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原蚁丘》中钦努阿.阿契贝的女性意识
《荒原蚁丘》中的苔丝狄蒙娜情结解读
![《荒原蚁丘》中的苔丝狄蒙娜情结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cd191fb9b89680203d82561.png)
2苔丝狄 蒙娜 情 结 苔 丝 狄 蒙娜 是 莎 士 比亚 四大 悲剧 之 一 的 《 奥赛 罗》 中悲 剧 女主 人 公 。莎 剧 中 的苔丝 狄 蒙娜 堪 称是 男性 心 目中 的理 性 女 性 , 完 美 女 神 的化 身 , 她 容貌 美丽、 性 格温 柔 、 沉静少言、 善解人意、 逆来顺受、 忠 贞不 二 、 无 私奉 献 , 而 且 是 威 尼斯 元 老 的女 儿 , 这 些 特 征 使 得 她 必 受传 统 男权 中 心 社 会 下 所 有 男 性 的
性 的所 有 要 求 。所 以说 , 每 个 男 人 心 中都有 一 个 苔
丝 狄 蒙娜 。更 为重 要 的是 , 苔 丝 狄 蒙娜 是威 尼 斯元
的还 有 国女人 。而 其 中着 重 强调 的有 三个 他 国女 性 ,
青睐与肯定, 这 样 的女 性完 全 符 合 男权 中心 下 对 女
小说 家 、 诗 人 和评 论 家 之 一 , 生 前 多 次 是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热 门候 选 人 , 被 誉 为“ 非洲现代文学之父 ” 。 他 以尼 日利 亚伊 博 人 民 独 立 前 后 生 活 为 背 景 创 作 的 “ 尼 日利 亚 四部 曲” ,奠 定 了他 在 文 学 史上 的地 位 。其 中长篇 小说 ( ( 荒 原蚁 丘》 写于 1 9 8 7 年, 被誉 为
于 从 小说 的 女性 主 义 思想 来 分析 。此 外 , 国外 还有
学 者聚 焦 于 小说 中的形 式 主 义元 素 , 探 讨 蚁 丘 等意
象 的象 征意义 。国 内的有 些学 者 主要 就叙 事 学 的角
度对小说展开评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
都 对我 们 进一 步 了解 钦 努 阿 ・ 阿契 贝及 其 小 说 奠 定 了基 础 。本 人将 在前 人 的基础 上 对 小说 《 荒 原蚁丘》 中的苔 丝狄 蒙娜 情 结进 行 分 析 。
从地狱到天堂——对女性新的压迫
![从地狱到天堂——对女性新的压迫](https://img.taocdn.com/s3/m/129eb0cb4028915f804dc2ab.png)
文章编号 : 9 3 5 ( 0 2 0 — 0 9 0 1 0 — 9 8 2 1 )3 0 4 — 2 0
,
F o Hel oHe v n Fe il p es n o o n r m lt a e : lxbeOp rsi f o W me
ZUO u f 原蚁 丘》 是非洲作家饮努 阿 ・ 阿契 贝史 诗股的“ 日 尼 利亚 四部 曲” ——《 瓦解》《 、动荡 》《 、 神箭 》《 、人民公仆 》 的 一 续集 , 生动描述了独立后的非洲 人民在被寄 予厚望的本国精 英阶层领导下痛苦动荡 的生活。 白人 的爵去给 了非洲人民 自 由, 可是这 自由被滥用 了: 军人 出身的萨姆总统和他 的伙伴 、 新闻部长克里斯、 国家公报》 《 编辑伊肯都在英国受过 良好 的 教 育 , 而当人们 费尽 心力赶走了 白人 , 然 却发现他们 自己的 精英正在重复着他们痛恨 的臼人 干过的勾 当… 独裁。 萨姆 心要 当终身制总统 , 这 一愿望受阻 , 他不惜与昔 日好友 反 目, 甚至将其置于死地 。 于是宣扬 自南的伊 被 暗杀了 , 觉 醒 的克里斯外 出潜逃 ,整个刚家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之中。 正 当所有人都伸 出援手帮助克 里斯逃跑 , 眼看计 划将要成功 之际 , 他却被一个醉醺醺 、 图强奸女学生 的乡村警察开枪 企 打死 , 而萨姆也在混乱 中下 台 , 不知去 向。男性 主角 l 一幸 兀 存。 只有女性活 了下来 。 故事的结尾 , 岢的女友艾勒 瓦为他 伊 生下一个女儿 , 比阿特丽斯这位毕业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 院的高材生兼克里斯的女 友丰持 了小女孩的命名仪式 , 取名 “ 阿玛琪娜” ——希望道路 永不完结 。 《 荒原蚁丘》 一直被认 为是 阿契 贝重塑女性形象 , 为女性 争取地位的最好诠释。小说结尾 的设计意味深长 , 常常被解 读为女性 自我掌控命运的开端 , 因而阿契贝本人 也就成了争 取女性权益的代言人 。问题就在于此 : 作者看到 的、 展现的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中的《荒原》解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中的《荒原》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f8d9c9ddd88d0d233d46a75.png)
收稿 日期 :09—1 0 ; 订 日期 :0 9—1 20 0— 8 修 20 0—2 O
作者 简介: 王桂琴 (9 O ) 女 , 17 一 , 湖北随州人 , 襄樊学 院外 国语学 院副教授 。 5 5
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 图应用女性主 义文 学批评 的性别理论对《 荒原》 进行新的解读 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 : 生不如死的人 生, 无情无 爱的婚 姻 , 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 中所有 女 性人 物 的特 征 和 写照 。《 荒原》中的 男性人 物 则 表 现 出精 神 与 肉体 的 畸形 脱 节 , 他们 要 么“ 有
r i) e a 。笔者将利用这些提示 , ss 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的理论方法 , 荒原》 对《 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女性人
物形象 , 以及诗 中 的双性 同体 的人物 帖瑞 西斯 进行 新 的解 读 和诠 释 。
一
、
女性 人物 象征 圣杯 的迷 失
曾有人说“ 繁殖神话 、 基督教文学和西方经典文学是支撑起《 荒原》 象征框架 的三个文化传统” 。在 繁殖神 话 中 , 四季 的枯 荣 、 地 的丰 收乃 至人类 的繁衍 都 是 由一对 繁 殖 神决 定 的 , 类 的生 存 尤 其 与 主宰 大 人 生命繁衍的“ 地母 ” 息息相关 。在基督教文学中 , 女性则被高度抽象化为一种以圣母玛利亚为代表 的悲悯
《 从祭仪到神话》 Fo i a t R m ne 和弗雷泽(a e r e, 84 9 1 的《 ( r Rt lo o ac ) m u Jm s a r l5 —14 ) 金枝》 G l n og ) Fz ( o e uh d B 的启 发 , 即利用 了弗 雷泽 关 于植 物生 长 和 四季变 化 的远古 神话 和 魏 士登女 士关 于圣 杯传 说 的研 究 成果 。
荒原中的典故及其出处
![荒原中的典故及其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2748d0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d.png)
荒原中的典故及其出处
《荒原》中的典故出自于《诗经·小雅·荡》中的“荡荡上帝,下民之辟,邦畿千里,维民所息。
伊嗟及尔,载纳于彝,荒之既平,至此四海。
”这段诗描写了古代上帝荡以清平皇矣等名,为人类创造了安居乐业的条件,使得民众得以居住于广袤的荒原之上,享受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在《荒原》中,这个典故被引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和创造力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荒原并不是一种负面的符号,而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神圣之地,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此外,《荒原》中还引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被注定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
