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满分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命题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命题者意在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
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
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
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
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
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这道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一些角度立意:(1)高考一直影响着我的中学生活;(2)从我几年来为高考所付出的汗珠和泪水的角度写;(3)从高考为国选材,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4)从牵动全社会神经的角度进行分析;(5)分析高考的利与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
——我看高考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
从千军万马争过“独
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开篇紧扣一个“看”字,用昨天的“独木桥”和今天的“阳光道”形象地写出高考的变化)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险的独木桥。
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
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
那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从“独木桥”的角度,简述四十年前的高考)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
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从“阳光道”的角度,简述四十年后的高考)
从独木桥到高考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
“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
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力。
当越来越多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所会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才的真实目的。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
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
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高考又为教育提供导向,高考成为“阳光道”还不够,还应当是“自由原”。
作者在肯定目前的高考的同时,有理性而冷静地指出目前高考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正在进行中的新高考进行畅想,富有时代气息)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
(结尾收束全文,紧扣一个“看”字,从“独木桥”到“阳关道”,目前正开辟成“自由原”,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给人启发和希望)
本文是一篇紧扣题旨、立意高远的考场佳作。
文章从“四十年高考”的作文材料引出“青春记忆”,进而归结到“文化现象”的立足点,开篇就显得大气磅礴,非同凡响;接着回顾四十年前“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在分析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娓
娓道来,有理有据;然后考生水到渠成地分析高考的目的,又巧妙地引出纵深方向的论述;最后展望高考前景,既点明题旨,又给人启发和希望。
文章思路畅达,比喻形象生动,无不彰显了满分作文的特有气质。
迈向明天
——我的高考
俞敏洪说:“人生这场戏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
”而如今,我正站在高考的拐点上,做出另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过去驻足不去,未来不来。
”回望过去所做的选择,我的高考,是过去所做选择的累积。
(选用名言开头,说明我的高考是过去所做选择的累积。
语言干净老练,切合主题)
我的高考,是用忍耐打磨的一块寒铁,铸成利剑,用它指向晨曦。
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高考后的恣意,也曾幻想过大学生活的畅快,我也曾无数次想过放弃,随时间的洪流漂泊到不知何处的岸上。
而抬头看向窗外,或寒风凛冽,或春暖花开。
讲台上老师依旧不厌其烦地讲解,台下同窗或困倦、或疲惫却仍旧奋笔疾书。
我按下心中烦闷的不快,按下对于未来的无限幻想,重新投入到题海中去。
厚积薄发,忍耐为不二法门,而通往明天的路上,多少个日复一日,都将成为我迈向未来的坚实步伐。
(本段阐述“忍耐”在我的高考中起到的作用)
我的高考,是用苦涩打造的一场盛宴,浪里淘沙,雕刻灵魂。
余秋雨说:“我们不赞美苦难,但我们不惧怕苦难。
”苦涩,是高考这场盛宴中最值得品匝的真味。
求学十载,阅尽无限风光;春风十里,畅饮人间美酒。
高三之前,我的人生快意恣肆,毫无悬念。
我想追寻的一切,似乎唾手可得。
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八月的摸底考给我的当头棒喝,让我彻底从云霄跌入谷底。
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我,不得不认真看向自己:我,到底有几分成色?
