高于4次的函数,类似的努力却始终没有胜利,到了十九世纪,依据阿贝尔(abel)和伽罗瓦(galois)的讨论,人们熟悉到高于4次的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亦即,不存在用四则运算及根号表示的一般的公式解.同时,即使对于3次和4次的代数方程,其公式解的表示也相当简单,一般来讲并不相宜作详细计算.因此对于高次多项式函数及其它的一些函数,有必要寻求其零点的近似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在计算数学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二、讲授新课:1. 教学二分法的思想及步骤:① 出示例:有12个小球,质量匀称,只有一个是比别的球重的,你用天平称几次可以找出这个球的,要求次数越少越好. (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找出最好的方法)解:第一次,两端各放六个球,低的那一端肯定有重球其次次,两端各放三个球,低的那一端肯定有重球第三次,两端各放一个球,假如平衡,剩下的就是重球,否则,低的就是重球.其实这就是一种二分法的思想,那什么叫二分法呢?② 探究:的零点所在区间?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师生用二分法探究③ 定义二分法的概念: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的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靠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二分法(bisection)④ 探究:给定精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a.确定区间,验证,给定精度ε;b. 求区间的中点;c. 计算:若,则就是函数的零点;若,则令(此时零点);若,则令(此时零点);d. 推断是否达到精度ε;即若,则得到零点零点值a(或b);否则重复步骤2~4.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2 +3x=7的近似解. (师生共练)② 练习:求函数的一个正数零点(精确到)3. 小结:二分法的概念, 二分法的步骤;注意二分法思想三、巩固练习:1. p100, 1,题 2,题; 2. 求方程的解的个数及其大致所在区间.3. 用二分法求的近似值;4. 求方程的实数解个数:;5. 作业:p102 3,4题,阅读p105框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篇2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函数零点的的概念、函数零点存在性判定定理。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说课稿(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76194f1ed9ad51f01df26f.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课标教材必修1共安排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二章是《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三章是《函数的应用》。
第三章编排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函数与方程,第二部分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本节课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正是在这种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依据,这两者显然是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函数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的算法埋下伏笔。
由此可见,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整章、整册综合成一个整体,学好本节意义重大。
函数在数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方程本身就是函数的一部分,用函数的观点来研究方程,就是将局部放入整体中研究,进而对整体和局部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为后面函数与不等式和数列等其他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三大知识点:一、函数零点的定义;二、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结合本节课引入三大知识点的方法,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了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函数图象的分析进行展开的,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
结合本节课教学主线的设计,设定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下: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案设计-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案设计-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177ad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8.png)
教案设计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及其联系。
2. 学会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3. 掌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会使用函数图像来分析方程的根的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概念。
2.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联系。
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4. 利用函数图像分析方程的根的情况。
5.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及其联系。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1. 对方程的根的情况的分析。
2. 利用函数图像分析方程的根的情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方程的解的概念。
b. 引入“方程的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根与方程的解的关系。
2. 探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联系:a. 引导学生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对应函数的零点的关系。
b. 通过实验或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联系。
3.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a. 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等。
b. 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掌握。
4. 利用函数图像分析方程的根的情况:a. 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函数图像。
b.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像,分析方程的根的情况。
5.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a. 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b.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a.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c50e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a.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气温变化图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明确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2.掌握并会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发现、探究实践,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转化思想的价值和作用.二、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掌握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难点:探究发现函数零点的存在性.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简单的分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而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函数模型。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图——某地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我们知道,时间的变化是连续的,气温的变化也是连续的,而且温度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实际上温度是时间的函数,那么这个函数和横轴有什么关系呢?图象和横轴有交点,这个交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函数值为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板书)——方程的根和函数的零点。
看书上对零点是怎么定义的。
(二)新课讲授1、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思考:零点是一个点么?不是,零点是一个实数!那么为什么一个实数我们要叫零点呢?零点实际上是体现数和形的特征——“零”是指函数值为零,“点”体现的是函数图像和x轴的交点,再结合图像我们会发现:函数y=f(x)有零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方程f(x)=0有实数根。
这也是我们判断函数是否有零点的主要方法。
