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化学修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化学修饰
蔡凤;解彦刚;何晓春
【摘要】通过绿色木霉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经硫酸铵盐析、透析袋透析后得到纤维素酶的浓缩酶液,利用甲醇为修饰剂对纤维素酶进行化学修饰.结果表明,甲醇对羧基的修饰导致纤维素酶的活力显著降低,与酶活性部位结合的底物能降低酶修饰的失活程度.经红外光谱判断,甲醇所修饰的纤维素酶的侧链基团为羧基,是纤维素酶的活性基团.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7)007
【总页数】3页(P164-166)
【关键词】绿色木霉;纤维素酶;化学修饰;羧基;FTIR
【作者】蔡凤;解彦刚;何晓春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通职业大学化工系,江苏,南通,226007;南通职业大学化工系,江苏,南通,226007;南通职业大学化工系,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4;Q55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短缺和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纤维素及其能量的应用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素酶具
有高效性和安全性,在对环境和生态问题高度重视的今天,利用纤维素酶来实现生物能的转化利用,在饲料、食品、医药、纺织、化工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酶蛋白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它执行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酶的化学修饰已成为酶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化学修饰是探索酶活性部位功能基团常用的方法之一[1-2],其直接目标是修饰酶的活力的必需基团[3]。

研究参与酶活力中心的各种化学基团的性质,对掌握酶的功能以及催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纤维素酶的化学修饰研究不多。

本研究以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为对象,以甲醇作为修饰剂对其侧链基团进行化学修饰,以期为纤维素酶的功能基团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绿色木霉菌种购自北京微生物研究所。

使用所用的试剂有:DNS试剂、CMC溶液、柠檬酸缓冲液、(NH4)3PO4营养液、透析袋处理液(2%NaHCO3、1 mmol/L EDTA),均为国产分析纯。

供试固态发酵培养基:稻草4.0 g,麸皮1.0 g,(NH4)3PO4营养液 12.5mL,
pH 为 5.0。

121℃灭菌 30min,4℃保存待用。

供试仪器包括Bruker EQUINOX 55型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产品)和计算机OPUS/IR软件控制系统。

1.2 试验方法
1.2.1 纤维素酶的固体发酵取出于4℃保存的绿色木霉菌种,接种至装有种子液和玻璃珠的锥形瓶中,于30℃摇床以200 r/min振荡1 h,取出2.5mL移入固体发酵培养基中,搅拌均匀后,于30℃培养箱中培养5 d。

1.2.2 酶液的制备固态发酵后,分别加入pH为4.0、5.0、6.0的柠檬酸缓冲液100mL,30℃保温1 h,纱布过滤后,于8500 r/min离心30min(4℃),分别收
集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取pH为4.0的粗酶液7份,每份15mL,分别用
20%~80%相对饱和度的 (NH4)2SO4于4℃盐析12 h,于8500 r/min离心
20min(4℃),收集上清液,用pH4.0的Na2HPO4-柠檬酸缓冲液恢复至原体积,在A280与A550条件下分别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及内切酶活力。

再分别取pH5.0、6.0的粗酶液重复上述过程。

1.2.3 酶活测定在1.5mL0.625 g/mL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Na,pH5.0Na2HPO4-柠檬酸缓冲溶液配制)溶液中加入0.5mL酶液,于50℃反应30min,用2mL 10%NaOH终止反应,加入3mL DNS溶液,沸水浴15min,
冷却至室温后测550 nm处吸光度。

由葡萄糖标准曲线得还原糖含量,根据还原
糖量比较酶活力[4]。

1.2.4 蛋白含量测定蛋白测定参照文献[5]。

1.2.5 修饰反应条件的选择使用Bruker EQUINOX 55型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计算机OPUS/IR软件控制系统测定纤维素酶的红外光谱,比较分析加入甲醇前后纤维素酶的红外光谱,确定甲醇所修饰的纤维素酶的侧链基团[6]。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
试验以葡萄糖为标准样,测不同已知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反应后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在试验操作条件下,吸光度OD550与还原糖浓度的线性关系。

由图1可知,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2662x+0.0331,R2=0.995,说明线性关系良好。

图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2 最佳盐析条件的确定
图2和图3表明:当上清液中硫酸铵相对饱和度为0~30%时,纤维素酶蛋白含
量较多,酶活力也较高;随硫酸铵相对饱和度的逐渐增大,上清液中的纤维素酶蛋白及酶活力越来越小。

