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文
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大龙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
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
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
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
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
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
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
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
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
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节选自《人民文摘》)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这是因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
中国人向来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中国人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
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答案解析】1.D
2.A
3.C
2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
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
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
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
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
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
”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
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
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
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
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节选自《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归:出嫁
B.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幸:到,巡游
C.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
兵:战争
D.绵历数于无疆,惟休休: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孝庄文皇后贤德的一组是(3分)
①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②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③发宫中金帛加犒④告上诫师行毋掳掠⑤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⑥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紧紧围绕孝庄文皇后来平实地记叙其生平事迹,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贤德有为的贤后形象。
B.圣祖陪太后行经长安岭时,因天下大雨,圣祖担心太后安危,便下马扶辇而行,太后让他骑马相随,他始终不肯。
C.本文不仅用诸多史实来证明孝庄文皇后的贤德,而且还通过描写圣祖的言行举止来使这种贤德更加突出。
D.太后崩逝后,圣祖很是哀痛,要在宫中服丧二十七个月,后经诸王大臣屡次疏请遵守遗命,才答应以一日折算一月,为太后服丧二十七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5分)
译文:
(2)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5分)
译文:
【答案解析】4.D
5.B
6.B
7.(1)(圣祖)驻博洛和屯,听说太后身体不适,即刻驰还京师。
(2)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的病又发作,圣祖昼夜在病床边侍奉。
参考译文: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
天命十年二月,与太宗成婚。
崇德元年,她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生下世祖。
世祖即位,又被尊为皇太后。
顺治十三年二月,
太后生辰时,世祖亲自作诗三十首以示祝贺。
圣祖即位,太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十一年,太后巡游赤城汤泉,行经长安岭时,圣祖下马扶辇车而行,待至平坦大道方上马相随。
返回时,行至岭上,天下起大雨,圣祖仍下马扶辇车。
太后命其骑马相从,圣祖不答应。
直至下岭后,圣祖才乘马依傍辇车而行。
吴三桂叛乱发生之后,清廷连年派兵征战,太后深念从征将士劳苦,拿出宫中金帛加以犒赏;又听说各省发生自然灾害,就又发帑金予以赈恤。
布尔尼发动叛乱,清军北征,太后又因慈宁宫庶妃有九十余岁的老母正居住在察哈尔,要圣祖告诫军队所至之处不得掳掠。
清初规定:后妃及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均派命妇轮流入宫侍奉。
至太后开始废除了这一规定。
宫中遵守祖宗定制,不蓄养汉族女子。
太后向来不干预政务,朝廷凡有官吏升降之事,圣祖都在禀告太后以后才执行。
太后曾经勉励圣祖说:“祖宗以骑射开创基业,武备不可荒废;用人行政,务必敬承天命,秉公裁决。
”又作书劝诫说:“自古以国君为难做,老百姓众多,天子以一人对他们实行统治,生养抚育,均为关注之事。
你一定要深思得国得众的道理,要使四海之内达到安康,统治大业万世不衰,只有休养生息。
你要注重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用威仪,出语谨慎,夙夜勤于政事,以便继承祖宗遗训,这样我心里也不感到有愧于祖宗了。
”
二十四年夏,圣祖出塞避暑,驻博洛和屯,听说太后身体不适,即刻驰还京师。
此时太后已康复。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的病又发作,圣祖昼夜在病床边侍奉。
十二月,圣祖徒步去天坛为太后祈福,向上天请求减掉自己的寿数,以延长太后的生命。
阅读祝文时,圣祖十分悲痛,陪祀的诸王大臣也都个个流泪。
太后弥留之际,对圣祖说:“太宗安葬已久,不可为我轻动。
何况我心惦恋你们父子,你要在孝陵附近为我择地安葬,我心就不会有怨气。
”己巳,太后死,享年七十五岁。
圣祖很是哀痛,要在宫中服丧二十七个月,后经诸王大臣屡次疏请遵守遗命,才答应以一日折算一月,为太后服丧二十七日。
3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8~9题。
