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攻击具有护种功能:
从生态学意义上看,人和动物保卫边界的攻击有 助于保持同一物种在环境中的分布平衡;
族内争斗可以挑选出最优秀和最强壮的成员来繁 殖后代。
通过攻击挑选出强壮的成员来护雏和保护家庭
的科学。
习性学的主要观点:动物行为模式的基本系统或组成 部分是在发育过程中随成熟而出现,而非由学习而获 得的。动物某种行为模式出现的时间和形式是由种系 进化过程形成“蓝图”(blueprint)所决定的。这些行为 “ 蓝 图 ” 即 是 一 些 固 定 的 行 为 模 式 (fixed action patterns)。
的行为; 2. 判断是否为攻击行为,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 3. 攻击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什么是攻击
(二)攻击的分类
1. Lorentz & Reise:情感性攻击Vs工具性攻击 2. Hartup:敌意性攻击(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Vs工具性攻击(攻
产生的结果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四)自我调节机制
儿童的自我认知结构(尤其是道德认知结构)对 其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我调节机制由3个子过程组成:
自我观察 判断 自我反应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一)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生本能和死本能 攻击指向毁灭破坏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Lorentz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 主要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与人性》 习性学(et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外部因素:
消极事件启动:如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侮辱、物 品剥夺等
诱发性启动:为达到某些理想结果而发动攻击 榜样性启动: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三)保持机制
保持机制包括3个方面:
外部强化 例:R.H.Walterk(1963),奖励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明显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生物论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E. Wilson
人的许多社会行为,诸如竞争、战争、领土争端、 攻击、顺从、男女差别、对陌生人的恐惧、利他 行为等,都源于遗传基因。
社会行为是通过最适合生存的方式演化而来。竞 争是一种先天的特质,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攻击本能并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 义的生本能的体现——
动物通过攻击来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和繁衍后 代。同类的攻击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 者让步为目的。
人类因缺少其他动物控制攻击行为的遗传机制,其 冲突总是以伤害或杀死对手而告终。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理论的不足:
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在动物和人类攻击的作用,对学 习因素重视不够;
攻击的能量模型不成立; 忽略了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击仅是手段或工具)
3. Averile:可接受攻击Vs不被接受攻击 4.个人驱动攻击Vs社会驱动攻击 5. Dodge & Coie(1987):针对儿童以攻击的严重程度为标准
粗暴游戏Vs明显的攻击(反应性攻击Vs 主动性攻击)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什么是攻击
利他行为有利于提高种族其成员的生存机会,保 存整个种族。
潜在危险:被用于支持现有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生物论
“人类的战争不是由于生物学原因造 成的……暴力既不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也不是进化的产物。既然人类能够制造 出战争,那么,这个物种也能创造出和 平。”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K.Lorentz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一种本能, 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 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 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 击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地积累,有机体必须 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释放。
童破坏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
什么是挫折?
挫折有两个含义: 1.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2.由于目的行为受阻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任何程度的挫折都将引起攻击吗? 经历成功和喜悦将会产生攻击行为吗? 什么是攻击?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
与挫折-攻击假说不一致的现象
1. 攻击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但超过一定限度的 受阻后,却不一定导致攻击;
2. 抑制攻击的力量同该攻击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 比;
3. 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攻击发生的可能 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时,挫折越大,攻击越可能发攻击;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 折 - 攻 击 假 说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一)最初的理论
J Dollard (1939):“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实验支持:
K.Lewin(1941),面对诱人的玩具不让儿童玩 S.K.Mallick(1966) ,三年级儿童搭积木被六年级儿
之差距 受伤害者进行敌意性报复的愿望的程度取决于其愤怒程度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认知理论
(二)归因模型:
实验举例:Forguson et al (1980) 被试:二、四、六年级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男孩
