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拟声词 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英语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来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而构成的词。

世界各族语言都有着大量的拟声词,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拟声词及其丰富、形象,大大增强了其语言表现力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它是英语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因此,英语拟声词的学习是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一、拟声词的分类
根据陆国强的《现代英语词汇学》,拟声词可分为基本拟声词和次要拟声词。

基本拟声词指音与义的相似,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次要拟声词是指音与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有关联,让人产生联想。

1.基本拟声词
基本拟声的语音是对自然界事物的直接摹声。

这类拟声词音与义基本吻合,能与语义产生联系。

基本拟声词包括以下三种。

(1)对人声的摹仿。

这类拟声词又可分成感叹拟声词和非感叹拟声词。

感叹拟声词指的是人们在抒发感情的时候发出的自然之声,如ah(啊),wow(哇),ha(哈),ayo(啊呦)等,这些词表现了人们惊讶、赞叹、痛苦的内心世界。

可见,一个简单的拟声词却能表现出抽象复杂的思想感情。

此外,对人动作的摹仿也属于对于人声的模仿,也就是非感叹拟声词,如chuckle(抿嘴笑等。

)脚步声),patter(拍手),clap(拍打),pat(声.
(2)对动物声音的摹仿。

世界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声音也千差万别,因而模拟不同动物的拟声词也不同。

英语中有不少模拟动物叫声的词,如模仿公鸡的叫声是crow(喔喔),模仿鸽子的声音用coo(咕咕),狼的拟声是howl(嚎叫),蛇的是hiss(嘶嘶)等。

有趣的是,在英语语言中,即使同一物种,由于性别或身份的不同,对它们的拟声也不同。

如:公牛bull―bellow,母牛cow―low,
小牛cattle―blat,这种情况在汉语里不多,不过形容母鸡、小鸡、公鸡等叫声却有此区别。

(3)对事物声音的摹仿。

英语中的拟声词除了来自对人声、动物之声的模拟,很多还与自然界有关。

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让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溪水bubble(潺潺地)流过,雨水从屋檐
rattle(哗哗地)直冲而下,微风whistle(沙沙地)吹过,雷声
roll(隆隆地)地急驰而过。

此外,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很多对器具、物品、机械等声音的模仿词也不断涌现,如toot(汽车的嘟声),tick(钟表滴答声),rumble(机器的轰隆声),boom(炮声)等,不胜枚举。

2.次要拟声词
此类拟声并非直接模仿声音,而是通过语音象征语义的手法创造出来。

其语音虽不足以明确词义,却似乎和某种意义发生模糊的关系,引起语义的联想。

英语次要拟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形态类型上,如某些字母或词首、词尾连缀的语义具它就象征低沉的声[M],如果是作为鼻音M字母有一定的规律性。


音,如表示低哝的murmur、mumble,表示哀吟的moan,表示蜜蜂的嗡嗡声hum,这些词中的[m]音恰好与这种语音象征吻合。

以连缀“fl-”为词首的拟声词表示“移动的光”,如
flash,flare,flame,flicker…以连缀-ump结尾的拟声词表示“笨重”,如bump、clump、chump、dump。

三、拟声词的修辞功能
拟声词的语音和语义都是由于模拟音响而构成的,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无论哪种语言的拟声词,只要恰当地运用,它都能使语言生动逼真,并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收到特殊的
修辞效果。

1.生动性
在描写人或物时,使用拟声词可以从视觉上唤起读者的共鸣,
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犹如一副立体画跃然纸上。

例如: The thunder crashed overhead.雷声在头顶上隆隆响。

We bear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trees.我们听到树林中鸟儿发出的唧唧喳喳声。

2.比喻性
拟声词声音与事物的天然联系,使其具有联想性,声音的联想
性造成了比喻性。

它的比喻性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事物的特征,从而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例如:
Never did any bird fly back to a plundered nest which it had left brim full of chirping young ones.
一只雌鸟留下一巢啾啾欢鸣的幼雏,等到飞回来时却发现窝巢被洗劫一空。