关山月二首(其二)
陈叔宝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
城遥接晕高,涧风连影摇。
寒光带岫徙,冷色含山峭。
看时使人忆,为似娇娥照。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这里借指月亮。
8.从炼字的角度看,“寒光带岫徙,冷色含山峭”中哪两字用得极妙?请指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6分)
答:
9.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解析】8.“带”“含”二字用得极妙。
“带”即带着、带动。
月亮移动,好像带动山在移动。
“带”字形象地表现出月光与山影的动态变化,也说明边士望月之久。
“含”即衔之意。
“含”字生动地表现出月色笼罩山峰的景象,也含蓄地传达出边士内心之凄寒。
9.①表达了戍边士兵怀乡思亲的情感。
边士常年戍守边关,到晚上,因思念故乡、亲人而难以入眠,他们望着月亮、边城、山峦,寄托思念
之情。
②表达了诗人对边士的理解、同情。
4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陶渊明在《饮酒》中写自己身处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的诗句是“?。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赤壁美景,引出后文中周瑜这一形象的两句是”,。
“
(3)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
,”。
【答案解析】
5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
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挤地涌出来。
可是,他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
他们听完了又互相转告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的这句话:“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
”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也在校门口出现了。
这当儿,一群群还在交头接耳的同学,突然爆发出一片残忍的笑声,像在狂欢中的野人一样,他们很自然地牵起手来,围着他一边跳,一遍又一遍地叫:“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他气得发了狂,正好脚底下有几块石头,他拾起来,使劲朝折磨他的那些人扔过去,他们吓得四散奔逃。
现在只剩下这个没有爸爸的小家伙一个人了,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他想投河自杀。
天气很热,也很舒适。
和煦的阳光晒着青草。
河水像镜子似的发亮。
西蒙感到几分钟的幸福和淌过眼泪以后的那种困倦,恨不得躺在暖烘烘的草地上睡一会儿。
突然一只沉重的手按在他肩上,一个粗壮的声音问他:“什么事叫你这么伤心呀,小家伙?”
西蒙回过头去。
一个长着鬈曲的黑胡子和黑头发的高个儿工人和蔼地看着他,他眼睛里、嗓子里满是泪水,回答:“他们打我……因为……我……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
”
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出了这是布朗肖大姐的孩子,虽然他到当地不久,可是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她过去的情况。
“好啦,”他说,“别难过了,我的孩子,跟我一块去找妈妈吧。
你会有……会有一个爸爸的。
”
“您愿意做我的爸爸吗?”孩子看见那人不回答,又说,“您要是不愿意,我就再去投河。
”
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
”
“您叫什么?”孩子接着问,“别人再问起您的名字,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了。
”
“菲列普。
”那人回答。
西蒙沉默了一会儿,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然后伸出双臂,无限快慰地说:“好!菲列普,您是我的爸爸啦。
”
工人把他抱起来,突然在他双颊上吻了两下,很快地跨着大步溜走了。
第二天放学以后,那个大孩子又想重新开始,可是他像扔石子似的,冲着他的脸把话扔了过去:“我爸爸叫菲列普。
”
周围响起了一片高兴的喊叫声:“菲列普谁?……菲列普什么?……菲列普是个啥?……你这个菲列普是打哪儿弄来的?”
西蒙没有回答;他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用挑衅的眼光望着他们。
大孩子得意地搓着手,说:“因为你要是有的话,他就应该是你妈的丈夫。
”
西蒙窘住了,不过他还是回答:“他反正是我的爸爸。
”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垂下头,心事重重地朝卢瓦宗老大爷开的铁匠铺走去。
菲列普就在那里干活儿。
西蒙走进去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在这一阵不常有的静寂中,响起了西蒙尖细的嗓音:“喂,菲列普,刚才米肖大婶的儿子对我说您不完全是我的爸爸。
”
“为什么?”工人问。
孩子天真地回答:“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
”
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沉思。
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
”
他来到布朗肖大姐家敲门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
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
”他想回答,可是他望着她,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回答,不过西蒙相信他听到阴暗的房间里有人倒下去。
接着,他突然被他的朋友抱起来。
他的朋友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他,大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们,你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谁要是再欺侮你,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
第二天,快要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他说谁要是再欺侮我,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
这一次再没有人笑了。
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个铁匠菲列普·雷米,
