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
摘要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就是幼儿在与同伴互动时,对同伴发出的请求或邀请等信号,表现出不答应、不愿意或不理睬的回绝式应答行为。
拒绝行为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反映。
本文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收集到的60个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回应型拒绝行为发生频次较高,分析得出影响小班幼儿拒绝行为的因素分别是性别、个性、游戏材料、活动空间以及教师和同伴的影响等。
在观察幼儿拒绝行为的同时也研究了被拒绝幼儿的反馈行为,分为接受拒绝、再次争取和请求帮助三种反应。
关键词小班幼儿同伴互动拒绝行为
Study on the Rejection Behavior in Primary Class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bstract The rejection behavior in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is that when children interact with their peers, they send out a request or invitation to their peers, and show the behavior of refusing, unwilling or ignoring.The rejection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primary class children, and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children's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In this paper, 60 cases of primary classes’ peer interactive rejection behavior collected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reactive rejection behavior was relatively high. It was analyzed that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rejection behavior were gender, personality, game materials, activity spa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and peers.While observing children's rejection behavior, we also studied feedback behaviors of rejected children, which included three reactions: accepting rejection, fighting for help again and asking for help.
Key Words Primary class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Refusal behavior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一、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概念界定 (2)
二、文献综述 (3)
(一)有关拒绝行为性质的研究 (3)
(二)有关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 (4)
(三)有关影响拒绝行为因素的研究 (4)
(四)有关被拒对象反馈行为的研究 (5)
三、研究设计 (6)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方法 (6)
(三)研究工具 (7)
(四)研究过程 (7)
四、研究结果 (7)
(一)幼儿拒绝行为的类型 (7)
(二)幼儿拒绝行为的影响因素 (10)
(三)被拒绝对象的反馈行为 (12)
五、结果分析 (13)
(一)幼儿不善于用恰当的言语说“不” (13)
(二)幼儿的分享意识薄弱 (13)
(三)教师对拒绝行为的关注不够 (13)
(四)家园合作不密切 (13)
六、教育建议 (14)
(一)鼓励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说“不” (14)
(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14)
(三)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拒绝行为 (14)
(四)密切家园合作 (15)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附录1 (18)
附录2 (19)
附录3.......................................................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源于理论
在当前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外界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领域中提到,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社会性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幼儿的同伴互动。
通过幼儿在生活、游戏及各类活动中的同伴互动表现可以看出其社会性的发展水平,而幼儿的拒绝行为表现是同伴互动中一种重要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和体现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因此,对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2.源于实践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常常能见到一个幼儿对另一个幼儿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请求,对方不愿意接受并以各种方式拒绝的现象。
比如幼儿在建构区搭建积木时,会有后来的幼儿想要加入游戏而发出请求:“我可以和你们一起搭积木吗?”“不可以,我们已经在搭了。
”像这样的拒绝行为在幼儿的同伴互动中频繁出现,但是大多数教师对这类现象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解决措施,所以研究者决定以小班幼儿的拒绝行为作为研究内容。
3.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研究者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到幼儿因为拒绝同伴的某些请求或建议而与同伴发生冲突和争执。
这些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并产生了一些疑惑,比如幼儿为什么拒绝?采取怎样的方式拒绝?被拒绝过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反馈行为?研究者希望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深入研究小班幼儿拒绝行为发生的过程、原因以及拒绝方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小班幼儿因年龄小,常常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拒绝行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反映。
通过研究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幼儿社会性教育理论,同时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社
会性行为的培养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实践意义
一方面,通过研究幼儿与同伴互动时产生的拒绝行为,能够帮助小班幼儿更好地融入同伴之中,并且根据幼儿拒绝行为的特点,更加客观地看待幼儿各方面的拒绝表现,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水平,提高对幼儿社会生活的认知。
另一方面,研究分析幼儿同伴互动中的现状,能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教师不能及时处理幼儿与同伴间的冲突问题起到改善作用,并为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同伴交往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概念界定
1.同伴互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眼神或动作等手段传递信息而产生的相互交往的过程[1]。
魏丹将同伴互动定义为发生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2]。
在庞甜甜的研究中,她认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近的幼儿通过语言、眼神等方式与同伴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分享的一种共同活动[3]。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同伴互动界定为: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伴通过语言、肢体、眼神等方式进行交流、传播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
2.拒绝行为
对拒绝行为的概念界定要先了解“拒绝”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拒绝被定义为不接受请求、建议或礼物等,即不答应、不接纳、不愿意的意思[4]。
教育研究者对拒绝行为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Liao认为拒绝是指不接受请求、邀约、帮助和意见,或是拒绝提供的信息等行为,是一个消极的反应[5]。
刘钰和李冬松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语境的选择结果,是对分享、邀请和合作行为的回绝[6]。
慕晨和颜艳认为拒绝往往表现在当人们的兴趣、需要、愿望与某些要求不一致时的不答应行为[7]。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魏丹.5-6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40.
