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我今天就学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谈一点体会。
《建议》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实针对性很强。
其精神实质就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全面而艰巨的,完成这个任务要求我们贯彻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二是维护社会公平原则。
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应该说我们提出来还是比较早的。
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包含着维护社会公平。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党明确提出来一个方针,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第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
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在这里,我就“更加关注社会公平”这个问题跟大家进行一些探讨。
应该说,这个问题的理论层次很高,现实问题也很复杂,我个人的研究也有限,只是把我的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公平问题不仅是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的问题,也是老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不公平的现象,这就出现了公平的呼声。
在这一点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是想到一块儿的。
公平问题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比如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最为突出,一些人认为,现在最大的不和谐体现在教育不公平上。
比如说教育经费问题,一般国家平均教育经费占国家G D P的 3.5%,发达国家占 5.5%以上,而我们国家经济是在高速增长,而我们的教育经费的增长多少年来都难以提高。
现在好不容易增加到G D P的 3.41%,怎么也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就是这占G D P3.41%的教育经费,在农村和城市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在农村是23%,在城市是77%。
我们知道,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就是8-9亿人口在农村,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各方面条件相当薄弱,基本是农村自己在办教育,自己在建学校,自己在给教师发工资。
而城市基本是政府拿钱盖校舍,城市老师的工资也是国家发的。
农村教育经费那么少,而农村那么多人口需要受教育,这种反差是非常大的,也就是城乡教育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改革也是令人不满意的,许多人认为10年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失败,我觉得这个看法太极端,但这反映了人们的一些认识。
比如在入学的问题上,上什么样的学,读什么专业,拿什么样的学历、学位等问题上都存在公平问题。
现在一些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的子女可能很容易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而且容易拿到一个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而一些工农子弟上不起学的情况却比较多,比较普遍。
所以,教育公平的呼声很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解决城乡、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要求。
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平问题也很突出。
我国的医疗事业应该说一直是有发展的。
在毛主席的那个年代,农村有赤脚医生,印度人特别推崇这个,因为印度和我国国情相似,都是大国,而且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我去印度,他们的专家、学者特别热情,他们想跟中国学者一起探讨共同面
临的问题,他们非常羡慕和佩服中国,说中国解决了那么多农村人的医疗卫生问题。
我们问:你们认为我们是怎么解决的?他们说你们农村有赤脚医生。
我们知道,赤脚医生基本上是毛主席那个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赤脚医生慢慢没有了,农村人口一直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多人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有资料说现在中国的农民基本上是“小病拖,中病挨,大病才往医院抬”,实际上许多人大病也未必往医院抬。
有资料表明,现在城市人有30%应该住院而没有住,这个比例在农村就更大,可能达到60-70%。
我们也知道,农村很多人生了大病,他们根本不敢住医院的,一些人得了癌症基本是在家等死。
这是从现象上来说,从医疗卫生的公共资源享受的情况来看,城乡之间是不平等的。
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中政府投入占17%,这个比例远远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这17%的政府投入中,城市占80%,农村是20%。
我们可想而知,农村那么多人口,那么样的医疗卫生设施,这样少的经费,而农村人的收入又很少,农民显然是看不起病的。
还有资料表明,我国现在1%的病人花了31%的医疗费,10%的病人花了75%的医疗费。
我们可以想想,那么多农村人口缺医少药,而10%的人却可以享受75%的医疗卫生资源,这能让人感到公平吗?我国卫生服务筹资公平度在世界上也是比较低的。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国家的卫生服务状况进行的全面评价,我国位居第188位,倒数第四,甚至落后于一些最贫困的国家。
我国近十年医疗卫生方面的改革也是老百姓普遍不满意的。
就是说卫生的公平问题也浮现出来了,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上说的是社会领域里的教育、医疗方面的公平问题。
还有其他方面的公平问题,比如政治领域的公平问题、经济领域的公平问题,也会逐步凸显出来。
我这里不讲其他的方面,着重想探讨一下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现在老百姓关注的公平问题很多,但最关注的还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
比,农村跟农村比,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是小平提出来的一个大政策,是一个战略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而且越拉越大。
这个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总体方面看,应该说贫富的差距比较大,而且有拉大的趋势,是差距拉大最快的一个国家。