有他这样的一个人做爸爸,不管是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开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既描绘了学生放学时候的场面,又巧妙地安排了主角西蒙的出现,使得文章情节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B.本文语言风格诙谐而富有生活气息,传达了最朴素的温暖情怀,其中一些温馨浪漫的情节,用语简洁而又不失含蓄,给人留下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C.小说的叙述顺序是以倒叙的方式,情节环环相扣,一线展开,文章的开篇已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故事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D.菲列普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有担当的人,其实,他一方面乘虚而入,一方面在舆论上造势,迫使布朗肖大姐不得不接受他,于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E.本文在塑造西蒙的时候,尤其注重运用反衬的写作技巧,坏同学对他人格的欺侮不仅没击垮他脆弱的心灵,反而让他更加坚强,并为他带来了幸福的春天。
(2)请简要概括西蒙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答:
(3)本文是如何塑造西蒙的爸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你对菲列普认子娶亲的行为作何感想?(8分) 答:
【答案解析】(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选C、D不给分。
(B语言风格不是诙谐,而是质朴;C叙述顺序是顺叙;D错误,这是对菲列普的错误理解,文中应该是表现了他伟大的英雄情怀)
(2)当受到同学嘲弄时,他愤怒,他失落;得到菲列普的安慰和鼓励之后,他渴盼有个父亲;当菲列普答应愿意做他的父亲时,他快慰;第二
次被同学语言攻击之后,他低落、疑惑;菲列普确定做他的爸爸之后,他自豪而坚定。
(3)正面描写:①外貌描写,“长着鬈曲的黑胡子和黑头发的高个儿工人”细致地写出了菲列普的长相、魁梧的身材和工人身份。
“和蔼地看着他”的神态描写出了他的慈爱。
②语言描写,“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写出了菲列普的勇敢。
③心理描写,“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在沉思”写出了菲列普听到消息之后的心理状态。
④动作描写,“他的朋友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他”,写出了菲列普伟大的担当意识。
侧面描写:①西蒙同学对西蒙的羞辱,反衬了西蒙爸爸人格的伟大。
②第三段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了西蒙爸爸的可蔼可亲。
(4)本文描写了一个私生子西蒙因为身份而受尽同学们的侮辱,却因为铁匠菲列普的博爱而获得强大力量的故事。
作品主要表现了铁匠菲列普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同时批判了社会上以出身论尊贵的错误思想。
菲列普认子娶亲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一个男人为了维护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孩子的尊严,能够勇敢地迎击世
俗的目光,迎娶一个有了私生子的姑娘,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气魄,此举是一个伟大的举动。
我们的社会需要包容,同时要提倡博爱。
付出总会有回报,菲列普最终迎来真爱,是可喜可贺的。
6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我的师长朱光潜
柳鸣九
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
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
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
我与朱光潜先生开始有具体的接触,是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工作之后的事。
朱光潜的家在燕南园腹地的深处,环境格外幽静。
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精神矍铄。
他宽而高的前额下一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象,手里则握着一只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势、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摩的对象。
他专攻过心理学,写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坐在他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大脑里的每一道皱折似乎都被他看透了。
作为学者,他对刊物选题与编译的意见都很明确、干脆,绝不含糊圆滑,模棱两可,而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他又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
如果说我曾经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肃穆之气的话,在接触之后,我更确切地感到他有一种由内而外、并非刻意求之、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出来的威严。
他讲起话来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一口安徽桐城的乡音,听起来相当费劲。
他脸上一般是没有笑容的,但有时笑起来却笑得咧着嘴,像是从心底里蹦出来的。
这种笑经常是他在讲了一个自认为得意的想法或意见时才有的,而且,这时他会停止说下去,将那咧开了嘴的笑停驻在脸上,眼睛盯着你,似乎在等着你的回应。
几次接触后,我就确切地感到,他是一个很自主的人,很有主见并力求影响别人的人。
他绝不跟对方讲多余的话,但当我小心翼翼从业务工作范围里挪出去一小步,恭维他身体很好时,他会很和气,很善意地告诫我:“身体就是要锻炼,每天不必要长时间,但一定要坚持。
”当我又称赞他的太极拳打得好时,他以权威的口吻提示我:“跑步,最好的运动是慢跑,每天慢跑半小时,它给我的身体带来的好处最大。
”我见过他在校园里跑步的样子,步子不大,节奏不快,身体前倾,姿态有点可笑。
在美学理论王国里,朱光潜是一个矜持、肃穆、有尊严的“王者”。
他对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不论是什么倾向、什么身份的美学家,从打着马克思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娓娓动听赢得了不少信众的;到有资格的老左翼理论家,乃至哲学美学界的新秀,他都没有放过,几乎给每个人奉送了一长篇大文,或为批评,或为商榷,或为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概,颇有横扫千军的架势。
“文革”前夕,《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停办,此后我就再没有见到朱光潜。
据说,“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批斗。
直到十年浩劫结束,朱光潜重新活跃在学术舞台上。
他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
当时每个研究所都提携了几个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担任学术委员。
正是在这个场合,我有幸成为这些学长的“同会者”和“共事者”。
朱光潜先生辞世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他,不论是从学术业绩方面,还是从精神人格方面以及人生轨迹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