[5]Liao C.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maxims,and developmen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M].Crane Publishing Company,1984.
[6]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2):184-186.
[7]慕晨,颜艳.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人才,2015.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界定为: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与同伴互动时,对同伴发出的请求或邀请等信号,表现出不答应、不愿意的回应型拒绝行为和不应答、不理睬的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二、文献综述
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发现,研究者们更倾向研究被拒绝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关拒绝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研究者从拒绝行为的性质、拒绝行为的类型、影响拒绝行为的因素以及被拒绝对象的反馈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整理与分析。
(一)有关拒绝行为性质的研究
拒绝行为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表现。
在关于拒绝行为的性质方面,国外学者Leech从人际交往中拒绝行为是否是一种礼貌行为来进行研究的,Brown和Levison 从社会学是否会损伤双方面子的角度来研究的,而Bell&Happer和Wenar是从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进行研究的。
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是对要求、命令、邀约、劝解、意见、帮助等行为的回绝。
拒绝行为是交际者顺应认知语境做出的选择。
我国学者姚俊认为拒绝行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行为,是不和谐的,如何得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1]。
颜晓春认为拒绝行为是会对对方面子造成威胁的[2],同样刘钰和李冬松指出中国人面子的核心就是对尊严的要求,是善良、热心、认可、人格的完善。
当发生交往冲突时,交际者自身的价值或利益遭到挑战,注重友爱、尊重、宽容的面子又受到了伤害,这种情况下,一方表现出的要求、吩咐、帮助等行为经常被另一方当作是对自身尊严的侵害,非常容易被拒绝[3]。
因此,颜晓春指出,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否定的言语表达,这种表达会损害请求者的面子。
王玉峰也表示,拒绝行为中要体现礼貌原则[4]。
但也有另外一种对于拒绝行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拒绝行为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行为。
相关研究表明拒绝行为有利于儿童社会意识得到萌发,是儿童自发自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综上所述,有关拒绝行为的性质大致有三种观点,有两种观点基本相近,唯一不同的观点是从儿童角度出发,认为拒绝行为有利于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外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 (1).
[2]颜晓春.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2014(5).
[4]王玉峰.汉语言中拒绝行为体现的语言原则及技巧—以《红楼梦》为例[J].中国报业,2017.