当饱和度由30%变化到50%时,上清液的酶活力变化最大,
即所析出沉淀中纤维素蛋白酶的含量最多,此后趋于平稳。

由此判断:缓冲液的pH对盐析影响很小,(NH4)2SO4盐析的最佳相对饱和度区间为30%~50%。

图2 纤维素酶活力与相对饱和度曲线
图3 蛋白含量与相对饱和度关系曲线
2.3 纤维素酶的纯化浓缩
上清液用50%饱和度硫酸铵盐析,沉淀用少量pH4.8醋酸缓冲液溶解,透析袋透析至BaCl2检验无沉淀后,过0.074 mm硅胶柱,收集酶活峰值洗脱液。

纤维素
酶液在透析袋中用PEG20000吸水后,得到浓缩酶液。

2.4 修饰侧链基团的确定
纤维素酶液中加入过量甲醇及反应条件所需的盐酸,于20℃保持数小时,用
PEG20000吸水浓缩至原体积。

测定修饰前后的纤维素酶固体的红外光谱(图4、图5)。

图5中1653cm-1吸收峰表示有C=O存在,较未修饰的1625cm-1的
C=O(图4)略蓝移;指纹区的1020cm-1强吸收峰认为是由酯的C-O伸缩振动引起的;1430cm-1的双峰和2840cm-1、2950cm-1吸收峰是CH3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峰。

图4中3700~3000cm-1的宽而强的吸收峰为水峰,可能掩盖了应出现在3400~3200cm-1的宽而强的OH吸收峰。

综合以上波谱分析,确定甲醇所修饰的纤维素酶的侧链基团是羧基。

图4 纤维素酶的红外光谱
图5 甲醇修饰后纤维素酶的红外光谱
2.5 甲醇对酶活的影响
向纤维素酶与pH4.8的CMC溶液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体积不同浓度的甲醇,
以去离子水代替甲醇为参比(定义其酶活力为100%),使用DNS法测酶活。

从图6可看出,随着加入的甲醇浓度的增大,经甲醇修饰的纤维素酶的相对活力几
乎呈直线下降[7],初步判断甲醇对纤维素酶的修饰发生在活性部位或必需基团上。

图6 50℃、pH 5.0 、0.2 mol/L HAc-NaAc缓冲液下纤维素酶活力与不同浓度甲醇曲线
2.6 底物保护作用
以1∶1的比例将甲醇加入不同浓度的CMC醋酸缓冲液中,再加入纤维素酶液,使用DNS法测定于50℃反应30min后的酶活力,以去离子水代替CMC和甲醇作对照(图7)。

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相对酶活不断增大;当CMC浓度为0.5 g/mL时,纤维素酶的相对活力为95%,而CMC浓度为0.1
g/mL时,相对酶活仅为68%。

说明底物对酶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图7 不同浓度底物对酶活的保护
试验结果表明,底物浓度的增加降低了纤维素酶被甲醇修饰的失活程度,甲醇所修饰的羧基位于纤维素酶的活性部位,而不只是仅仅作为结构成分的基团[8]。

3 结语
利用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生的纤维素酶,经分离提纯后,使用甲醇作为修饰剂,测定修饰前后的纤维素酶固体的红外光谱。

首先确定甲醇所修饰的纤维素酶的侧链基团为羧基,通过测定甲醇对酶活的作用,经甲醇修饰的纤维素酶的相对活力下降,判断甲醇对纤维素酶的修饰发生在活性部位或必需基团上,以CMC醋酸缓冲液作为底物,底物浓度的增加降低了纤维素酶被甲醇修饰的失活程度,判定甲醇所修饰的羧基位于纤维素酶的活性部位。

本研究为纤维素酶活性基团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殷海波,贾楠,李琳子,等.半乳糖苷化修饰葡萄糖氧化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5-309.
[2]阎伯旭,高培基.拟康氏木霉中内切葡聚糖苷水解酶的化学修饰[J].生物化学杂志
1997,13(3):302-307.
[3]Ackers G K,Smith F R.Effects of site-specific amino acid modification on 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J].Ann Rev
Biochem,1985,53:597-629.
[4]Amritkar N,Kamat M,Lali A.Expanded bed affinity purification of bacterial α-amylase and cellulase on composite substrate analogue–cellulose matrices[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565570.
[5]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媛,等.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周海梦,王洪睿.蛋白质化学修饰(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朱明华,仪器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杨树林,孟广荣,曾亮亮.pH值对纤维素酶系内切β-葡聚糖苷酶活力影响的酶催化动力学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46-50.
[9]陶慰孙,李惟,姜涌明.蛋白质分子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