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凝聚的感情,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凝聚的感情,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构思】
1.重讲《声声慢》中的意象,使学生领悟“意象如何表达情感”。
2.用《声声慢》中所学赏析意象方法,学生自主赏析《醉花阴》中的两个意象:酒,黄花,体会相同意象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宋朝的词坛上,有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诸多文人雅士折服。
你们猜猜这位女词人是谁?(学生:李清照)李清照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颗明珠,感受她两首著名词作《声声慢》与《醉花阴》所带来的光芒。
二.先比较,完成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将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的《声声慢》——《绝望》这首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比较。
(幻灯片显示《绝望》)
分别请两位同学诵读这两首诗。
其他同学注意两个问题:
⒈这两首诗表达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明确:痛苦、绝望、愁
⒉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所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绝望》直抒胸臆,直露,号叫,声嘶力竭。
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借景抒情(间接抒情),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
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三,品味情感
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
通过刚才分析,我们知道,词人在《声声慢》中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愁”的情感的,但,这种情感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3. 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
“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
这一“愁”字也算是此词的词眼(板书:愁)
4.那词人到底因何而愁呢?(联系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明确:国破家亡
介绍词人:(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投影展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
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她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概括:曾是娴雅贵妇,谁料晚境凄凉。
5.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句是对词人情感的直接表达?
明确;第一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板书:凄惨戚)(幻灯片显示)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点明: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
) 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与末句呼应) 语言形式:叠字。
小结:此词开篇见愁,结尾又点愁,可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
并且结尾以反问句加感叹号的形式加深了情感,使全词感情由浅入深,逐渐加强。
四.赏析意象,体会其与情感关联
6.词的开头,结尾都是直接描写情感的,那中间部分写什么呢?
明确:景
7.作者写景选取了哪些意象呢?
明确:淡酒,秋风,旧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8.我们经常说,意象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那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情感——“愁”的?
学生分组讨论: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酒的文化就是愁的文化。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旧雁:鸿雁传书: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
北雁南飞:想起自己的身世。
大雁群飞:孤苦伶仃。
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绵绵细雨,就如根根愁绪,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 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_温庭筠《更漏子》)
(幻灯片显示)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旧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五.比较《醉花阴》
学生朗读《醉花阴》(幻灯片显示)
9.这首词与我们刚学的《声声慢》有几个相同的意象,试着找出来
明确:酒黄花
10.那这两组相同的意象是不是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呢?
明确:同中有异,同样都是愁,但愁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11.那《醉花阴》中的愁具体是什么呢?用我们刚才在《声声慢》中鉴赏意象的方法尝试
着鉴赏这两个意象,看看这两个意象到底又表达了什么的情感,什么样的愁
明确:酒:李清照为何“把酒”?前文有交代“佳节又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插茱萸,饮菊酒。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证)显然,李清照此时把酒是因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她借酒寄托相思之情。
(写于前期,回顾作者生平)
黄花:《醉花阴》中有两处写到黄花,一暗一明,分别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一处:词人饮酒时看到黄花,让自己思念丈夫的心情更为迫切,因为古人有摘花送人的习俗。
(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作者见花思人。
第二处是词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表现。
总结:通过刚才一番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两首词用了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具体情感是不一样的。
《声声慢》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浓愁”,而醉花阴却表达思念丈夫的“闲愁”。
六.师生共同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1.读作者,知人论世
2.找主旨句,关键字眼
3.通过意象,品析情感
七.作业
赏析《醉花阴》中其他意象,分析它们如何表达情感。
附: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板书:
淡酒秋风旧雁
由浅入深
凄惨戚
愁
国破家亡之浓愁
思夫之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