(二)有关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
在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Beebe主要将拒绝行为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1]。
国内拒绝行为大致被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颜晓春、王爱华、魏丹等提出的,从是否直接拒绝的角度,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2];第二类类是由刘钰和李冬松提出,从汉文化环境中进行分类,可分为虚假拒绝和诚意拒绝[3];第三类是从个体是否作出回应的角度进行分类,分为回应型拒绝和非回应型拒绝;第四类是庞甜甜提出的,从认知和行为是否一致的角度分类,分为知行一致型拒绝行为和知行不一型拒绝行为[4]。
综上所述,学者对拒绝行为的划分类别不一样,本文主要采用个体是否做出回应的角度来划分,将拒绝行为分为回应型拒绝行为和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三)有关影响拒绝行为因素的研究
1.主观因素
第一,年龄因素。
年龄较大的幼儿会使用更多的拒绝策略,并且在拒绝过后会给出相应的理由。
陈锋、杨秋萍等通过对儿童拒绝言语手段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不同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拒绝方式,小班幼儿的拒绝言语手段主要处于非言语拒绝阶段和初步言语拒绝阶段[5]。
第二,被拒绝幼儿的主观因素。
幼儿的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韩丹华指出被拒绝型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刚开始情绪状态一般比较平和,但很容易因为被拒绝而转为愤怒,表现出消极的社会性行为,引起同伴的不满[6]。
王子玉指出被拒绝幼儿通常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移情能力差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当[7]。
第三,性别差异。
根据对性别行为的策略分析,孙红岗发现男性无论是行动还是言语上的直接拒绝,两者的比例都高于女性,而在使用间接拒绝的次数上,男性采用陈述原因的比例高于女性,女性采用致歉和含糊表达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8]。
周恒星也认为两性拒绝行为呈显著性差异,女性使用拒绝策略的频率高于男性,男性多采用直接拒绝策略,女性则多用
[1]Beebe L M,Takahashi T.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in face-threatening speech atcs[M]//The dynamic interlanguage.Springer US,1989.
[2]魏丹.5-6 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刘钰,李冬松.汉文化环境下拒绝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2014(5).
[4]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5]陈锋,杨秋萍等.儿童拒绝言语行为发展研究——母语习得个案研究(二) [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6]韩丹华.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7]王子玉.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幼教与成才研究,2018.
[8]孙红岗.拒绝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语文学刊,2014.
间接拒绝策略[1]。
李复鹏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幼儿占被拒绝幼儿的近80%[2]。
2.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
Yang L C是从家庭地位的角度来考虑,发现较高家庭地位走出的孩子,相对于其他家庭中的儿童会采用较少的拒绝策略[3]。
研究发现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其拒绝别人的方式也不同,家庭地位越高的儿童,拒绝他人的策略就越少。
慕晨和颜艳指出,幼儿表现出的拒绝行为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向幼儿或其他人表现出拒绝行为,孩子就会被影响,逐渐将拒绝的行为带到与同伴的互动中去,最后成为一个容易拒绝别人的孩子[4]。
第二,环境因素。
庞甜甜研究发现,幼儿拒绝行为的产生主要与游戏、活动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包括材料资源不足、他人的不利影响等因素。
第三,文化差异的影响。
姚俊通过对比中美使用拒绝策略的情况,指出美国人和中国人表达拒绝的方式有所不同,美国人常用“我想要+拒绝理由+道歉用语”的拒绝方式,而中国人通常用“称呼语+道歉语+拒绝理由”的拒绝方式[5]。
综上所述,研究者大多从被拒绝幼儿的本身出发来研究拒绝行为的产生,认为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幼儿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四)有关被拒对象反馈行为的研究
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对幼儿的反馈行为可以帮助幼儿产生更加积极友好的社会行为。
庞甜甜发现,被拒绝幼儿的反馈行为有以下五种,分别是平静接受、再次争取、引起冲突、求助他人以及反向拒绝[6]。
魏丹认为幼儿遭到同伴拒绝后,其反馈行为有平静接受型、积极争取型和消极抗议型这三类。
魏丹还对每一种反馈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平静接受型包括安静离开和安静旁观,积极争取型包括求助型互动策略和自助型互动策略,消极抵抗型包括发泄式抗议和冲突式抗议[7]。
周恒星研究发现,反馈行为分别是积极争取型、平静接受型和
[1]周恒星.幼儿在园拒绝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2]李复鹏.父母婚姻质量、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拒绝的关系研究—基于幼儿气质特征的中介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 Yang L C.A Study of Young Children's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Refusual in Mandarin Chinese [J].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Province University,2003.
[4]慕晨,颜艳.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人才,2015.
[5]姚俊.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外文化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2003 (1).
