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梅花山》(第二课时)市级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到梅花山》(第二课时)市级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梅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之情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晶莹透亮”“涌动”等词语,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题,悟情入文
出示课题:小朋友,春天来了,她来到了哪儿?指名美美地读题
二、复习词语:休息挨着涌动寒气片片彩云晶莹透亮
三、读讲课文,感悟梅花的美
(一)读讲第一段
1、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组织交流第一句:早春······就开放了。
(1)指名读,说说告诉我们什么?你感觉到梅花怎么样?
(2)出示读:春天的使者()的梅花说说还有谁也是春天的使者?(3)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组织交流第二句:盛开的梅花······片片彩云。
(1)指名读,
(2)演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动作
(3)看图指着说说梅花的样子,学习词语:挨挨挤挤
(4)读句子,体会中“像片片彩云”的含义:你见过彩云吗?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观察:成片的梅花,哪里像彩云?
(5)美读这一句
★组织交流第三句: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淡淡的清香。
(1)、读,看图理解“晶莹透亮”,说说还有什么也是晶莹透亮的?(2)、美读
(3)、闻闻梅花的清香,再读句子
(二)、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并看图背诵
(三)、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
2、读第一句
3、指名读第二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理解“涌动的人流”听到了什么?体会人们心情愉快,体会“快乐的海洋”
4、引申:花的海洋树的海洋草的海洋······
5、学习生词:休息
四、布置作业
板书:4、春到梅花山
(欢乐的海洋)
片片彩云
淡淡清香
教学反思:《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写景意境很美的文章。
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
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
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发展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
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
首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我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
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
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
发出淡淡的清香。
”我把这个拟人句和小朋友一起在课堂演示,理解何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并让孩子们看着图指一指梅花挨挨挤挤的样子,体会梅花的多与美。
远处的梅花用几张远景的梅花图,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色彩鲜艳的“彩云”,学生以比较高昂的语气读“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
理解“晶莹透亮”,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几幅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并迁移运用在其他地方。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随着镜头看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一朵连着一朵,开得非常旺盛,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美声。
从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学生朗读,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
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