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1);(2);(3)通过这个练习巩固判断函数零点的方法,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函数有一个零点,如(1);有的函数有不止一个零点,如(2);有的函数没有零点,如(3);而且这3个函数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方程有无实根来判断,但是这种方法在(4)的身上就无效,因为这个方程对我们来说有困难,那么,对于任一个函数,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其有无零点,由此引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efde5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4.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习惯;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3.通过习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教学难点:探究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2、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联系。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提升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使学生遇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时能顺利联想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2、难点: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二次函数的关系。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并分析填出的表格,从二次方程的根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探究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二次函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的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x2-2x-3=0x1=-1,x2=3y=x2-2x-3(-1,0),(3,0)x2-2x+1=0x1=x2=1y=x2-2x+1(1,0)x2-2x+3=0无实数根y=x2-2x+3无交点(图1-1)函数y=x2-2x-3的图像(图1-2)函数y=x2-2x+1的图像(图1-3)函数y=x2-2x+3的图像归纳:(1)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2)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交点。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点评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6aa0f25e2bd960590c6774b.png)
①/ 1 > , 2 > ;② f 1 > , ( ) 0 ③_ 1 < , ( ) f() 0 O () 0f 2 < ; 厂 ) 0 (
/( ) ;④ _( ) , 2 >0 2 <0 厂 1 <0 f( ) . 思考 4 :一般地 ,如果函数 Y= ( ) 厂 在区间[ ,6 上 的图象 o ]
是连续不断 的一条曲线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 ,函数 Y 厂 ) 区 = ( 在
.
教师 :我们把使方程f x = ( ) 0成立的实数 称作函数 Y 厂 间( ,6 内一定有零点? = () 。 )
的零点 . 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 一个知识点.
‘
教师 :我们看到 ,当函数值 从正 到负 ,从负到正 ,必然经
我们开始学 习第 三章 “ 函数 的应用 ” 本 章我们将 运用 函数 的思 .
通 过表格与 图象 ,从 具体 的二次 函数 上升到一般 的二次 函
想, 建立 函数模 型 ,去解决现实生活 中的一些简单 问题 . 为此 , 数 ,剖析一元 二次方程 的根 与对应的二次 函数 图象 与 轴交点 的横坐标之 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结论. 今天 的课 ,我们就是要准备必需要的工具.
j
激发 求知欲 ,从 而进入课题——利 用函数 的性质 、图象去探 究
方程 的根的情形. 出 “ 给 函数 零点”的定义 ,得到 等价 关系,探
究零 点存在 的条件 ,引 出 “ 零点存在性定理 ” .对定理辨析 ,利 它可 以用十字相乘法或求根公式求解. 方程 ( ) ,它是一个 一元五次方程.次数越高 ,方程越复 2呢 用定 理 解 决教 材例 1 实 战 演练 , 归纳提 升 ,一 气呵 成 . .再 数学史上 ,人们总希望像低次方程那样去求解 ,但经 过长期 关键 词 :函数零 点 ;零点存在性 定理 ;数形 结合 ;函数与 杂. 努 力 ,都无 果而终 ,事实上不可能.12 ,2 的挪威天 才 8 4年 2岁 方程 数学家阿贝尔 (. .bl 8 2 12 )成功地证明了五次及 以 N HA e,10 - 89 上的一般方程没有根式解. 方程 ( ) 3 呢?有实数根吗?它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没有 ,没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教案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87ff5169eae009581beca7.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教案高一数学组:熊习锋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中主要教学内容是函数零点的定义和零点存在性定理。
函数零点的定义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发现及应用过程是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优质载体。
而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得出也要通过对这三种数学思想的应用来加以实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研究方法,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特殊的、具体的二次函数入手,建立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二次方程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的、抽象的函数与相应方程的情形;零点存在性的研究,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同时还使用了“数形结合思想”及“转化与化归思想”。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研究,不仅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揭示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中学数学重要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理论基础.可见,函数零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初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简单问题,这为理解函数的零点提供了直观认识,并为判定零点是否存在和求出零点提供了支持;学生有一定的方程知识的基础,知道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这为深入理解函数的零点及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联系提供了依据。
但学生对于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认识,对于综合应用函数图象与性质尚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在联系函数与方程、发现函数零点的存在性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又加上这种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方法表述较为抽象难以概括。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直观感受发现并归纳出函数的零点概念;在函数零点存在性判定方法的教学时,应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作图,思考,理解问题的本质。
高中数学必修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9724a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b.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案教材:人教A版教材必修1一、教材分析(一)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第一节《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函数零点的概念、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是一节概念课.(二)地位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相关性质,具备初步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基础之上,利用函数图象和性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掌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准确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描述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并会用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2.通过研究具体的二次函数再到研究一般的函数,让学生经历“类比→归纳→应用”的过程,感悟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3.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与转化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难点:准确认识零点的概念,在合情推理中让学生体会到判定定理的充分非必要性,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判断零点的存在或确定零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对初等函数的性质、图像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在初中的学习中已是一个重点,对这块内容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所以对本节内容刚开始的引入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针对高一学生,刚进人高中不久,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观察,归纳能力都还没有很全面的基础上,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还是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环环紧扣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主动参与的地位.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在教法上,本次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设问——探索——归纳——定论”层层递进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参考教案2】《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数学人教必修一)