此时,拟声词用chirping来反衬出啾啾欢鸣的幼雏已不复存在的景象,更能表现出雌鸟的绝望、凄凉心情。

3.简洁性
很多时候,一个貌似简单的拟声词却发挥着不简单的力量。

它的使用可使语言更简洁有力,语句更为冼练。

例如:
Rifles cracked all around them.步枪声从他们身边响起来了。

Rent a toot or buy a tweet,boom,zing,tinkle or hum.该句中的每个拟声词象征着一种乐器的声音,言简意赅,义寓于声之中,读起来颇为新颖俏皮,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四、拟声词的翻译
英语与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两民族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也各异,在取声造词时势必按照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特点加以改造。

因此,翻译拟声词时,除了忠实原文的意义之外,还要考虑到原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手段,以求得“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1.英语原文有拟声词,汉译时也运用拟声词
象感叹词一样,英语拟声词往往可以独立使用,不充当所在句中的任何句法成分。

巧妙的是,汉语拟声词也有同样的情况。

翻译时可以把英语原文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相应地译,因此.
成汉语中作独立成份用的拟声词。

例如:
例1:Splish! Splish! The water bubbled around his legs. 拨拉!拨拉!水从他的腿边流过。

例2:Thump! A table was overturned! “哗啦!”桌子被推
翻了。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英汉拟声词的功能在各自的句子当中并不
是对等的。

英语拟声词大多作名词、动词或动词派生词(如分词、不定式、动名词等)使用,而近代汉语中的拟声词则大多是动词附加语或名词附加语。

因此,英译汉时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中的英语拟声名词、拟声动词或拟声动词派生词转译成汉语拟声动词附加语或拟声名词附加语。

例如:
例3:“What's happening?” he muttered. “怎么回事呀?”他喃喃地问。

(动词附加语)
例4: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of a piano. 除了远处一架钢琴的叮当叮当声外,万籁俱寂。

(名词附加语)
同一个拟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时可兼几种不同事物的声音,在进行汉译时,应根据译文的具体语境,选用恰当的,与原文
意义对应的词或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拟声词rumble可兼闷雷、车辆、人的肚子等几种不同声音。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句子当中。

远处雷声隆5:Thunder rumbled in the distance. 例
隆。

例6:The cart rumbled past.大车咕隆咕隆地驶过。

例7:My guts rumbled. 我肚子咕噜咕噜地响。

2.英语原文有拟声词,汉译时不用拟声词
由于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翻译时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
把原文中的拟声词在译文中加以机械的复制。

拟声词的运用必须有利、有节。

否则,文字会显得轻佻、累赘,所以翻译时要斟酌上下文的情况,适当运用非拟声词来表达英语拟声词。

例如: 例8:I clanked the kettle.我敲打水壶。

例9:He slammed his tea cup down on the table.他把茶杯往桌上一顿。

这些句子的拟声词clanked,slammed等都分别译成“敲”、“顿”。

英语还用专门的拟声词表达各种动物的叫声。

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在近代汉语中,特别在口语中,往往用“…叫”或“…鸣”等
来代替。

如:
例10:The underground train was humming. 地铁在响。

例11:The frogs in the fields outside the town were croaking cheerfully.青蛙在城郊田野里起劲地叫着。

3.英语原文没有拟声词,汉译时加用拟声词
同样是由于双方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性,英语非拟声词译为我
们可以根据译入语和思维的需要模拟创新或作变通处,汉语时.理,酌情增添相关的拟声词,这样可使译文有声有色,添强感染力
和真实性。

例如:
例12:The kids are crying loudly. 孩子们在哇哇大哭。

例13:The stone fell on his head. 石头“啪嗒”一声砸在他的头上。

这些例子中,原文都没有拟声词。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译文中分别增添了“哇哇”、“啪嗒”等汉语拟声词。

五、结束语
总之,英语拟声词在语言库中是个特殊的成员,它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文字音响的渲染起到了理想的修辞作用。

虽然英汉翻译中拟声词的翻译部分不是很多,但却是一个难点。

翻译时要注意因双方文化的不同而引起表达方式的差异,应反复琢磨该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使译文准确、简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