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四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宋词二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宋词二首
青春赋
萨缪埃尔·沃尔曼
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时期的标志,它是指人应有的心理状态。
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还必须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和绝不向困难妥协而敢于去冒险的希求。
人不是因岁月的流逝而老朽,当理想之火泯灭的时候,人生的“暮年”就开始了。
岁月的流逝会在皮肤上刻下皱纹,而热情的消失则在心灵上留下痕迹。
担心、疑惑、不自信、恐慌、绝望——这些东西正是摧折精神之树的元凶。
无论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尚未成熟的少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应该有对奇迹的憧憬,对人生乐趣的寻觅,对竞赛的追求,对灿若群星的事物和思想的感知,还要有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像孩子期待即将出现的事物般的好奇心……
人与他的信念成比例地年轻,与疑惑成比例地衰老;与信心和希望成比例地年轻,与恐惧和绝望成比例地衰老。
谁能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或神灵那里领悟到美丽、喜悦、勇气、高尚、力量……谁就富有青春的活力。
当失去所有的梦幻,心灵的花蕊被悲观之雪和沮丧之冰覆盖的时候,他就真正地“衰老”了。
这样的人,只有去乞求神灵的怜悯。
微感言: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赏读: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敌人。
这是荀子为人处世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吕氏春秋·士节》
赏读:正义之士坚持真理,不避危难,面临灾祸应忘掉私利,舍生行义,视死如归。
这里讲的是做人的气节,重义轻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赏读: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
这两句是说君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
赏读: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一、作者视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嘉祐进士。
仁宗时曾任大理评事,神宗时曾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此时游赤壁(苏轼所游为黄冈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词集有《东坡乐府》,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著名词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但其所提抗金建议均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
罢职后,闲居村野,仍然希望报效国家,据传临终时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
辛弃疾的作品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另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豪放词派
豪放派,中国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
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二、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览赤壁后所作,词人时年47岁。
苏轼所游赤壁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
一般认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应在今湖北赤壁。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
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某些诗文确实有些讥刺时政,比如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
因汉代时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遂称“乌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1181年起便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至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使,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后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纶.巾( ) ②樯橹..( ) ③酹.( ) ④舞榭.( ) ⑤金戈.( ) ⑥佛狸..
( ) 2.辨形组词
①⎩
⎪⎨
⎪⎧ 淘( ) 掏( )
②⎩
⎪⎨
⎪⎧ 纶( )
伦( )
③⎩⎪⎨⎪
⎧
樯( ) 墙( ) 蔷( )
④⎩⎪⎨⎪
⎧
烽( ) 峰( ) 逢( )
⑤⎩⎪⎨⎪⎧
榭( ) 谢( )
⑥⎩⎪⎨⎪⎧
拍( ) 泊( )
3.词语解释
①风流:
②灰飞烟灭:
③华发:
④舞榭歌台:
⑤寻常巷陌:
⑥气吞万里:
⑦草草:
⑧北顾:
⑨可堪:
4.名句默写
①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白对译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 东 去, 浪淘尽,