![【参考教案2】《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数学人教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01c1e26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7.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主要内容是函数零点的概念、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是一节概念课。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接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数与方程邮寄的联系在一起,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相关性质,具备初步数形结合的能力基础之上,利用函数图象和性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掌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后续的学习垫底基础。
因此本节课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会用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条件和判定方法.自主发现、探究实践,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函数零点的存在性.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过程问题·探究(一)回顾旧知,发现问题问题1 求下列方程的根.(1)023=+x ;(2)0652=+-x x ;(3)062ln =-+x x . 问题2 一元二次方程的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若将上面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0)a >及相应的二次函数c bx ax y ++=2(0)a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二)总结归纳,形成概念1、函数的零点: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 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0f82e9ddccda38376bafb3.png)
目录前言 (3)一、教材分析 (3)二、学习对象分析 (4)1. 教学对象 (4)2. 知识基础 (4)3. 能力基础 (4)4. 学习风格分析 (5)三、学习目标 (5)1. 知识与技能 (5)2. 过程与方法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5)1. 教学重点 (5)2. 教学难点 (6)五、教学支持条件 (6)1. 教法选择 (6)2. 学法指导 (6)3. 教学用具 (6)六、教学流程设计 (6)七、教学详细过程设计 (6)八、教学评价 (12)九、教学流程图 (13)《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前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
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颖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实现学习主体化、多元化、社会化,这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各类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认识,在实践中钻研与贯彻,其前提是熟悉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其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
因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的包容量、增强教学的逻辑思维性、评价教与学的效果,能充分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更科学的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进一步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三章的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一内容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制定出信息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09ad8eaeaad1f347933f3e.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1)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Ⅰ)》的基础上,学习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中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分析,得到零点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探索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定,这些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了解初等函数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描绘函数的图象,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探究,对函数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方程根的存在性问题,为下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从教材编写的顺序来看,《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章的开始,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利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章的始终,而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在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中均蕴涵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和运用函数模型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章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从知识的应用价值来看,通过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会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体验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局部问题的思想.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体会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对二次函数图象的描绘,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渗透由具体到抽象思想,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实数根之间的关系,2.零点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关键不在于学生提出这个概念。
而是理解提出零点概念的作用,沟通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体会用函数系统的角度去思考方程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4.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零点概念的认识.零点的概念是在分析了众多图象的基础上,由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得到的一个形象的概念,学生可能会设法画出图象找到所有任意函数的可能存在的所有零点,但是并不是所有函数的图象都能具体的描绘出,所以在概念的接受上有一点的障碍.2.零点存在性的判断.正因为f(a)·f(b)<0且图象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是函数f(x)在区间[a,b]上有零点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容易引起思维的混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3.零点(或零点个数)的确定.学生会作二次函数的图象,但是要作出一般的函数图象(或图象的交点)就比较困难,而在这一节课最重要的恰恰就是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的零点问题.这样就在零点(或零点个数)的确定上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认识零点的概念,在合情推理中让学生体会到判定定理的充分非必要性,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判断零点的存在或确定零点.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可借助计算机工具和构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从激励学生探究入手,讲练结合,直观演示能使教学更富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体会函数知识的核心作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课题问题引入:求方程3x2+6 x-1=0的实数根。
高中数学《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导学案
![高中数学《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6600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e.png)
函数
函数图像
函数与x轴的交点
方程
方程的根
(-1,0)
x+1=0
x=-1
给出函数零点概念
零点:对于函数 ,我们把使 的实数x叫做函数 的零点。
注意:零点是实数不是点。
探究二、函数零点,方程的根,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关系
情景设计:请大家完成下列表格别完成以下问题
例2:求函数y= 的零点
解:y=x( ) =x( )=x(x )(x )
令x(x )(x )=0
解得:
所有函数y= 的零点为,0,1,-1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是连续的一条曲线,那么是不是函数在区间[a,b]就一定没有零点?
