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型腔铣主要切削参数设置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腔铣主要切削参数设置教案
2.4 型腔铣主要切削参数设置
切削参数用于设置刀具在切削工件时的一些处理方式。
它是每种工序共有的选项,但某些选项随着工序类型的不同和切削模式或驱动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如图 2.21 所示。
在对话
框中共有六个选项卡分别为:“策略”、“余量”、“拐角”、“连接”、“空间范围”和“更多”。
图 2.21 切削参数对话框图 2.22 切削方向示意图
1.策略选项卡
1)切削方向:“切削方向”用于指定刀具在切削时的运动方向。
型腔铣操作中,切削方向有:顺铣、逆铣、(如图 2.22 所示)混合三种。
(混合将在深度加工轮廓中讲解)顺铣是指刀具
旋转时产生的切线方向与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同。
顺铣方式切削力平稳,精加工用顺铣保证
表面质量。
逆铣是指刀具旋转时产生的切线方向与工件的进给方向相反,逆铣方式切削阻力大,一般不用。
2)切削顺序:“切削顺序”用于指定如何经过多个区域的刀具路径。
当在一个切削层中有
多个要加工的区域时,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层优先和深度优先)来定义区域的切削顺序。
层优先选择该下拉选项,指定刀具在切削零件时,切削完工件上所以区域的同一
高度的切削层之后再进入下一层的切削,如图 2.23 所示。
深度优先选择该下拉选项,指定刀具在切削零件时,将一个切削区域的所以层切
削完毕再进入下一个切削区域进行切削,如图 2.24 所示。
图 2.23 层优先图 2.24 深度优先
3)刀路方向:“刀路方向”的选择有三种:向内、向外和自动。
自动计算的刀路方向是系
统按照 NX 的内核算法来确定刀路方向,不受我们工艺安排的控制。
一般我们根据工艺来安排。
当我们设置了“跟随周边”的切削模式时,切削“策略”的刀路方向选择了“向内”
或者“向外”后,系统弹出“壁”的选项栏,如图 2.25 所示。
我们应该要勾选“岛清根”
功能,并且壁的清理选用自动方式。
因为“跟随周边”的切削模式限定了一些狭窄的部位不
能清理,开启了“岛清理”功能,能最大化高效完成部件开粗,防止“踩刀”发生。
案例中
开启“自动岛清理”功能时的刀轨效果,如图 2.26 所示。
新手解惑:
当铣削型芯类零件时,我们选择向内的刀路方向,有利于减少进刀冲击,保护刀具延迟使用寿命;当铣削型腔类凹面的零件时,我们选择向外的刀路方向,可以防止进刀时切削力太大造成过切。
图 2.25 刀路方向设置图 2.26 自动岛清理刀轨
4)精加工刀路:“精加工刀路”是刀具完成主要切削刀路后所做的最后一次的
切削的刀路。
在该刀路中,刀具将沿边界和所有岛做一次轮廓铣削。
系统只在“底平面”
的切削层上生成此刀路,它由“刀路数”和“精加工步距”两个参数决定,如图 2.27 所
示。
图 2.27 精加工刀路参数对话框及示意图
5)毛坯距离:“毛坯距离”用于指定毛坯距离大小,它是根据零件边界或零件边界或零件
几何体所形成毛胚几何体时的偏置距离。
在处理铸件或工件时,是很有用的,可做刀轨延伸
的补充,如图 2.28 所示。
图 2.28 毛坯距离设置及示意图
2.余量选项卡
“余量”指切削加工后,工件上保留的材料量。
在该选项卡内,分为“余量栏”和
“公差栏”。
如图 2.29 所示。
单击“余量”选项卡,在“余量栏”中主要控制部件侧面余量、部件底面余量、毛坯余量、检查余量和修剪余量。
图 2.29 “余量”选项卡图 2.30 侧面和底面余量示意图
“部件侧面余量”和“部件底面余量”是设定工件加工后,侧壁和底部各自保留的余量
数值。
如图 2.30 所示。
当勾选是底面余量与侧面余量一致时,底部余量和侧壁余量的设置将会相同。