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
千古风流人物。
多少英雄人物。
⎣⎢⎡⎦⎥⎤大江:长江。
淘:冲、洗。
风流人物:英雄人物。
故 垒 西边,
旧日营垒的西边,
人道是, 三国 周郎 赤壁。
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
⎣⎢⎡
故垒:黄州古老
的城堡,作者推 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周郎:周瑜。
赤壁:三国时“赤壁之战” 的战场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词中“赤壁”,实为黄冈城外的
⎦⎥
⎤赤鼻矶。
乱 石 穿 空, 惊 涛 拍岸,
只见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
卷起千 堆雪。
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
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
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
豪 杰。
英雄豪杰。
⎣⎢⎡⎦
⎥⎤
涛:巨浪。
雪:指像雪一样的浪花。
一时:当时,指赤壁之战时。
遥想 公瑾 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与他,英姿勃发。
⎣⎢⎡⎦⎥
⎤小乔:吴人乔玄有两个女儿,称大乔、小乔,都很美丽。
小乔嫁给了周瑜。
英发:英气勃发。
羽扇 纶巾,
他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谈笑间, 樯 橹 灰飞烟灭。
谈笑之间,曹操的水军便被烧得灰飞烟灭。
⎣⎢⎡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
的装束。
本处用以形
⎦
⎥⎤容周瑜从容闲雅。
纶巾,青丝带做成的头巾。
谈笑间:谈笑之间。
形容指挥若定。
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此处借指曹操的水军。
故国 神 游, 多情 应笑我,
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应该笑自己太多情善感,以致过
早 生 华发。
早地生出了白发。
⎣⎢⎡
故国神游:神游于故国(三国)的战场。
故国,旧国、旧地。
多情应笑我:即应
⎦⎥
⎤该笑自己太多情善感。
华
(huā):通“花”,头发花白。
人生 如梦, 一尊还
人生于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
酹 江 月。
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
尊:通“樽”,酒杯。
酹(lè
i ):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
这里是洒
⎦
⎥⎤
酒祭月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 古 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 处。
江山虽然千古永存,但是再也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舞榭歌台, 风流 总 被 雨 打 风 吹 去。
歌舞楼台,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消失无迹。
⎣⎢⎡
千古江山:
即江山千
古,意为千百年来江山仍然如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仲谋,孙权的字。
舞榭(xiè)歌台:用于歌舞的
⎦
⎥⎤台榭。
榭,高土台上的房子。
风流:指英雄业绩。
总:都,全。
去:离去。
斜 阳 草 树,
那斜阳下长满了草木的地方,
寻 常 巷 陌, 人道 寄 奴 曾 住。
是些平平常常的胡同街道,人们说这里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
⎣⎢⎡⎦
⎥⎤寻常:平常,普通。
巷陌:这里指街道。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在这里起事,后建立政权。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北伐队伍兵强马壮,豪气如猛虎一般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
⎣⎢⎡⎦
⎥⎤想当年:指当年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时候。
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军队。
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元嘉 草草, 封 狼 居 胥,
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
赢 得 仓 皇 北 顾。
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掉头北望的下场。
⎣⎢⎡
元嘉:宋文帝刘
义隆年号。
草草:
意为草率出兵。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
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后来北伐失败。
作者借
⎦
⎥⎤此事喻当时南宋近事。
赢:获得,得到。
仓皇北顾:形容宋军仓皇南逃,又时而回头北望而叹息流泪的样子。
四十三年, 望中 犹 记, 烽火 扬州路。
四十三年过去了,在遥望中我还记得,当年战火弥漫扬州路。
⎣
⎢
⎡
四十三年:辛弃疾于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1205年
任镇江知府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指金兵
⎦⎥
⎤南下的战火。
路:宋时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回头北望,如今佛狸祠前,
一 片 神 鸦 社 鼓!
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怎么能叫人忍受得了!