课堂总结:
1: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间的关系;
2: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3: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作业:
无交点
无
方程的根,函数与x轴的交点,函数零点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零点=f(x)=0的根=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函数零点的计算方法
1、图象法(画图象找与x轴的交点)
2、方程法(令f(x)=0,求方程的根)
探究三、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1、一次函数y=kx+b(k )的零点- ,
2、反比例函数 ( )的零点无,
3,、二次函数的零点
函数
零点
两个零点
一个零点
无零点
4、指数函数 )的零点无,
5、对数函数 ( )的零点1,
6、幂函数 的零点0。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第二课时)——零点存在性定理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第二课时)——零点存在性定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65d4c37f1922791688e89c.png)
【课堂聚焦·教学设计】《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第二课时)——零点存在性定理教学设计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 敬 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A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第一节《函数与方程》第一小节的第二课时。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联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本节课是在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基本初等函数、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后,学习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并结合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存在性,为后续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打基础。
因此,本节课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二、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普通高中学生,思维仍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有了深刻了解,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中又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幂函数的基本性质,掌握了函数图像的一般画法,具备了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像判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对于函数零点的判断,学生缺乏的是函数的观点,或是函数应用的意识,造成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按照“问题驱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实践应用—总结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其中渗透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
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笔者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熟悉的天气变化入手,让学生轻松掌握用图像法求零点存在的条件。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多动手画图。
通过画图,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形成过程,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d106740c22590103029d8c.png)
课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材:人教A版数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初步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函数的联系.高一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了研究部分基本初等函数的思想方法.本节课正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研究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以及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同时也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掌握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2.感悟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与函数思想的应用. 【教学重点】零点概念及零点存在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探究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一、设问引题,创设情境解方程220x -=,220x x --= 你能求方程ln 260x x +-=的实数根吗?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解方程入手,发现在解方程ln 260x x +-=时遇到障碍,给学生留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此点明主题:用函数的思想解决方程的问题。
那么函数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以一元二次方程与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例。
二、启发引导,建构概念 步骤一:启发引导,形成概念思考1: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有什么联系?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教师提出问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图象及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析表格,得出结论:方程的根等价于函数值为0时自变量x 的值,也就是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设计意图1.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观察分析,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2.以实例说明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思考2:将具体的一元二次函数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上述结论是否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方程的根仍然等价于函数值为0时自变量x 的值,也就是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高中数学必修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272417e518964bce847c1a.png)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将第一个探究环节完全放手学生,因为通过前面两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二次函数相关知识,对于“三个二次”关系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只需要老师给出零点的概念并加以推广就可以了。而第二个探究环节,问题设计上指向更明确些,要求学生连线成函数图象,再进行后续探究,这样整节课会更加精炼、流畅。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第一节《函数与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函数零点概念、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不仅为二分法的学习做准备,也为方程与函数提供了零点这个连接点,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与不等式等其它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难点
在合情推理中让学生体会到判定定理的充分非必要性,准确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为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本节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辨析研讨——反思评价的四环节教学法。由于学生数形结合与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节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二次函数入手,在充分体会了二次函数零点相关知识的发现后,再推向一般,形成零点概念,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体验过程,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对于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探究,由学生所画不同函数图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发现新知的思想。