国际上用基尼系数表示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表明这个国家大体上是平均的,在0.3-0.4之间表明这个国家贫富差距比较合理,而0.4是一个国际的警戒线,就是说这个国家贫富差距是比较大的,到0.5说明这个国家出现了两极分化。
现在我们国家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8。
有人用平价购买力计算,认为我国基尼系数超过了0.5。
世界上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只有非洲撒哈拉地区、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国家才达到了这个数字,有的甚至比我们还高一点。
我们知道,这样的地区和国家都是比较贫穷落后和社会问题比较多的国家。
当然,任何系数拿到我们国家来用,都要参考我国的国情。
我打个比方,印度的基尼系数接近0.4,应该是在合理的区间,但是我们看到印度的社会景象,表明他们的贫富差距远远超过了中国。
比如说孟买,孟买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上海在中国的地位,它的税收占了印度的60%以上,孟买有1500万人口,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民窟里,贫民窟确实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那些懒懒散散的、又黄又瘦的人,要么躺在贫民窟,要么躺在贫民窟外面的公路旁。
与贫民窟相对应的是非常壮丽的高楼大厦。
上流社会的人在精神面貌和气质各方面都非常好,在车站、机场和高级宾馆,你绝对看不到一个穷人。
就是这样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界限非常分明的社会,它的系数却在0.4以下,你能够相信吗?另外,基尼系数在不同类型的国家肯定是有差异的。
比如你这个国家人口比较少,地域也比较小,而且比较发达,基尼系数肯定小;如果你这个国家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差异很大,再加上你的人口又多,这么一加起来这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肯定要大,像世界上一些大国,比如说巴西、美国、中国这样一些幅员辽阔的国家相对来说基尼系数要高一些。
因此,不能仅仅根据基尼系数来判断贫富分化的程度。
关于我国贫富分化的程度,形象一点来讲,就是呈洋葱型结构,洋葱的尖尖是富人群体。
洋葱尖尖的下面是一个大肚子,代表中低收入群体。
这说明我们国家总体上贫富差距比较大。
现在中国有不少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同时并存的是8-9亿农民和2-3千万城市贫困人口。
有资料说,300万个百万富翁拥有的财产相当于所有农村两年的纯收入。
还有一个材料说,在我国城镇居民目前拥有的金融资产中,20%的富有的居民占去66%;而200%低收入居民只占 1.3%,两者相差50-60倍。
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悬殊问题确实出现了,而且这个差距正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
从城乡来看,一般认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超过了三比一,就是说,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以上。
但这只是表面的收入差距,我们知道,城市一些群体的工资之外收入是相当多的。
说国外有一种情况,给的钱包是秘密的,是不清楚的,但是每一个人的财产多少是清楚的,而我们国家,每个人的工资条都是公开的,但是工资条之外的差距是很大的。
如果把工资之外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放进去,把农民收入里面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扣出去,那么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达到了六倍以上,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东部地区的收入较高,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好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可能还要差一些。
东部地区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市。
到2004年底,上海市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83元,而最低的宁夏城镇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218元,相差2.31倍。
2004年上海农民家庭全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066元,跟最低的贵州省农民家庭全年人均纯收入1722元相差 4.10倍。
从东西部公务员收入差距来讲,东部地区公务员的年收入比西部地区同级别的公务员也相
差许多倍。
从行业来看,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之间的差距明显。
我们知道,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由于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
倾斜。
1978年,我国工资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 1.38倍,2004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是最低行业的5倍左右。
高收入行业有哪些呢?前几年有一个顺口溜,“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和石化,扫地拿的也不少”,就是说银行、证券、保险、电信、电力、烟草、石油、石化,他们拿的不少,大致是离钱最近的单位拿的钱越多。
以前我不讲这个顺口溜,因为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但是今年有了根据了,今年国家起草了一个个税法草案,国家税务局公布了一些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群体。
高收入行业除了前面讲的之外,还包括体育俱乐部、航空、铁路等。
当然,几乎每个行业都不认同这个。
这些高收入行业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系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部门不同的人也是有差别的,甚至这种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从部门来看,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
有人把部门分成“油水”部门和“清水”部门,“油水”部门的收入要高于“清水”部门。
有人说,北京市财政局、税务局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他部门的工资收入差距是每年1万多元,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
北京市在实行阳光工资之前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工资相差两三倍。
现在实行阳光工资以后,有些“油水”部门和经济较发达的区县是不满意的。
像海淀、朝阳经济做得很大,实力很强,同样一个级别的乡镇长,跟平谷、密云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拿的工资一样,这是搞平均主义。