⎣⎢
⎡
可堪:哪堪,怎堪。
堪,忍受。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军,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
⎦⎥
⎤狸祠。
神鸦:指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社日祭土地神的鼓声。
凭 谁 问:廉颇老矣,
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
尚能饭否?饭量还好吗?⎣⎢⎡
尚能饭否:《史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
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
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能(吃很多)饭,
⎦
⎥
⎤
即饭量很
大。
否,不。
一、文本助读 结构图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所见⎩
⎪⎨
⎪⎧
大江 浪淘—风流人物乱石 惊涛—多少豪杰所思:公瑾(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抒怀⎩
⎪⎨
⎪⎧⎭⎪⎬⎪
⎫孙权刘裕北伐雄图回溯历史⎩⎪⎨⎪⎧⎭
⎪⎬⎪
⎫刘义隆拓跋焘廉颇吸取教训请缨无门壮志难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
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词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自己老大无为的感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自身经历,表达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不被采纳而壮志难酬的愤慨。
二、小组合作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怎样描绘赤壁之景的?有什么作用? 答:
2.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 答:
3.辛弃疾在词的上阕用孙权、刘裕两典的用意何在? 答:
【考点链接】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或用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就其方法而言,一是明用和暗用,二是正用和反用。
明用和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这些都是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明白白地用。
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指明出处、指明是谁的事迹。
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用的是孔鲤接受其父孔子教诲和“登龙门”的典故,但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让人浑然不觉。
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
庾信《哀江南赋序》“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用的是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意义一致,为正用。
此外,上一段中无论讲明用或暗用,其例均为正用。
反用就是“反其义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
如果说正用通常起比喻影射的作用,那么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
比如,金农的诗《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显然化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他的意思刚好与贺知章的意思相反。
识别典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
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多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
其次,高考的对象是中学生,所以熟读背诵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极为重要。
4.说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现实针对性。
答:
三、师生探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
此句的具体含意是什么?请结合上下阕内容详细分析。
答:
一、文本审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意境开阔,感情豪放
词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还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进去,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不仅气势磅礴,还富有深刻的寓意。
词中塑造的周瑜器宇轩昂、才华出众、指挥若定,表明作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情志豪壮。
(2)语言精练形象
“卷起千堆雪”,一个“卷”字描绘出了波浪的最美形态,形象地表现出江水的力量和壮美。
词中仅用三句话就写出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象,仅用六句话就塑造了周瑜的形象。
这些足以说明这首词语言精练,无可挑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多用对比,感情表达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被免职尚有赵王派人探视与词人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以抒发词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的意蕴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多用典故
本词用了五个典故,都是京口地区的历史典故,用典的角度尽管不同,但都是托古讽今,各有所指,交织在词中,多层次地表达词人的志趣和感情。
这样的用典,实际上是比兴、寄托手法的强化。
二、写法迁移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苏轼一生的写照,尤其到了晚年,真正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地,你心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呢?
我来练笔
请以“我心中的苏轼”为题,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
答:
提醒:完成作业《自测自评》
答案精析
自主积累
三、基础梳理
1.①ɡuān ②qián ɡ lǔ ③lèi ④xiè ⑤ɡē ⑥bì lí
2.①⎩⎪⎨⎪⎧ táo 淘金tāo 掏心 ②⎩⎪⎨⎪⎧
ɡuān 纶巾lún 伦理 ③⎩⎪⎨⎪⎧ qián ɡ 樯橹qiá
n ɡ 院墙qián ɡ 蔷薇 ④⎩⎪⎨⎪⎧ fēn ɡ 烽火fēn ɡ 山峰fén ɡ 逢迎
⑤⎩⎪⎨⎪⎧ xiè 楼榭xiè 谢意 ⑥⎩⎪⎨⎪⎧
pāi 拍打bó 停泊 3.①有文采,有功绩。
②像灰、烟那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③花白的头发。
华,通“花”。
④歌舞的楼台,指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
榭,高土台上的建筑物。
⑤普通街巷。
⑥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⑦本来是指杂乱不齐的样子。
本诗中引申作草率马虎。
⑧回头向北望。
⑨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4.①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②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③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④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合作探究
二、小组合作
1.先写江岸石壁,“乱”字写出险怪,“穿”字写出高耸。
再写江面波涛,“惊”字写汹涌,“拍”字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2.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
“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苏轼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3.镇江这个地方,三国时孙权据以称霸江东,南朝时宋武帝刘裕据以扫荡河洛。
作者通过怀古,寄寓他抗金以收复中原的主张,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
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4.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
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
典故,旨在借古讽今,重点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北伐。
三、师生探究
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的借鉴。
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
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
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但却报国无门的悲壮苍凉的心情。
这几句意思是:我虽然老了,却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辛,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
文本拓展
二、写法迁移
答案示例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
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矢志不移,其坚毅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上凤毛麟角。
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
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
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
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
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
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
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
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
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
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