创设情境,产生疑问,引起兴趣,引出课题。比赛模式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34fc1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d.png)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一、前言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为背景,根据本节重点:①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②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难点:①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②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函数零点概念和零点存在性定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一年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很全面发展,所以在学习本节课的时候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将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入手介绍函数的零点,环环紧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将学生至于主动地位,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以及零点存在性的探索1、引入课题问题1: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样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诗中你读到了什么?生:它告诉我们想要了解庐山真面目,必须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第一阶段设计意图零点就是从函数的角度看其对应方程的解,从古诗引入,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本节课的精髓,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问题2:请同学们说说y=x+3从函数的角度是什么?它的图像是什么?从方程的角度看它又是什么?生:一次函数,直线,二元一次方程。
问题3:令y=0,则x=-3,-3从代数的角度看它是函数y=x+3所对应的方程x+3=0的解,那么几何角度看是什么?生:函数y=x+3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几何法师:教师引导学生推广到一般的方程和函数,引出零点概念。
2023年《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2023年《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367f1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7.png)
2023年《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2023年《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理解并会用零点存在性定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猜想,验证的能力,并从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及函数与方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的概念难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三、教法学法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手段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四、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求下列方程的根师生互动:问题1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前3小题,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三种情形。
问题2填写下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的关系?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观察并总结数学规律问题3完成表格,并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二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概括所发现结论,并能用相对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
2.建构函数零点概念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思考:(1)零点是一个点吗?(2)零点跟方程的根的关系?(3)请你说出问题2中3个函数的零点及个数?(投影问题2的表格)师生互动:教师逐一给出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正确学生给予表扬,不正确学生给予提示与鼓励。
3.知识的延伸,得出等价关系(1)方程f(x)=0有实数根(2)函数y=f(x)有零点(3)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2023年《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2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既是初等数学的基础,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连接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设计湖北省黄冈市团风中学胡建平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的第三章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既是初等数学的基础,又是出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连接纽带。
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的应用,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今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
因此函数与方程在高一乃止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要求学生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近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联系。
它既揭示了初中两大知识方程与函数的内在联系,也是对本章函数知识的加深与总结。
也是对函数知识的总深拓展,把函数在解方程中加以应用,从而还可以渗透中学的重要数学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分析程度差异性:中等程度的学生占大多数,程度教高的学生与程度差的学生占少数。
知识、心理、能力储备:学生在次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特别对二次函数有较深的认识,基本会画简单函数的图象,也会通过图象去研究理解函数的性质,这就为学生理解函数的零点提供了帮助,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也足以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因此从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入手介绍函数的零点,从认知规律上讲,应该是容易理解的。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对于它根的个数以及存在性学生比较熟悉,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多大问题。
这也为我们归纳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联系提供了知识基础。
但是学生对其他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认识不深(比如三次函数),对于高次方程还不熟悉,我们缺乏更多类型的例子,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函数与方程的内在联系,因此理解函数的零点、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加之函数零点的存在性的判定方法的表数抽象难懂。
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尽多的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二者的联系。
并充分提供不同类型的二次函数和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研讨,从而直观地归纳、总结、分析出二者的联系。
教学中还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函数零点的概念;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学会在某区间上图象连续的函数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由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和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为突破口,探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以探究的方法发现在某区间上图象连续的函数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在课堂探究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发现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设计流程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问题1:我国自行研制的某种弹道导弹以每小时5000米/每秒的速度发射,那么它几秒后可以击中地面目标。
