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 晓夫 在农 场视 察
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 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 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 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 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 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 1981年的16m2 。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 当政前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理论调整, 纠正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些错误和偏 差,使得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 全苏联出现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当政后期,把稳定看成了目的,把维持 现状当作实现稳定的手段,使苏维埃国家 由稳定逐步转向停滞,整个社会缺乏活力, 处于一片保守、僵化的状态中 。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政治)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 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 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 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 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 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 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 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 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 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思考: 1、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 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 种说法吗?为什么?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 教训,说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什么?
1、戈尔巴乔夫改革分析
①改革进程: A.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 B.1988年后,政治改革,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②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 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 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③改革方式:民主化、公开性。 ④政治措施:,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⑤后果:A.经济大滑坡。 B.民族分离倾向加剧。 C.党内斗争公开化,苏共分裂。国家走向解体。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 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 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 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 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 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 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 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 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 和集体农庄》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除粗放型的经营方 式使经济效益低下,增长率越来越低以外,另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的比例 重。 我们知道,重工业占用资金多、周转慢,自我服务比例 大,产品与人民生活较少联系,而军事工业则纯属消耗 性的非商品性生产。但热衷于同美国争霸 的苏联领导, 特别是其中与军事工业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军内外集团却 极力支持它的发展。1988年,苏联工业产值相当与美 国的79%,但其机械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 6%。1991年苏联宣布的国防预算是966亿卢布,占国 家预算的3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美国兰德公司 一位苏联问题专家说:“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忍受这种水 平的国际开支”
——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
(2)工业改革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 过了新的《苏共纲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 提出了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 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完 整的改革思想和方向。《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 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 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 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 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 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 用”;“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 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争取共产主义斗争 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 ——利用利润和奖金推动企业发展,但管理 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据俄罗斯学者的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 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 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这个阶层的成员 凭特殊的优待证件可以买到莫斯科市场上紧缺的 食品、汽车、进口电器等产品。莫斯科格拉诺夫 斯基大街2号楼的入口处有一间不太引人注目的 房子,上面挂着牌子:1919年,列宁曾在这里发 表过演说,看起来像是一个纪念馆,但实际上它 是苏联中央委员和政府高级官员们的特供商 店。 ——《俄国史》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的相对落后; (3)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4)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斯大林的逝世。
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 农业潜力”,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 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 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此数约为全国 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 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 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 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开垦荒地的最初成 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播 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 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 多公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 第1卷第337页、第306页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 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加加林
3、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而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始就 在这些基本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因为,只要是 开辟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道路,那么,体现在 斯大林身上的那些比严重错误更为主要 的马列 主义基本原则就必然受到伤害,在这种历史反 思前提下展开的政治改革也就必然步入歧途。
——董大业 主编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据一九八四年美国统计,苏军总人 数是六百四十万,有七至八万枚核弹头, 有全世界最大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 还有世界第一数量的空军及纵横四大洋 的海军。
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马鼎盛撰文 <您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真正的战略伙伴吗?>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和 苏联解体
换坐位体验改革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赫鲁晓 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 大理石相 向衔接堆 砌而成, 代表了赫 氏毁誉参 半的一生。
合作学习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来自式的掘墓人,但 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1组:分析“掘墓”的原因、表现。 2组:分析“守墓”的原因、表现。 3组:分析“摇摆不定”的原因。 每组选一名代表作简要发言。
——董大业 主编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 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 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 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 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 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 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 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 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 都年过70岁。 1980年,76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 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
勃列日涅夫之后,从1982年到1985年苏联三年三易领 导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僵化和 干部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事实上的终身制的确立;另一方 面由于党外民主和群众监督机制的破坏和削弱以及资产阶 级腐朽思想地干部的侵蚀,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 权阶层”形成。这个“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第 一,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 绝对领导权。第二,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 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第三,这些 人已不是当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 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他们 头脑中已经淡薄。第四,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 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 家财产。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作为资 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据估计,在80年代初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 收入已达到数十亿卢布之巨。 ——《俄国史》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 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 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 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 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二)苏联盛极而衰——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2006年12月19日,《环球时报》以《勃列 日涅夫让苏联盛极而衰》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 评解,文章说,民意调查显示,39%的民众 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 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而在很多历 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 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 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那么,历史上 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课件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 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 改革 难点: 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堂讨论
1、苏联的改革与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异同点? 2、苏联的改革对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影响? 3、苏联、中国的改革一败一成原因何在? 4、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摘自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