情境:被试接受一个不知姓名的假设同伴造成的消极后果(搭好的迷宫 被弄倒)。破坏者的行为意图分为:善良的、恶意的、意图不明的
作
进
出
行
评
评
定
估
解码过程
搜
解
索
释
行
反
为
应
的
组
成
部
分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认知理论
(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
如果儿童不能按顺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 或者在某个加工环节发生了偏差,就可能导致 异常行为(如攻击行为)的发生。
近些年一些实验分别探查了不同加工阶段与儿 童攻击行为相联系的认知缺陷,结论主要有:
注意过程
记忆重现过程
动作复制过程
攻击过程
2.直接学习:其特点是行为的后果对儿童产生即时
强化,儿童实际参加打架斗殴等冲突行为对儿童实 际的攻击行为有重要作用。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二)启动机制
儿童获得了某种攻击行为并不等于他/她一定立 即实施攻击,还取决于特定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
社会线索;目标;记忆存储
解码过程
对寻对
社找线
会线索
线索的
索
集
的
中
知
注
觉
意
解释过程
对 记 忆 储 存 、 目 标 和
寻 找 解 释
数 据 与 程 序 规 则 的
数
匹
据
配
进
行
整
合
寻找反应过程 决定反应过程
寻 找 反 应
生 成 潜 在 的 反 应
对
对决
潜 在 反 应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 果
反
定
应 的 适 宜 性
最 终 反 应
节作用,也没有对情绪唤醒产生的机制作出清楚的说明。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
2. 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时刻引起攻击
挫折 (目的阻碍)
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外向攻击
内向攻击 (如自杀)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 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 攻击性儿童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 攻击性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抱乐观期待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认知理论
(二)归因模型:
Forguson & Rule(1988)主张,受伤害者受挫之后的情绪唤 醒状态和行为反应,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 于对伤害者的归因。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
攻击的生物论
大脑的某些区域能激发或中止攻击行为。 边缘系统有控制愤怒、害怕、性反应的对应点;有“快 乐中枢”和“愤怒中枢”。
攻击行为和低血糖、过敏症、大脑某些部位损伤和障 碍等生理因素有关。
雄性激素水平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
总之,生理变化降低了攻击性的阈限水平,使攻 击行为更容易发生。
. #;
结果:
(1)纪录被试的反应,7类反应中有3类是攻击行为:①弄倒对方的 迷宫;②言语攻击;③直接攻击。
个体受伤害后首先对当时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伤害者应负的责 任——事故性、可预见的、善意的、恶意的
受伤害者进而要确定伤害者所应承担的道德惩罚 受伤害者对伤害者责任的归因反应了他对实际结果的判断 对某一情境中应该发生的结果的判断由多种因素决定 导致受伤害者愤怒的因素有情绪唤醒,也有现实结果与应发生的结果
. #;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什么是攻击
(一)攻击的定义
攻击(aggression):即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 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攻击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1. 攻击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行为和可能造成伤害
(三)攻击与敌意
敌意(hostility):非身体接触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 敌意是有高度排斥性的态度 敌意有时是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敌意与攻击的区别是: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攻击受到明确的社会攻击约束不能实现时,往往以敌 意表现出来,这时,敌意是代偿性的攻击。
(四)攻击行为的普遍性
. #;
增加儿童对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
第一组:每次击打玩具娃娃均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 第二组:间隔得到同样的奖励(攻击行为成绩最高) 第三组:无外加奖励,拳击时娃娃发光作为积极反馈 第四组:无强化支持的控制组
不恰当的惩罚 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他人的攻击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A.Bandura(1977) “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对攻击的社会 学习过程由以下4个子过程或机制构成(1983)。
(一)获得机制
1.观察学习或模仿(4个子过程):
攻击的认知理论
(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
K A Dodge(198)认为:
无论是反应型攻击还是主动型攻击,从外界信息 的输入直到作出行为决策,此加工过程必须经过一 系列的加工阶段,共有5个步骤或环节。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认知理论
(一)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
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愤怒。攻击行为的实际 发生会受到一定的外部情境攻击线索(aggression cue)的 影响。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武器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 支持:有枪家庭中的谋杀是无枪家庭的3倍,80%是被
家庭成员或熟人杀害,4%被陌生人杀害。
评价:该假设同样没有考虑到认知过程对攻击行为的调
4.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哭泣、忧郁、发笑、 回避,或更加努力以达到目标,或仅产生一种应对状态。 所以无法通过挫折对攻击是否发生作出准确预测。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挫折-攻击理论
(二)理论的修正(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 L Berkowitz(1960,1978)修正: 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