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哲学智慧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讲静养端倪
本讲我们要介绍明代心学家陈白沙。
陈白沙,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
黄梨洲称赞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
在陈白沙之前,学术界总要是程朱派学者,崇尚理学,有曹端、薛瑄、吴与弼等人,形成了“非程朱之书不读,非程朱之学不讲”的风气。
陈白沙曾经求学于吴与弼门下,但是一直不能契合吴与弼的理学,总是心与理未有凑泊吻合之处。
所以陈白沙建立的自然为宗的心学,完全是无师自通,靠自家体悟出来。
陈白沙一辈子没有中科举,虽名声很大,故未曾做官,其一生“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忘形骸,捐耳目,去心志”,具有一股散淡洒脱的气象。
陈白沙的学问,以自然为宗。
从他早年的悟道经历来看,他的学问在于删繁就简,出于自然。
刚开始,陈白沙出书册中寻求圣贤之道,废寝忘食,累年而未能得。
后来,他就长年静坐,感到“吾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逐渐地,“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最后竟然达到“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
我们看到,刚开始陈白沙只是静坐,慢慢涵养出心体,再将此心体发散到日用应酬之中,在日用应酬中体认到天理;再后将心体发散到事事物物上,在事事物物上体认到天理。
在这样的体认中,陈白沙的心与理凑泊吻合,切实做到了心与理一。
陈白沙的工夫论,讲究“为学须从静中养出端倪”,心灵致虚入静,达到高度纯净,从而让性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陈白沙说:“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
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白沙工夫自然,不甚艰苦穷索,多是教人静坐,养出个端倪。
端倪,就是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是性理在心上的初步显现。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落实在人伦事物之上,以尽生生化化之妙,以获鱼跃鸢飞之乐。
陈白沙称学问有两类,一类是积累而至,可以言传;一类是不积累而至,不可以言传。
自我得之,就只能自我言之,这就是自得之道,自得之道,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教条,单独向自我的内心中去体悟。
陈白沙说:“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meng然莫知也。
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也。
”所悟之道,在于天所给予我的。
而读书太多太杂,心中充斥着各种意见,反而容易蒙蔽自己的双眼,扰乱自己的志向。
陈白沙的自得之学,继承了曾点“风乎舞雩”、孟子“勿忘勿助长”、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一派的精神。
陈白沙还擅长诗歌,将心学境界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曾做“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轰动京师,以为真儒复出。
白沙先生可以说是儒门中颇具艺术气息的一位宗师,其自然自得的风度,与程朱派冷峻严厉之风判若两物。
陈白沙的弟子湛若水,其对陈白沙的学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陈白沙的“静中养出端倪”改为“随处体认天理”。
由“静”而转“随”,工夫不从主静开始,而是从任何当下着手处开始。
也可以认为,湛若水的学问宗旨不是从陈白沙静养端倪的基础阶段开始,而是从陈白沙的体认应酬与物理这一高级阶段开始的。
湛若水认为学道者要大其心,他说:“心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中外非二也。
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
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大心,就是心要与物无待,没有内外之别。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湛若水的心学宗旨被人概括为“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
湛若水说:“志如草木之根,具生意也;体认天理,如培灌此根;煎销习心,如去草以护此根。
”其工夫路向,也就是将私欲去除,将本有的大心显现出来。
陈白沙、湛若水的心学理论,开启了明代由理学向心学的学风转向,为后面阳明学的到来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