[6]庞甜甜.小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7]魏丹.5-6 岁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消极反抗型,并且从不同年龄、动机、情境、对象、表现形式和情绪状态等方面来研究幼儿的这三种反馈行为占比[1]。
综上所述,每位学者对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反馈行为都有不同的发现,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分为接受、争取、求助三种反馈行为,本研究将采用庞甜甜研究中的三种反馈方式作为研究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实习所在幼儿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该园为昆山市锦华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该园创办于2012年。
观察对象为研究者所在班级的小班幼儿,共36名幼儿,其中男生20名,女生16名,本班幼儿基本为本地户口,个别为外地户口,一名主班老师和一名配班老师都是本地户口,主班老师35岁,配班老师27岁。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对象为小班幼儿,观察时间为三个月,观察内容主要是同伴互动中幼儿的拒绝行为,拒绝的表现方式和类型,以及被拒幼儿的反馈行为等方面。
在观察中主要运用事件取样法,以实况详录法描述记录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不接受的言语拒绝以及行为上的不理睬或是肢体推搡类的拒绝行为,以拍照、视频等方式辅助进行记录,积极收集有效案例并后期进行编码,研究中共收集60个有效案例。
2.访谈法
在观察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进行交流访谈,针对幼儿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同伴互动中拒绝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机,以及被拒幼儿的想法,共收集到15份幼儿访谈记录表。
根据幼儿的拒绝行为,对教师进行访谈,针对教师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幼儿拒绝行为的看法、遇到拒绝行为事件的处理方法以及教师对于更好地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建议等方面,共收集到10份教师访谈记录表。
[1]周恒星.幼儿在园拒绝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三种研究工具,分别包括自编的幼儿同伴互动的拒绝行为观察记录表、针对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拒绝原因的访谈记录表和针对教师对幼儿拒绝行为看法的访谈记录表。
(四)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选题到定稿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确定选题。
研究者根据在幼儿园实习所看到的幼儿同伴互动中发生的拒绝行为,对此发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将研究问题与导师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确定选题。
2.文献整理。
根据确定的研究问题,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在现有的文献中找出研究创新点,并确定本研究内容。
3.幼儿园收集资料。
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制定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在幼儿园实习时对所在班级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详细记录幼儿的拒绝行为事件,并对幼儿和教师进行随机访谈。
4.分析整理。
将在幼儿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整理好的案例进行反复思考,最后拟定论文框架。
5.完成论文。
在完成初稿后,导师对初稿进行多次指导,根据导师的意见研究者深入分析资料,详细修改论文并完成最后的定稿。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拒绝行为的类型
表1 小班幼儿拒绝行为类型统计表
幼儿拒绝行为类型频次百分比(%)
回应型拒绝行为43 71.67
无回应型拒绝行为17 28.33总计60 100通过观察,如表1所示,幼儿的拒绝行为可以分为回应型拒绝行为和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在收集到的60个案例中,回应型拒绝行为共为43次,占所有拒绝行为案例的71.67%,无回应型拒绝行为共计17次,占比为28.33%。
