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来源:曼昆(2003)《经济学原理》
专栏9-3: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为了了解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考虑你在钱包中和银行账户上所持有的货币。这种货币的名义值是固定的,但它的实际值并不固定。当物价下降时,这些美元更值钱了,因为这时可以用这些钱买到更多的物品与劳务。因此,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粘性工资理论
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最简单的解释是粘性工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或者说在短期中是“粘性的”。在某种程度上,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是由于工人和企业之间固定名义工资的长期合约,有时这种长期为三年。此外,这种名义工资调整缓慢也可能是由概念。
粘性价格理论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粘性价格理论。正如刚才我们所讨论的,粘性工资理论强调名义工资在某一时期内调整缓慢。粘性价格理论则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价格的缓慢调整,部分是因为调整价格要付出成本,即所谓的菜单成本。这些菜单成本包括印刷和分发目录的成本以及改变价格标签所需要的时间。由于这些成本,短期中价格和工资可能都是粘性的。
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专栏9-1: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在每一种理论中,某种特殊的市场不完全性引起经济中供给一方的短期状况与长期不同。虽然以下每一种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内容:当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
为了说明粘性价格对总供给的意义,假设经济中每个企业都根据它所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宣布了它的价格。在价格宣布之后,经济经历了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紧缩,这将降低长期的物价总水平。虽然一些企业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动迅速降低了自己的价格,但还有一些企业不想引起额外的“菜单成本”,因此暂时不调整价格。由于这些滞后企业的价格如此之高,所以它们的销售减少了。销售减少又引起企业削减生产和就业,换句话说,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压低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量。
――曼昆(2003)
总结
因此,有三个不同而相关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需求量:(1)消费者更富了,这刺激了消费品的需求;(2)利率下降,这刺激了投资品需求;(3)汇率贬值,这刺激了净出口需求。由于这三个原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重要的是要记住,总需求曲线(和所有需求曲线一样)是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画出来的。特别是,我们对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的三个解释都假设货币供给是固定的。这就是说,我们是在假设经济中货币不变的情况下来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影响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的。正如我们将要说明的,货币量的变动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现在只要记住总需求曲线是根据一个既定的货币量做出的就行了。
为了说明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意味着什么,设想企业根据所预期的物价水平事先同意向其工人支付某种名义工资。如果物价水平 降到低于预期的水平而名义工资仍然在 上,那么,实际工资 就上升到企业计划支付的水平之上。由于工资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较高的工资意味着企业的实际成本增加了。企业对这些较高成本的反应是少雇佣劳动,生产较少的物品与劳务。换句话说,出于工资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较低的物价水平就会对就业与生产不利,使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总结
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粘性工资,粘性价格,以及错觉。经济学家们争论哪一种理论正确,而且,非常可能的是,每一种理论都包含了真理的成分。就本书的目的而言,这些理论的相似之处比差别更重要。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当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产量就背离其自然率。……
要注意的是,这三种短期总供给理论中的每一种都强调了一个可能只是暂时存在的问题。无论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由于粘性工资、粘性价格或错觉,这些情况并不会持久存在下去。最后,随着人们调整预期,名义工资得到调整,价格不再粘滞,或者错觉得到纠正。换句话说,在长期中,预期与实际的物价水平是相等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不是向右上方倾斜。
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物价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物价水平越低,家庭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与劳务需要持有的货币就越少。因此,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家庭通过把一些钱借出去而努力减少货币持有量。例如,家庭会用它的超额货币去购买有利息的债券。或者,家庭也许会把超额货币存入有利息的储蓄账户,而银行将用这些资金进行更多的贷款。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家庭努力把自己的一些货币换为有利息的资产,所以,就会使利率下降。反过来,较低的利率又鼓励想为新工厂和设备投资的企业和想为新住房投资的家庭借款。因此,较低的物价水平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更多地支出于投资物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正如我们刚刚讨论过的,美国的物价水平越低,美国的利率就越低。因此,一些美国投资者通过在国外投资而寻求更高的收益。例如,当美国政府债券的利率下降时,共同基金就会出卖美国政府债券,代之以德国政府债券。当共同基金转向国外资产时,它就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美元供给增加使美元相对于其他通货而贬值。由于每一美元购买的外国通货单位少了,外国物品相对于国内物品变得更昂贵:这种实际汇率(国内与国外物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增加了美国物品与劳务的出口,减少了美国物品和劳务的进口。净出口等于出口减进口,净出口也增加了。因此,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错觉理论
研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第三种方法是错觉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出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做出了反应,而这种反应引起了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为了说明这种理论的作用,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低于预期水平。当供给者看到他们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相对价格下降了。例如,种小麦的农民在注意到他们作为消费者购买的许多物品价格之前先注意到小麦价格的下降。他们可能从这种观察中推知,生产小麦的报酬暂时是低的,而且他们的反应可能是减少他们所供给的小麦。同样,工人在注意到他们购买的物品价格下降之前先注意到他们的名义工资下降。他们会推知,工作的报酬暂时低了,并做出减少他们供给的劳动量的反应。在这两种情况下,低物价水平引起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而且这些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