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爱情的诗词曲赏析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国风的诗大多十分“接地气”,生活意味浓厚,描述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
静女这首诗是所有描述爱情的诗中我的最爱。
全诗以男子的角度,娓娓道来,描述了男女第一次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这两句是男子初来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男子的欢快和喜悦。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两句使得情节一下子有了戏剧效果。
满心欢喜的男子扑了个空,女孩居然没有来。
四句之中,写女子只有一个“爱”字(通假字,同“薆”,躲藏的意思),可是我们可以做情境的还原,复原当事人的性格和心理。
诗歌总是简约,《诗经》作品更是简之又简,无数的情境和空间,需要我们自己用想像去填补。
虽然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刻画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
这首诗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本极简,却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青春画卷,表现了青年男女美好纯真的爱情。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初次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是初中,虽然那时尚且年少,不太懂得爱情,但是仍被这首词感动得热泪盈眶,苏轼也算是我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痴情男子了。
现在经历了一些事,懂得了爱情,读起来,感触又颇为复杂了。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
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寿阳曲.别朱帘秀
卢挚
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
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
、
这是一支写离愁别恨的小令。
朱帘秀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女演员,《青楼集》中说她“杂剧为当今独唱独步”。
当时的文人如关汉卿、卢挚、冯子振等人都与她有交往,除卢挚此首外,关汉卿有《一枝花·赠朱帘秀》之作。
据卢挚此曲推测,他们俩分明有一段情缘,但最终还是分手了。
可能是因为双方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感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于是含恨而别。
“痛煞煞好难割舍”一句便透出了此中消息。
朱帘秀亦作一曲《寿阳曲·答卢疏斋》作答。
这首曲子以强烈而真实的感情,抒发依依话别那一刹那间黯然魂销的高潮,因而能够感人至深。
前三句纯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渲染,不加粉饰,是质朴的,明朗的;后两句则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与思想,是婉曲的、含蓄的。
明朗而不含蓄,容易流于浅薄;婉曲而不质朴,又易于流于雕缋。
这支曲子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它的质朴与婉曲相结合;明朗与含蓄相统一。
“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
”两句富有韵味和形象。
好像朱帘秀一去,春的温暖,春的明媚,春的生机和活力,都被那只画船载走了,于是诗人的空虚寂寞、凄凉惆怅之感,便在字里行间强烈地透露出来。
船走了,人去了,送别的人呢?还呆呆地伫立在江畔,目送那渐渐消失在远处的碧空里,只有映在江心的明月,无声地伴着他这孤独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