以上是从几个方面说明我国社会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那么收入差距拉大的后果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它的后果。
从经济方面看,这种收入差距拉大无疑是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经济的发展一般是由三块来拉动的。
第一块是投资拉动,这块我们已经做得非常大了,去年我们的投资率达到了最高点,即44.5%,才换得了G D P的高增长率。
也就是说,投资需求占我们经济发展的比例很高,高于发达国家很多,我们的产出多是因为投得多。
第二块是进出口拉动。
我们现在吸引外资应该说是很多了,有资料显示,我们已经吸引了5千多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财富论坛》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强都在中国有直接投资,这个投资好不好啊,投资当然好,拉动了经济增长,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沿海地区的很多地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加速发展起来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从来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为什么投资中国,因为在中国比在其他国家能够获利更多。
有资料说,外商投入30%的资本,可能会获得50%以上的股份,用这个股份可以获得70%以
上的利润,他拿了大头儿。
我们已经成了“世界工厂”,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国,说这个好不好啊?好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我国环保总局的一位副局长就讲:所谓的“世界工厂”,就是用我们的资源为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我们的身体承受环境污染
的后果,而我们所获得的是微薄的加工利润。
比如说美国和瑞士合作的罗技公司开发了一种鼠标,全部在中国苏州生产。
这个鼠标卖40美元,这40美元中我们获利是多少呢?只有3美元。
用了我们的厂房、劳动力、水电等,消耗的是我们的资源,污染着我们的环境,我们才获得了3美元。
剩下那么多美元到哪儿去了?技术开发商和经销商们拿走了。
还有一个例子,英国人发明的一种割草机,全部在中国生产,卖150英镑,我们获得了多少利润呢?不到10美元。
所以,外资投进来和贴牌生产、加工贸易都是有利有弊的。
通过投资和进出口这两大块,我们获得了高速经济增长,我们的人民生活改善了,国力提高了,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但是,我们付出了太高的资源、环境代价,再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所以,我们要寄希望于内需的拉动,实现内需拉动要求扩大消费。
我们光靠高收入群体来拉动消费可能吗?不可能。
我们的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是接近饱和的,他们即使有消费需求也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一定是在国内消费,更有可能是在呢?就是要靠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拉动。
占人口80%以上的这个群体不是不想消费,他们缺彩电、冰箱、衣服、被子,但是却消费不起。
为什么买不起?因为他们收入太低了。
他们收入太低,国内消费市场就很难拉动起来。
有个经济学家举过一个例子,说如果我们的农民每人每年新增三套衣服,那么,我们的纺织厂不仅不会萎缩,而且还会忙不过来。
农村是个大市场,如果农民的收入增长了,对我们国家内需的拉动应该是很大的。
如果我国大多数人没能力消费,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后果看,这种收入差距拉大趋势不利于形成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要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反反复复强调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促进所有的人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大政策。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要让先富起来的遥遥领先,让贫穷的人继续贫穷。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个前提,就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起来,而不是说通过各种不法的手段富起来,甚至通过贪污、受贿富起来。
在实行这个大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法律的、政策的、制度的各种手段进行调控。
到一定时候要把共同富裕的问题作为中心课题提到突出地位加以解决。
到什么时候才合适呢?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也不能提得太早,提得太早又走向平均主义了,这样大家干多干少都一个样,没有活力,这是影响效率的。
小平同志说,可以设想到上个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的时候,我们达到小康水平,就要突出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这就是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它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阶层结构,就是说,上面最富的人占少部分,绝大部分人都成为中等收入者阶层,这一大部分人富裕对于经济的拉动会起到好的作用。
同时这些人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除了吃饱穿暖,还有文化方面的需求。
现在有些人开始旅游、健身,这也是一种需求。
这些人心态比较平衡,对社会、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无论从经济、政治稳定来说,他们都是比较有利的因素。
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贫穷的人越来越少,让富裕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绝大部分人还是在低收入的水平,更要命的是这
些人的收入还在递减,这样下去我们的理想社会阶层结构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从政治后果看,这种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可能导致政治动荡。
中国有个传统叫“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么,现在这个时代我认为不仅仅是“患寡”,也“患不均”,更“患不公”。
过去发生的朝代更替,好多都是农民起义造成的。
问题的根源是土地问题。
先是土地集中,土地集中导致贫富分化,然后就出现了会道门等组织,然后揭竿而起就把王朝推翻了,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周期率。
农民起义的旗帜上就写着“均贫富、等贵贱”。
现在我们的社会也有些潜藏的危险。
目前我们党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还是相当强的,否则的话社会也可能会出现风波。