无数个中夜挑灯,我重拾“清风半夜鸣蝉”的悠扬;无数次大起大落、悲欢之余,我顿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我须感谢高考,是它打磨了粗糙的我,用这强风疾雨告诫我,用这起起落落特意雕刻我,砍去我身上那些无来由的自负,让我学会收敛我不可一世的眼光,审读脆弱的内心。
(论述我的高考中的“苦涩”,不经历风雨,难以品味成功)我的高考,是用关爱凝聚成的盾,为我遮蔽风雨,迎我勇往直前。
老师的教诲犹在耳畔,父母的叮嘱还在回响,同窗的祝福未曾退却。
此刻我在高考考场上,这无硝烟的战场上,望着窗外阳光明媚,或许这些祝福和叮咛都化为此刻的光灿,聚作盾矛助我攻坚克难,凝为动力推我奋起向上。
那些失声痛哭里的安慰,迷糊做梦时的敲打,得意忘形时的警告,疑惑不解时的醍醐,都如同沙漠绿洲,雪中热炭。
而我也因这样的爱与关怀,迈入新的旅程入口,带着无畏与勇敢,迎战未来不知何处的挑战。
不论风雨,都有何妨吟啸的魄力和底气,有搏击风浪的信心和信念。
(我的高考中,父母师友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而周梦蝶有诗云:“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
”此刻,我的高考,是我把握的现在,也是迈向未来的咽喉。
那昨日今朝的所有忍耐、苦涩、关爱,终将成为飞鸿雪泥上的指爪,留为现在选择的印记。
而成长过后,我的高考,会化为血肉,成就那个专属于我的明天。
(篇末引用周梦蝶的诗句,论述今日饱含所选忍耐、苦涩、关爱的高考,定能成就我的明天,给人希望,激人奋进)
1.文章标题与首尾段呼应勾连,结构浑然一体。
文章内容表达有感染力,剪裁适当,既有横向的片段截取,又有纵向的典例点缀。
叙写“我的成长”笔力集中,抒发“我的感悟”情感充沛。
从内容的选材与组织来看,内容项可给18分。
2.散文化的笔调,作者将优美灵动的语言把玩得非常娴熟,文章体现了考生优秀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的文章,容易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本文的语言表达是较有表现力的,表达项可给19分。
3.借助一定的结构形式,巧妙统筹丰富的文章内容,大气而不显杂乱。
评价性的句子,既能使文章结构分明,又能升华文章的主题,记叙文中适当运用可锦上添花。
大国的一剂“良方”
——我看高考
在几千年的中华医药史上,备类草药数不尽数,但好的药方却少之又少。
高考这一剂“良方”将不同的“草药”集于一体,仿若吉光片羽般,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健康”。
(开头运用比喻,将高考比作“良方”,给人新奇之感。
同时也说明高考对于个人、家庭的重要)
俗话说,良药苦口。
于千千万万学子而言,备考的过程无疑是苦涩的。
古时便有“头悬
梁、锥刺股”的刻苦读书。
有“凿壁偷光”的惜时如金,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勤学好读。
这一个个典故,无不彰显十年寒窗的艰辛。
正如泰戈尔所言:“离你越近的路,路程越远。
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备考”这一味“苦”确实让人难耐。
(先说高考备考之苦,为下文苦后回甜蓄势)
然而,在尝过苦涩后,每每留下的是沁人心脾的回甘。
“苦”读过后,学子们有了“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灵秀”的甘甜收获,有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心灵上的满足。
白岩松曾说过:“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回忆其实都是最痛苦的经历,只有在事后回想起来,才会觉得那么甘甜。
”高考这一剂“良方”中的苦后回甜不正给学子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健康吗?(苦后的回甜,奋斗过后的收获,才是高考的真味所在)
不宁唯是,这一剂“良方”中有苦有甜,亦有酸有辣。
古有“孟母三迁”的佳话流传至今,可有谁曾想过这一次次搬迁中孟母的心酸?今有考场外等待的父母们,顶着这炎炎烈日,为的只是让学子们有更好的备考环境,这不也是现代“孟母”们的酸涩体悟吗?总而言之,一位考生牵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
父母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能够站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上,为了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往往拼尽全力,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不也是高考这一剂“良方”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温暖和全家人共同的回忆吗?(苦和甜是高考给予考生个人的感受的话,那酸辣就是高考给全家带来的味道)
这一剂“良方”不仅给考生带来精神上的丰富收获,还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温暖记忆,最重要的是,给中国——这个冉冉升起的超级大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如今,上到我国“嫦娥”飞天计划、下到“蛟龙”号的一次次下潜成功,再到古代文物的保护,还有共享单车的创新,这些大国“智慧”无一不需要人才的输送。