1.回应型拒绝行为
回应型拒绝是指幼儿在受到另一幼儿的请求、建议等时采取不接受、不愿意的言语拒绝或行为拒绝来表达自己的明确意愿。
回应型拒绝行为在小班是常见的拒绝方式,小班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没有过多的交往技巧和策略,大多数表现为语言和行为上的拒绝,语言表达能力较为简单,一般都是“我不要”“不行”“不可以”等“不”字类拒绝语言,行为上表现为推搡、摇头等拒绝动作。
样本1:小小、心怡和子琦在娃娃家一起玩,小小扮演女儿,心怡和子琦分别扮演妈妈和爸爸,他们正在家(帐篷)中为“女儿”过生日。
这时,晨晨跑过来摆弄起了帐篷中的玩具并和他们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子琦马上就挥动双手:“不行,这里坐不下了。
”说着就把晨晨往帐篷外推。
心怡也随即就说:“不可以。
”
样本1中的子琦和心怡采取的就是回应型拒绝行为,对于晨晨的请求直接做出言语和行为上的拒绝。
(1)言语拒绝
表2 幼儿言语拒绝类型统计表
言语拒绝类型频次百分比(%)直接拒绝24 68.57%
间接拒绝11 31.43%
总计35 100%
言语型拒绝方式是指以语言为主的拒绝,偶尔也带有拒绝的动作或眼神。
言语拒绝又可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直接拒绝是指幼儿在收到同伴请求或邀请时,直接表达不接受、不愿意的想法,而间接拒绝是指幼儿在拒绝同伴时表明理由、找借口敷衍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悦情绪等。
在幼儿的同伴互动中直接拒绝占绝大多数,因为幼儿的语言词汇简单,思维又处于直觉行动思维,直接就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说过多的拒绝理由,而间接拒绝就相对来说较少了。
在收集的43个回应型拒绝行为中,幼儿的言语拒绝类型如上表2所示,言语拒绝共有35例,其中直接拒绝有24例,间接拒绝为11例。
样本2: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涵涵和小雨选择了在沙池里建造宫殿,涵涵拿了一个沙铲,小雨拿的是沙桶。
刚开始,涵涵和小雨一起将沙子运到同一个地方堆起来,涵涵用沙铲每次只能铲一点点沙子运到宫殿上,而小雨的沙桶容量大,每次装的沙子就很多,涵涵见小雨的沙桶很好用,说:“你的桶可以装好多沙子,我想用你的桶。
”说着就要拿小雨手里
的桶,小雨马上就说:“我不想给你。
”涵涵见小雨拒绝了她,扔下沙铲就走开了。
从样本2中可以看出小雨面对涵涵的要求就是典型的言语直接拒绝,也没有伴随手势或其他拒绝动作,会直接表达“不”的想法,没有说不给沙桶的理由和另外的建议,是小班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常见的拒绝行为。
样本3:美工区中,有6个小朋友正在进行绘画、手工活动,梓宜拿着绿色的水彩笔在给小草涂色,身边的小宸也在画小草,看到梓宜手上的绿色水彩笔想要问梓宜要:“给我用一下水彩笔吧。
”梓宜说;“我也要用,你去问小小借吧。
”说完继续涂色。
上述样本中梓宜的拒绝行为就属于间接拒绝,她说明了拒绝的理由是自己也要用,并且还为小宸提供了建议,可以去问其他人借。
从中也可以看出梓宜的社会交往语言还是比较丰富的,有自己的思维逻辑。
(2)非言语拒绝
非言语拒绝是指单纯用眼神、手势等不伴有语言的拒绝行为,通常表现为摇头,视线不与对方接触,对某一要求不予执行。
非言语拒绝在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出现次数较少,往往使用非言语拒绝的幼儿语言交往能力还不是特别好。
样本4:早上的谈话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准备排队下楼做早操,在排队过程中,小旭首先站到了第一个,后面的小朋友一个一个的接着排队。
这时,祎杰跑过来推开小旭想要站在第一个,这时小旭看向主班老师,主班老师把祎杰叫了过去说:“小旭是第一个站在前面的,你要是想站第一个,你就要自己去问小旭愿不愿意让你站他前面,而不是把别人挤掉哦。
”祎杰听了,转身就问小旭:“我可以站第一个吗?”小旭看了看老师,低着摇了摇头。
祎杰在老师的劝说下最终站到了后面的位置。
样本4中的小旭用“摇头”的动作来实行拒绝行为,并没有伴随语言的出现。
2.无回应型拒绝行为
无回应型拒绝,是指没有明显的行为和语言的拒绝,当同伴提出某些要求和行为时,幼儿以不回答或不行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比如听到同伴的请求后不理睬继续自己的游戏,或者在同伴抢夺手中玩具时用手握紧等行为。
无回应型拒绝的幼儿一般性格内向胆子较小,在同伴交往中想拒绝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样本5:午觉醒来,保育员带领小朋友们吃水果,小朋友们一组一组到保育员那里拿水果,这天吃的是香蕉,保育员阿姨已经将香蕉切好一截一截了。
轮到一航那组上去拿,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