现在我们社会如果有一点导火线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有时候我跟北京的出租司机聊天,他们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很多,而且讲得义愤填膺、骂骂咧咧的。
这表明人民群众中有不少怨气。
改革开放27年来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可是,人民群众又有多少是满意的?很多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刚有肉吃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吃着吃着,就看到你吃的比我吃的好得太多了,于是,就放下筷子骂了。
如果你吃得好凭你的劳动、本事,那么我认同;如果是用不法的手段捞取好处,人民群众就非常不满意。
你凭什么过得好,你比我付出的劳动多吗?你比我有本事吗?不是的,实际上有些人是在体制转型中运用不法手段一夜暴富的。
这种社会心理很危险。
2003年重庆万州一个在集贸市场工作的合同工,在重庆游玩,和一位农民发生冲突时说“我是公务员”,一句话就如点了一个火星,农民就跟这个“公务员”干起来了,然后警察要把农民带到派出所,农民对警察不信任了,这样就逐渐围上来几万人,然后警察就强行突围,农民还在那闹事,警察打催泪弹,农民流泪了,但是没有离开,擦了眼泪继续在那里闹。
群众对当地政府机关不满和不信任到了什么程度,从这个事件是不是可见一斑?收入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收入分配上出了问题,就会引起人们心里的不平,这个不平可能成为社会危险的火种。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收入差距拉大呢?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应该说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可以来梳理一下。
首先,收入差距拉大可以说是改革造成的效应。
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就是要拉开收入的分配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发社会的活力。
这是我们改革的指向。
这种思路是没有错的。
但是,这种改革到什么程度、应当用什么手段来控制,在改革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复杂,有些情况可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
第二,收入差距拉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效应。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嫌贫爱富,会产生马太效应,即哪个地方资源越好它就会在哪配置。
这就有可能造成有些地方和一些人越来越富,而另一些人越来越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的分配制度。
我们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到了90年代以后,我们又加上了一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这样的分配制度会
分配中“生产要素”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土地。
土地是不是生产要素?什么时候经济学都认为它是生产要素,但是我们国家的分配里面就是没有土地这个生产要素,这样导致了什么?土地不是要素,农民能从土地上获得收益吗?实际上,很多土地是政府征地,开发商来盖楼,这样农民获得的只是比较微薄的补偿,而且还不一定保障。
这就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农民为什么富不起来呀,他靠种那么点粮食能富吗?肯定富不起来,那他唯一的资源就是土地,但是土地又不是生产要素。
我们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是“重中之重”,农民八九亿人,这么大量的人口处于那样的生产、生活条件中,我们全国能实现小康吗?我们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但是农民怎么小康啊?我们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现代化本来的含义就是化“农”,就是让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让农村、农业的劳动力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发达国家是什么水平?像英国、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国家劳动力的比重是2%,德国是3%,我们占多少,现在最新的资料是47%。
前两年说一半人都在搞农业,那么一块土地,那么多人在那耕作能有指望吗,而且土地还在不断的减少。
1996年到2004年我们土地减少了一亿多亩,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前几年我们清理开发区,6千多个各类开发区占 3.6万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全国600多个城市加起来的总和也没有占到这么大面积,其中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农民失地后不仅没有生活的保障,也没有社会保障,在中国来说土地不仅仅是他们生存之本,也是他们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他们除了土地,没有别的生活来源了。
由于广大的农民没有任何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但劳动力又不值钱,他们到城里打工收入是微薄的。
我们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不断提高的,应该说发展成果是看得见的,但不管经济怎么发展,农民工始终是拿那么点钱,而且在一些地区农民工常常讨不到工资。
农民工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的活,有的私营企业让这些工人一个月内工作500多个小时,我怎么也算不过来,一天工作10小时就是300个小时,那是
很辛苦的,要是还加200个小时,那一天干了多长时间的活儿啊!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
关键是劳累了一年之后他们也要拿着点钱回去孝敬爹娘、妻子儿女啊,可是有些老板确实太不人道了,他们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让农民工没有钱回家过年,所以就导致了农民工的极端情绪,他们对社会不满,他们直接的报复对象就是私营企业主。
总之,收入差距拉大与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不规范的,有经济学家讲,“我们需要的是好的市场经济”,弦外之音就是说我们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不好的。
市场经济天生就有弱点,就有毛病,而我国旧的体制没有完全打破,新的体制现在没有健全,这样直接受害的可能就是工人、农民等弱势群体。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工人、农民不是改革成果的主要享受者,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往往获利较多。
这就是说,发展市场经济,由市场资源配置的规则肯是对一些群体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