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选练编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2019年高考一轮选练编题(7)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大雾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保证雾天行车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雾天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两汽车同向匀速行驶,乙在前,甲在后.某时刻两车司机听到警笛提示,同时开始刹车,结果两车刚好没有发生碰撞,如图为两车刹车后匀减速运动的v t 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D )
A.甲车刹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0.5 m/s2
B.两车开始刹车时的间距为100 m
C.两车刹车后间距一直在减小
D.两车都停下来后相距12.5 m
解析:由题图可知,两车刹车后直到速度相等经历的时间为20 s,甲车的加速度a1=
m/s2=-1 m/s2,乙车的加速度a2= m/s2=-0.5 m/s2,此时甲车的位移x甲=v甲
t+a1t2=(25×20-×1×400)m=300 m,乙车的位移x乙=v乙
t+a2t2=(15×20-×0.5×400)m=200 m,两车刚好没有发生碰撞,则两车开始刹车时的间距Δx=(300-200)m=100 m,选项A错误,B正确;两车刹车后甲的速度先大于乙的速度,两者间距减小,后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两者间距增大,选项C错误;根据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两车都停下来后的距离为如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面积,则Δx′
=×(30-25)×5 m=12.5 m,选项D正确.
2、一个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4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现同时撤去大小分别为8 N
和12 N的两个力,其余的力保持不变,关于此后该物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可能等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B.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可能是5 m/s2
C.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1.5 m/s2
D.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大小是6 m/s2
解析:选A.由平衡条件得知,余下力的合力与撤去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撤去大小分别为8 N和12 N的两个力后,物体的合力大小范围为4 N≤F合≤20 N,物体的加速度范围为:2 m/s2≤a≤10 m/s2;A.撤去两个力后,一定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可能等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故A正确;B.若物体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的两个力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可能是5 m/s2,故B错误;C.若物体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的两个力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最小可能是2 m/s2,不可能为1.5 m/s2,故C错误;D.撤去两个力后,物体受到的合力恒定,不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故D错误.
3、(2018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开学考试)叠罗汉是一种由多人层层叠成各种造型的游戏娱
乐形式,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杂技。
如图所示为六人叠成的三层静态造型,假设每个人的重量均为G,下面五人的背部均呈水平状态,则最底层正中间的人的一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
A. B. C. D.
【答案】B
4、(多选)两个小球A、B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已知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1=4 kg,m2=2 kg,A的速度v1=3 m/s(设为正),B的速度v2=-3 m/s,则它们发生正碰后,其速度可能分别是( )
A.均为1 m/s B.+4 m/s和-5 m/s
C.+2 m/s和-1 m/s D.-1 m/s和5 m/s
解析:选AD.由动量守恒,可验证四个选项都满足要求.再看动能情况
E k =12m 1v 21+12m 2v 22=12×4×9 J+1
2×2×9 J=27 J
E k ′=12m 1v 1′2+12
m 2v 2′2
由于碰撞过程动能不可能增加,所以应有E k ≥E k ′,可排除选项B.选项C 虽满足E k ≥E k ′,但A 、B 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发生碰撞后各自仍能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v A ′>0,v B ′<0),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C 错误.验证选项A 、D 均满足E k ≥E k ′,故答案为选项A(完全非弹性碰撞)和选项D(弹性碰撞).
5、(1)(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规律,能量耗散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B.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气体中进行,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C.有规则外形的物体是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外形的物体是非晶体 D.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所以存在表面张力 E.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2)(10分)某次测量中在地面释放一体积为8 L 的氢气球,发现当气球升高到1 600 m 时破裂.实验表明氢气球内外压强近似相等,当氢气球体积膨胀到8.4 L 时即破裂.已知地面附近大气的温度为27 ℃,常温下当地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求高度为1 600 m 处大气的摄氏温度.
解析:(1)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规律,能量耗散是能量的形式发生了转化,能量的利用品质下降,但总能量仍守恒,所以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故A 正确;扩散现象可以在液体、气体中进行,也能在固体中发生,故B 错误;有规则外形的物体是单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外形的物体是非晶体和多晶体,故C 错误;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所以存在表面张力,故D 正确;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可知,E 正确. (2)由题图可知,在地面附近球内压强p 1=76 cmHg, 1 600 m 处球内气体压强p 2=70 cmHg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T 2=·T 1=×300 K=290 K,
t 2=(290-273)℃=17 ℃.
答案:(1)ADE (2)17 ℃ 6、14
C 是碳的一种半衰期为5 73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2010年2月科学家发现了曹操墓,若考古工作者探测到其棺木中14
C 的含量约为原来的45
,则该古木死亡的时间距今大约为
⎣⎢⎡⎦
⎥⎤已知⎝ ⎛⎭⎪⎫1213≈0.8( )
A .22 900年
B .11 400年
C .5 700年
D .1 900年
解析:选D.假设古木死亡时14
C 的质量为m 0,现在的质量为m ,从古木死亡到现在所含14
C
经过了n 个半衰期,由题意可知:m m 0=⎝ ⎛⎭⎪⎫12n =45,所以n≈1
3,即古木死亡的时间距今约为5
730×1
3
年=1 910年,D 正确.