如果选的加工区域为开放区域,四周不存在侧壁的模型,部件余量设置与否都没关系,要有侧壁存在的情况下“部件侧面余量”才有效;这时部件余量设置无效。
“毛坯余量”的设置相当于将毛坯放大(或缩小),来限定切削范围;“检查余量”选项用来指定刀具与检查几何体之间的偏置距离;“修剪余量”选项用来指定刀具与裁剪几何体之间的偏置距离,如图 2.31 所示。
图 2.31 检查余量、修剪余量示意图图 2.32 内公差、外公差示意图“内公差” 选项是用来设置刀具切入工件内的最大允许误差;“外公差”选项是用来设
置刀具偏离出工件外的最大允许误差,如图 2.32 所示。
内公差与外公差不能同时为 0。
在开
粗刀轨中一般保持默认,在精加工刀轨设置中一般增加一级精度,即在文本框中小数点后多输入一个“0”。
公差精度越高,生成的刀轨插补精度就越高,但是程序段就越多,加工的效率将有一定的影响。
3.连接选项卡
在“连接选项卡”中,切削排序一般选择“优化”,如果是指定顺序的孔位加工,切削顺序的选择应该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优化选项的内容保持默认,这样对刀轨的安全性较高,关于“开放刀路”的连接形式有两种:“保持切削方向”和“变换切削方向”,对于“跟随部件”的切削模式下,开粗刀轨的设置常常选用“变换切削方向”,这样有利于减少抬刀,提高
有效切削效率。
如图 2.33 所示。
图 2.33 跟随部件下的“变换切削方向”设置
4.空间范围选项卡
空间范围都是用来指定加工的空间范围“无”是用于整体开粗,加工范围由几何体确定。
其他三种都是用于二次补开粗,如图2.34 所示。
图 2.34 “空间范围”选项卡图图 2.35“使用3D”的二次补开粗刀轨
1)参数 1:使用 3D
“使用3D”工序模型作为“型腔铣”二次开粗的毛坯几何体,可根据真实工件的当前状态来加工某个区域。
这将避免再次切削已经加工过的区域。
“使用3D”方式生成如图
2.35 所示,这个刀轨的生成是在之前的所有刀轨加工零件后得到的 IPW 的基础上创建的,
有父子继承关系;前期的刀轨只要有变化将造成这个刀轨的变更,当前操作必须重新计算。
2)参数2:“使用基于层的(IPW)”
基于层的工序模型 IPW 可以高效地切削先前操作中留下的弯角和阶梯面。
基于层的工序
模型 IPW 加工简单部件时,刀轨处理时间较 3D 工序模型显著减少,刀轨更加规则。
加工大
型的复杂部件所需时间更是大大减少。
案例中使用“基于层的”生成如图 2.36 所示。
新手解惑:
使用“参考刀具”的二次开粗,仅限于对剩余材料的拐角区域的切削加工,计算速度快,二次开粗加工效率高。
而使用“基于层的”IPW 和“使用3D ”的 IPW 二次开粗,是把粗加工剩余材料当作毛坯进行二次开粗,开粗后的余量匀均,但计算时间长,加工效率相比“参考刀具”方式的二次开粗要低。
具体加要中采用哪种方式进行二次开粗,要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精加工要求的高低灵活使用。
“
图 2.36“使用基于层”的二次补开粗设置及刀轨效果 3) 参数 3:“参考刀具”:
参考刀具所参考的刀具是指这个工序前先对零件进行粗加工的刀具,使用“参考刀 具”进行二次开粗,系统将计算指定的参考刀具进行切削加工后剩下的材料,然后将剩下的材料作为当前操作定义的切削区域。
使用参考刀具进行二次开粗,类似于 “型腔铣”中的“轮廓”的切削模式,但它仅限于在“剩下的材料区域中”生成刀轨。
使用“参考刀 具”进行二次开粗时,选择参考刀具必须大于当前使用中的刀具直径。
案例中使用“参考刀具”生成如图 2.37 所示。
图 2.37 “参考刀具”的二次补开粗刀轨
5. 拐角选项卡
拐角选项设置用于产生在拐角处平滑过渡的刀轨,有助于预防刀具在进入拐角处产生偏离或过切。
特别是对于高速铣加工,拐角控制可以保证加工的切削负荷均匀,拐角选项卡如图 2.38 所示。
拐角的设置请参考第四章平面铣拐角设置。
图 2.38 切削参数拐角选项卡
削深度生成的刀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