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3届高中三年级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2-(含解析-新课标-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
国古代史专题训练2
一、选择题
1.(2011年9月聿怀中学高三摸底14题)西方人把科举制看作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下面有关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
B.科举制的发明,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
C.科举制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D.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2012年1月市期末1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3.(2012年省市高三二模)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成为著名都会 D.商帮势力崛起
4.(2012年1月市期末4题)在回到的欢迎晚会上,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决定实行政治化
B.确立和平建国方针,召开政协会议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的合法地位5.(2011年3月市一模10题)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亚里士多德也说:“男子生来上等,女子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这反映出()
①夫权社会里女子地位相对较低②东西方妇女都处于社会底层③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妇女都不属于公民④古代思想家均不同程度存在思想局限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7.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8.(2011年5月省质检25题)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是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9.(2011年4月衡州市质检12题)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

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10.下列四图反映了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11.(2012年1月市期末1题)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容不能与时俱进
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12.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13.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
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 B.市场上大宗交易都使用交子
C.富商的屋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1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3月市测试29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郭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三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

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

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

……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
“家”之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

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志武:《金融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17.(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28题)氏家族以机杼起家、以耕读传世的历程,是明清之际江浙一带许多家族家业传承的典型。

材料一毅庵祖(瀚先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织诸色芝巾,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一一瀚Ⅸ松窗夜话》材料二氏家族在“家业大饶”后,将大量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购田置地,并要求后人弃商从文,转向科举入仕之途。

明嘉靖十四年瀚中进士、后曾官拜两广总督、吏部尚书。

此时家已演变成大官宦之家。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一《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氏家族“家业大饶’’的原因。

其经营活动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为什么“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4分)
(3)某研究小组通过对氏家族家业传承的研究,得出这种机杼业为代表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没
有前途的经济”的结论,结合所学加以论证。

(4分)
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A项说法错误,科举制打破了根据门第高低选拔人才的标准,打破了贵族政治,科举制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2.B 3.B
解析: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

宋代时期,我国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突破了时空限制。

的刀“如水”与的盐“胜雪”,一则体现手工艺的提高,二则体现专业市镇的兴起。

4.B 5.A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东西方思想。

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东西方两位思想家都对女子持贬低的看法,体现了东西方古代女子地位较低,处于社会最底层,政治上没有权利,提体现了两位先哲思想的局限性。

6.B
解析:题目中的“舍本而事末”指的是人民脱离农业而从事商业活动,最终导致的结果作者认为是“国家有患”,可以得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反对,因此可以得知是重农抑商思想。

7.C
解析:明确题干的观点是重农抑商,C项容是黄宗羲的观点,他主“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8.B
解析:分析材料,利玛窦认为明朝的皇帝虽然实行专制统治,但“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说明了B项,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A项说法错误,与材料中利玛窦主不符;CD项与所学和材料不符。

9.A
解析: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是西周等级制度。

“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

1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各朝代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跨度大,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①是元朝②是唐朝③是西周④ 是朝。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知道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图①为行省,应是元朝,图②为道,应是唐朝,图③为诸侯国,应是春秋,图④为郡县制,应为朝,故A项正确,BCD顺序错误。

11.D 12.B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判断,该场景可能反映的是“海禁政策”或者是“闭关锁国政策”,只能存在于明清时期。

13.D
解析:唐朝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都长安成为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中心,出现外国商人这是正常的。

其它几项,棉布是在宋代以后逐渐出现、增多,交子最早也是在宋朝出现的,青花瓷是在元朝时才有的。

14.D
解析:材料中“畏诛罚而利庆赏” “人主自用其刑德”等信息明确体现的是法家厉行赏罚的思想。

15.B
解析:井田制下土地不属于全体国民所有,而属于周王,排除A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排除C;均田制开始于北,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6.(1)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分)
(2)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2分)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2分)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

(2分)
(3)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
情交往功能.,(2分)
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

(4
分)
17.(13分)(1)原因:转换经营行业;纺织工艺高超;扩大经营规模。

(2分)新特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分)
(2)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不能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要求子女科举入仕,弃商从文。

(4分)
(3)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等。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