7、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板间有一点P ,在P 点固定一个试探电荷q .现将下极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如果用F 表示试探电荷在P 点所受的电场力,用E 表示极板间的电场强度,用φ表示P 点的电势,用E p 表示试探电荷在P 点的电势能,则下列物理量随两板间距离d 的变化关系的图线,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C
8、明朝谢肇淛《五杂组》中记载:“明姑苏虎丘寺庙倾侧,议欲正之,非万缗不可。
一游僧见之,曰:无烦也,我能正之。
”游僧每天将木楔从塔身倾斜一侧的砖缝间敲进去,经月余扶正了塔身。
假设所用的木楔为等腰三角形,木楔的顶角为θ,现在木楔背上加一力F,方向如图所示,木楔两侧产生推力F N,则
F大
A. 若F一定,θ大时
N
F大
B. 若F一定,θ小时
N
F大
C. 若θ一定,F大时
N
F大
D. 若θ一定,F小时
N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同一考试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天津卷)
【答案】 BC
选木楔为研究对象,木楔受到的力有:水平向右的F、和两侧给它的与木楔的斜面垂直的弹力,由于木楔处于平衡状态,所以两侧给木楔的斜面垂直的弹力与F沿两侧分解的推力是相等的,力F的分解如图:
则
1211cos 90cos 902cos 902sin
2222N N N N F F F F F θθθθ⎛⎫⎛⎫⎛
⎫=︒-+︒-=︒-= ⎪ ⎪ ⎪⎝⎭⎝⎭⎝
⎭,
12N N N F F F ==,故解得2sin
2
N F F θ
=
,所以F 一定时, θ越小, N F 越大; θ一定时,
F 越大, N F 越大,BC 正确;
【点睛】由于木楔处在静止状态,故可将力F 沿与木楔的斜面垂直且向上的方向进行分解,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力F 按效果分解的图示.并且可据此求出木楔对A 两边产生的压力.对力进行分解时,一定要分清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如何,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分解即可. 二、非选择题
1、如图所示,粗糙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甲、乙两滑块,两滑块之间夹一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滑块不连接),弹簧压缩后用细线拴接两滑块.现剪断细线,在很短时间内,弹簧将两滑块弹开,则两滑块分别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X 和x 距离后停下.
(1)若甲、乙两滑块质量分别为M 和m ,求两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比值μ甲
μ乙
;
(2)若M =2m =2m 0,m 0已知,两滑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求被压缩的轻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加速度为g)
解析:(1)剪断细线,弹簧将两滑块弹开,设弹开瞬间甲、乙两滑块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和v 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 1=mv 2
滑块分别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由动能定理得 μ
甲
MgX =12
Mv 2
1,μ
乙
mgx =12
mv 2
2
联立解得μ甲μ乙=m 2
x
M 2X
.
(2)若M =2m =2m 0,剪断细线,弹簧将两滑块弹开,由动量守恒定律得2m 0v 1=m 0v 2 解得v 2=2v 1
由能量守恒定律,被压缩的轻弹簧的弹性势能 E p =12Mv 21+12mv 22=34m 0v 22(或3m 0v 2
1)
又μm 0gx =12m 0v 22(或μ2m 0gX =12×2m 0v 2
1)
联立解得E p =3
2μm 0gx(或6μm 0gX).
答案:(1)m 2
x M 2X (2)E p =3
2
μm 0gx(或6μm 0gX)
2、在第Ⅱ象限内紧贴两坐标轴的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在第Ⅰ、Ⅳ象限x <L 区域内存在沿y 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 ;在x >L 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矩形匀强磁场,矩形的其中一条边在直线x =L 上.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正电粒子(不计粒子重力)从第Ⅱ象限的正方形匀强磁场区域的上边界和左边界的交点处以沿y 轴负方向的某一速度进入磁场区域,从坐标原点O 沿x 轴正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区域.
(1)求带电粒子射入第Ⅱ象限的匀强磁场时的速度大小; (2)求带电粒子从匀强电场区域射出时的坐标;
(3)若带电粒子进入x >L 区域的匀强磁场时速度方向与x 轴正方向成45°角,要使带电粒子能够回到x <L 区域,则x <L 区域中匀强磁场的最小面积为多少 ?
解析:(1)根据题述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境,可知带电粒子在第Ⅱ象限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半径等于正方形区域的边长L ,即R =L
设带电粒子射入第Ⅱ象限的匀强磁场中时速度大小为v , 由qvB =m v
2
L ,
解得v =qBL
m
.
(2)设带电粒子从匀强电场区域射出时的纵坐标为-y 1,带电粒子从坐标原点O 沿x 轴正方向射入匀强电场区域做类平抛运动,设带电粒子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在电场区域运动的时间为t ,则有L =vt ,
y 1=12at 2
,
qE =ma
联立解得y 1=mE
2qB
2
所以带电粒子从匀强电场区域射出时的坐标为⎝
⎛⎭⎪⎫L ,-mE 2qB 2. (3)带电粒子以与x 轴正方向成45°角的方向进入x >L 区域的匀强磁场,其速度大小v′=2v =
2qBL
m
由qv′B′=m v′
2
R′
,
解得R′=
2BL
B′
画出粒子在x >L 区域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匀强磁场的最小宽度为 d =(1+cos 45°)R′=
1+2BL B′
所以x >L 区域中匀强磁场的最小面积为 S =2R′d=
2
2+2
B 2L
2
B′
2.
答案:(1)qBL m (2)⎝ ⎛⎭⎪⎫L ,-mE 2qB 2 (3)22+2B 2L
2
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