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石拱桥练习新人教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中国石拱桥
名校讲坛
1.主题解说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流露出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热爱之情。
2.重点突破
文章写完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后就完全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拱桥的建设呢?
提示:说明我国桥梁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令读者精神振奋。
3.考点链接
说明方法:列数字
【定义】列数字也叫列数据,是说明文中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特点】这种说明方法的特征是必须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作用】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科学地说明事物特征,或阐述某种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2,“课内精读”T9。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大拱由28道拱圈.(q uān)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lǒnɡ(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2)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qīn)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jì(纪)念的。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列数字)
(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打比方)
(3)唐朝的张族,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打比方、作引用)
(4)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
(举例子)
(5)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下定义)
3.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
【基础提升】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钢筋.(jīng)洨.河(xiáo)惟妙惟肖.(xiào)
B.记载.(zǎi) 推崇.(chónɡ) 长虹饮涧.(jiàn)
C.暴涨.(zhǎnɡ) 桥墩.(dūn) 古朴.美观(pú)
D.雄跨.(kuà) 残损.(sǔn) 巧妙绝伦.(lén)
(解析:A.“筋”应读作“jīn”;C.“朴”应读作“pǔ”;D.“伦”应读作“lún”。
)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
A.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
(惟妙惟肖:形容生动活泼,就像活的一样。
)
B.颐和园的十七孔桥,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它的建筑设计真是巧妙绝伦
....。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
)
C.升旗仪式进行过程中,所有人都不能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
(交头接耳:指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
D.元旦这天,他们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了一个独一
..的节目。
(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
..无二
相比的。
)
(解析: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谁能否认李时珍没有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
(解析:B.成分残缺,应删去“由于”或“使”;C.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和“……造成的”任选一种;D.否定不当,应删去“没有”。
)
7.下列句子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D.“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解析:D.并没有运用说明方法。
)
02 课内精读
阅读“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回答问题。
8.品读选文,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作引用。
10.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是按从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到结构特征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1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
....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不能。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说明只是当时可算,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如果去掉,就与事实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性。
(意近即可)
03 拓展阅读
(原创)
周庄的桥
①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它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神往,令人流连,无愧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
②水镇之古,古在水。
围绕全镇有澄湖、白岘湖、淀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条大小河流,镇上有四条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乡泽国”之称,总面积36平方公里。
圆圆小镇,四面环水,宛如漂在水面上的一朵睡莲。
周庄人家,因水而筑,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
周庄的水,源远流长,波光粼粼的“井”字形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
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
③水乡之美,美在桥。
周庄是水的世界,狭窄的青石板街道两侧,错落有致的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民居,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富安桥、双桥、贞丰桥等古桥,将老镇连为一体。
周庄至今仍保存着的
14座石桥,大多
..建自元、明、清三代,它们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
最古老的一座是富安桥,修建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桥身四周都建有桥楼,并且保存完整,这在江南水乡十分罕见,另外,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
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
④而周庄的双桥,则是一首立体的诗。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
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它为“钥匙桥”。
这两座石桥,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最能体现古镇神韵。
碧水泱泱,绿树
掩映,只只小船在桥洞中穿过,牵着牯牛的老农走上桥阶,谁家的主妇在桥边的河埠搓衣洗菜。
临河的小楼粉墙黛瓦,虚掩的蠡壳窗中飘出弦乐叮咚……
⑤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多幅作品,在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画廊展出。
当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并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
次年,这幅油画又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
钥匙桥不是钥匙胜似钥匙,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⑥从此,周庄在恬静地沉睡了千年后,以优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旖旎风情。
(选自“全游网”)
12.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为什么作者说周庄“无愧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理解文章内容】因为周庄拥有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它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神往,令人流连。
13.选文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庄地形的特点。
14.阅读③-⑤段,说说周庄的桥的特征。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牢固耐用,和周围景色搭配极为和谐、优美。
15.“周庄至今仍保存着的14座石桥,大多
..建自元、明、清三代,它们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一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品析说明文的语言】【详见本课“学法点津”】不能,“大多”是限定副词,表示不是全部的桥都建于元、明、清三代,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04 综合性学习
某班级举办以“那些年走过的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16.下面图片是某个汉字的小篆字体,还带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请你用正楷写出这个汉字,并展开联想,从图形构成来分析这个汉字的构造。
【示例】桥。
该汉字的小篆字体,左边是一棵树,右边上半部分像一个大步走的人,下半部分像桥洞。
17.结合下图和下面的文字,说说坝陵河大桥美在何处。
贵州坝陵河大桥
坝陵河大桥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高原重丘区,跨越坝陵河峡谷,是国内跨度最大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
它东接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西临三国索马古道、南毗神秘的红岩天书、北靠滴水滩瀑布,建成后成为黄果树风景区的又一道举世瞩目的风景。
坝陵河大桥美在雄伟、壮观,设计精巧;美在周围都是美景名胜。
18.我国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由于年代久远,面临受损失修的问题。
请你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示例】这两座桥既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又是中国“桥”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桥”历史的见证。
希望相关部门担负起责任,为修护它们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向民众宣传保护理念,使古桥永远屹立不倒。
说明文语言
文明文语言要求具备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
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的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要注意运用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
【典型例题】“《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大约”和“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因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且个人对资料的掌握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表述留有余地。
“大约”“可能”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答题指导】
(1)加点词(一般是限定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该词原指……,文中指……,准确生动地写出……(本段中心句或本文主题),去掉后就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该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补充:“比较”“几乎”“相当”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表估计,“多”“有余”表数量)
(2)能否用A词代替B词?为什么?