(不记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2s m )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并请两名不同解法的同学陈述自己的解法。
不出意外应该有两种思路:思路一 先列出方程0550002=-t t ,由方程的解得到。
思路二 写出函数式255000t t s -=,再令0=s 得到。
[师生互动]师:思路一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得到结果,而思路二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那么二者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等于对应二次函数图象与轴的焦点的横坐标。
师:再看下面的题目,从图象的角度直观的体验上述结论。
问题2:先来观察几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1方程0322=--x x 与函数322--=x x y ○2方程0122=+-x x 与函数122+-=x x y ○3方程0322=+-x x 与函数122+-=x x y[师生互动]师:引导学生画图、观察图象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的个数的关系;观察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方程根的大小关系。
并引出函数零点概念。
生:画图、思考、并归纳出结论: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个数等于对应方程根的个数;函数图象与轴的焦点的横坐标的大小与对应方程的根的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问题1以实际应用问题引入,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背景入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已学知识,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问题2是几种不同的函数与方程,它既是几个特殊的函数与方程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包括方程有两不相等的根、两相等的根、无根的情况,研究它们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也为学生归纳方程与函数的关系铺好了台阶。
二、 层层推进,组织探究老师给出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设计意图-------此问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函数零点的含义,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再次加深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使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到函数零点的概念转变变得更自然、更易懂。
通过对比教学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对函数零点的几点认识:(1) 函数的零点并不是“点”,它不是以坐标的形式出现。
例如函数322--=x x y 的零点为x=-1,3(2) 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3) 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4) 函数零点的求法:可以解方程0)(=x f 而得到(代数法);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几何法)补充练习:求函数x x y 43-=的零点(建议学生用两种方法做)设计意图------巩固函数零点的求法,渗透二次以外的函数的零点情况。
总结讨论二次函数的零点的存在情况问题4:是不是所有的二次函数都有零点?[师生互动]师:仅提出问题,不须做任何提示。
生: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探索研究二次函数的零点情况,并进行交流,总结概括形成结论.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 )0(2≠++=a c bx ax y .1)△>0,方程02=++c bx ax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02=++c bx ax 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02=++c bx ax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设计意图------本节的前半节一直以二次函数作为模本研究,此题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升华,也全面总结了二次函数零点情况,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进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零点存在性的探索:问题5:(Ⅰ)观察二次函数32)(2--=x x x f 的图象:○1 在区间()1,2-上有零点吗?______; =-)2(f _______,=)1(f _______,)2(-f ∙)1(f _____0(<或>).思考:若)2(-f ∙)1(f <0,那么函数32)(2--=x x x f 在()1,2-上一定有零点吗?○2 在区间()4,2上有零点______; )2(f ∙)4(f ____0(<或>).思考:若()()0<∙b a f ,那么函数32)(2--=x x x f 在[b a ,]上一定有零点吗?(Ⅱ)观察下面函数)(x f y =的图象○1 在区间()b a ,上______(有/无)零点;)(a f ∙)(b f _____0(<或>).○2 在区间()c b ,上______(有/无)零点;)(b f ∙)(c f _____0(<或>).○3 在区间()d c ,上______(有/无)零点;)(c f ∙)(d f _____0(<或>).○4()a f ∙()c f _____0(<或>).在区间()c a ,上______(有/无)零点?○5()()d f a f ∙ 0(<或>)。
区间思考:若函数)(x f y =满足()()0<∙n f m f ,在区间],[n m 上一定有零点吗?若函数)(x f y =满足()()0>∙n f m f ,在区间],[n m 上一定有零点吗?由以上两步探索,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如果)(x f y =在区间[]b a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b f a f ,那么函数)(x f y =在区间()b a ,内有零点,即存在∈c ()b a ,,使得()0=c f ,这个c 也就是方程0)(=x f 的根。
理解:○1此性质成立的前提是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
○2零点c 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但一定存在。
○3()()0>∙b f a f 是函数)(x f y =在区间()b a ,内有零点的充分条件。
但是若函数)(x f y =是一次、二次时,则()()0>∙b f a f 是函数)(x f y =在区间()b a ,内有零点的充要条件。
[师生互动]师:怎样利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断定函数在某给定区间上是否存在零点.生:分析函数,按提示探索,完成解答,并认真思考.师:引导学生结合函数图象,分析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的符号情况,与函数零点是否存在之间的关系.生:结合函数图象,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得出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并进行交流、评析. 师:引导学生理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分析其中各条件的作用.设计意图------如何由函数零点的概念过度到函数零点的判定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是最直观的,学生也是最易接受的。
问题5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层层加深。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自己总结出函数零点的判定方法。
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概念发生的从特殊到一般过程。
三、 例范研究例1.求函数62ln )(-+=x x x f 的零点个数.问题:1)你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判断函数零点个数?2)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由单调性你能得该函数的单调性具有什么特性?例2.求函数2223+--=x x x y ,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师生互动]师:引导学生探索判断函数零点的方法,指出可以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来画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对函数有一个零点形成直观的认识.生: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利用函数单调性判断零点的个数.四、练习尝试1.利用函数图象判断下列方程有没有根,有几个根:(1)022=--x x ;(3)x x 692-=-(4)033=-x x2.利用函数的图象,指出下列函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1)33)(3+--=x x x f ;(2)3)2ln(2)(--=x x x f ;(3)x e x f x 4)(-=;(4)x x x x x f ++-+=)4)(3)(2(3)(.[师生互动]师:多媒体演示;结合图象考察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与个数,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零点的个数;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在确定函数零点中的重要作用.生:建议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出函数的大致区间,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为下一节的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