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诵读,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全诗的内容。
(二)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结合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所谓“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那咱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孟浩然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了解诗人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王孟”。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这首诗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张九龄的一首诗,他希望得到丞相的提拔和录用。
(三)干谒诗的含义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
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
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四)朗读感知
1.朗读(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全班读,学生个人读,示范读)
2.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个人进行翻译,不会时和同学讨论,接着请几位同学进行展示,老师进行点评,最后则是全班齐读译文。
(五)合作探究(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讨论)
1.理解文题:“望洞庭湖”与“赠张丞相”有什么关系呢?
诗人以写洞庭湖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2.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展示诗的首联和颔联,点出这是写景)
诗的首联与颔联写洞庭湖,其中“平、涵、混、蒸、撼”等词,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拜的磅礴气势。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讲述诗的颈联和尾联,点出抒情及里边的用典)
本诗委婉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无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闷,以及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4.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点出诗人含蓄委婉的写法)
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表明,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
(六)主旨
(再次强调诗人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是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因为此诗对洞庭湖进行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描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所以本诗成为山水杰作。
(七)练习
1.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 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涵虚混太清”一句中的“太清”指天,“混”字写出了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无舟楫”一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耻圣明”一句中的“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5. 对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颈联与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八)作业
1. 背诵全诗。
2. 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特点,向班主任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班干部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