不能,B词原指……,文中指……,写出……(本段中心句或本文主题),而A词指……,换了后意思发生……的改变,与事实不符,该词的使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11,“拓展阅读”T15。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
..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真是祸不单行
....,他才刚失业,妻子同时也在这一波的裁员名单中,家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
C.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
D.大学生放假赋闲
..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2.根据课文,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切中控制探索
B.刺击中控制探寻
C.扎击中抑制探寻
D.扎切中抑制探索
3.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B.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C.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D.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障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隐天蔽日
B.横柯上蔽
....,有时见日。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C.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远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
....。
....,互相轩邈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
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提取主干是“材料迷住他们”。
B.“失掉”是动词,“柔情”是名词。
C.“这个”是代词,“是”是副词。
D.“比埃尔和玛丽”是并列短语,“迷住了他们”是动宾短语。
二、名句默写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晓战随金鼓,。
(2)篓蒿满地芦芽短,。
(3)绿杨烟外晓寒轻,。
(4),白露为霜。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三、字词书写
7.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1)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zǔ è(________)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2)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dàng rán wú cún (___________)。
(3)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xī xū(_____________)
(4)他不想让diān pèi(______)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四、诗歌鉴赏
8.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
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
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
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
③盖:车盖。
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
④挂进贤冠:挂,摘掉。
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
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此入玉河
(2)去.桥可三里
(3)大可七八围许.
(4)思立亦以为然.
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
大可七八围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0.(三)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
哀转久绝(________)四时俱备(___________)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11.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的感情。
2)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胡同文化
汪曾祺
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连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文化是一种囗囗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棵,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③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远亲不如近邻”。
“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④北京人只要有窝头,就够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北京的熬白莱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
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莱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莱据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⑤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
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
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
与他们无关。
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个“忍”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⑦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
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
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
..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⑧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
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⑨每每看到那些消逝的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回。
(选自《人间有味》,有删改,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版)
1)根据文章内容,第②段的“口囗”可以填入最恰当的词是__________。
2)胡同中的北京人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这话实在太精彩
..了!”加点的词应当如何理解?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加以赏析。
4)请结合课文《昆明的雨》,说一说本文的语言与其有何相似之处。
七、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苏州水、苏州话和昆曲表现形式的特点。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
苏州,这个自古以来的繁华之地,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滋润的。
那一条条河港水巷如丝带般飘逸着,水就在那里温柔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渐渐地,这水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苏州人待人接物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水的好处。
苏州人讲话是柔婉的,仿佛掺了蜜糖的糯米圆子,又如评弹和昆曲,听了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昆曲最初的名字是“水磨腔”,可见,也是水的产物。
她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具有摹仿现实的写实性,她将生活语言的自然形态,化为了写意的诗歌艺术;将生活行为与表情的自然形态,化为了写意的表演艺术;甚至将生活中环境的自然形态,也化为了写意的布景艺术。
水,有时是可以变为阳春白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14.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义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
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B
5.C
二、名句默写
6.宵眠抱玉鞍;正是河豚欲上时;红杏枝头春意闹;蒹葭苍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鼓作气。
三、字词书写
7.阻遏荡然无存唏嘘颠沛
四、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