而高考,正是一个合理分配人才的最佳平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我们不仅需要爱因斯坦,还需要鲁班。
”无疑,这一剂“良方”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有力的保障!(高考给国家带来的功效,升华主题,提升文章的高度)
这一剂“良方”可谓酸甜苦辣俱全,而又可以让个人、家庭和社会受益,着实令人称赞不已!(总束全文,干净利落,赞美高考。
但是全文缺少良方救治的作用,显然有些欠缺)如此“良方”,您说妙吗?(巧用第二人称、反问,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
1.标题醒目,切合题意,总分结构清晰:从个人的精神收获、家庭的温暖记忆、社会的人才培养三个层面谈高考的促进作用。
2.引文简练,紧扣文意。
排比手法运用适当,表达凝练,富有文采。
3.论证方法得当,比喻贴切:以“良方”设喻,使抽象的道理可依托生动鲜明的载体,凸显高考的促进作用。
当然,文章如果关注高考与“良方”的相似性——济世治弊的特点,能结合当今中学生个人素养、家庭成员关系、社会选才用才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来谈高考的积极引导作用,文章针砭时弊的特点才足以彰显。
高考之于我
——我的高考
高考,对于我这个苦读十二年书的寒门学子来说,有着酸甜苦辣的种种滋味。
(点题。
“我的高考”有酸甜苦辣四种滋味。
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述)高考之于我,是酸的。
以前读小学时,时常听到有人说某某考上了北京大学,某某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的我内心也曾充满了雄心壮志,也曾暗暗给自己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给自己描绘过灿烂的未来。
可是,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居于班级中游,偶尔能考进班级前20名,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因而,每每想起高考,我的心中就有些酸涩的感觉,就认为属于我的高考,是酸的。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高考之于我,是酸的”,回忆自己小学时的“雄心壮志”)高考之于我,是甜的。
后来到了初中,我突然觉得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我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北上广深,去象牙塔里深造。
于是,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埋头苦读,心无旁骛。
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稳居班级前列,有时还能进入年级前五名。
那时的我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离高考近了一步,离自己心中的理想也近了一步。
那时的我认为,属于我的高考,是甜的。
(提出第二个分论点“高考之于我,是甜的”,回忆自己初中时“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理想)
高考之于我,是苦的。
进入高中,虽说自己的中考成绩还不错,但是高中的课程增多了,内容也加深了许多。
来自全县各地的尖子生在一起,大家都勤奋学习,你争我夺,不甘落后。
我呢,为了心中的高考,更是起早摸黑,不停地做题,有了问题就去办公室找老师。
我不仅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还去书店买各科的复习资料。
为了自己的高考,为了自己的理想,我愿意吃这样的苦。
我的高考,是苦的。
(提出第三个分论点“高考之于我,是苦的”,回忆自己高中阶段勤奋学习的经历)
高考之于我,是辣的。
进入高考总复习了,又到高考倒计时了,进入高考一百天了。
时间越来越紧,高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看到身边的同学拼命刷题,恨不得将一天当作两天来用,我也不敢懈怠。
在这高考前的关键时刻,我不敢想漂亮的衣服,不敢去看影院首映的大片。
每次周练、月考、模拟测试,我的成绩时有起伏,因而情绪也时有波动。
这种辛辣的感觉,就藏在我的心里,时不时出来刺激我一下,让我高兴,又让我沮丧。
我觉得,属于我的高考,又是辣的。
(提出第四个分论点“高考之于我,是辣的”,回忆自己在高考倒计时阶段通过自我“刺激”来防止懈怠)
高考对于我这个苦读十二年的寒门学子而言,真是酸甜苦辣,滋味俱全。
但我相信,我的高考,在经历了种种滋味之后,最终一定是幸福的。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即“总—分—总”的模式。
提出中心论点后,即连续列陈四个分论点,层次清晰。
但结构设计上,仅仅从酸甜苦辣的四种味道来论述小初高的学习,并且平均用力,较为平庸。
语言过于平淡,议论还是浅显了一些,缺少精彩的亮点。
主题也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受上,只能算是一篇合乎要求,扣紧主题的规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