艾略特在《荒原》中引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
《荒原》读后感
![《荒原》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43a35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f.png)
《荒原》读后感《荒原》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部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其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及对观点的深入剖析。
通过这篇读后感,我将尝试从人物、观点、情节和写作方法四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
首先,从人物角度来看,《荒原》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各有特色。
他们面对的生存环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反应和选择,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荒原上,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反映出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刻画不仅使人物更加立体,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其次,从观点角度来看,《荒原》深刻地探讨了生存与自由的关系。
作品通过荒原上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荒原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人们更加珍惜生命,追求自由。
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生存条件的改善,更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这种观点的呈现,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再来看情节设计,《荒原》的情节紧凑且引人入胜。
作品以荒原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们在这个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
情节中充满了冲突和转折,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兴趣。
同时,作品通过情节的展开,也逐步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从写作方法来看,《荒原》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荒原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此外,作品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也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荒原》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人物刻画、精彩的情节设计和精湛的写作方法,成功地吸引了读者,并让我们对生存、自由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创作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视角。
我相信,《荒原》将会在未来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成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充满“圣性”的“他者”——《孤独的盲歌女》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充满“圣性”的“他者”——《孤独的盲歌女》中的女性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5f530a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d.png)
2021年3月第2期(总第210期总第37卷)March,2021No.2Mar.No.210Vol.37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L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充满“圣性”的“他者”——《孤独的盲歌女》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贺树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摘要:水上勉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均是社会主流文化边缘的“他者”。
在这些作为“他者”出现的女性人物身上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点:她们虽然出生卑微、身世悲惨,身上却总是闪耀着诸如“隐忍”“献身”“救济”之类的“圣性”光芒。
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孤独的盲歌女》中女主人公阿琳的成长过程完整地展现了这些“他者”逐渐“圣化”的心路历程。
在该作品中,性欲的有无成了左右阿琳圣俗的砝码,其“圣化”的过程,也是其慢慢消解自身性欲的过程。
关键词:水上勉;《孤独的盲歌女》;女性;他者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8329(2021)02-0099-06水上勉(1919-2004)是日本昭和①时期的代表作家。
作为起于平民阶层的作家,水上生前一直关注着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
他曾在一篇散文中如此描述自己同他们的关系:“世间有无数处于弱势地位之人、痛苦且终日烦闷之人、因病或身体残缺而深陷窘境之人、因贫而食不果腹之人、失业且不管如何努力仍不顺遂之人”“在尚未成为作家、辗转于各种职业之时,我就曾是他们的一员,如今即使成为了成功的作家,但我也仍然无法不与他们结伴”[1]。
正是源于与边缘群体的天然联系与自觉,水上才得以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功塑造出了无数个令人同情的“他者”形象。
在这些由“他者”组成的世界中,众多的女主人公呈现出了一些共性:她们往往出身卑贱、身世悲惨,但同时身上总是闪耀着诸如“隐忍”“献身”“救济”之类的“圣性”。
关于此,日本评论家野口武彦曾评论说,水上作品中塑造的女性是“通过一味地受苦来寻求解脱的女人”,这些女人们“时而为娼妇,时而为顺从的妻子,时而为他人寻求母爱的对象,救赎着各种各样的男人”[2]。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荒原蚁丘》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荒原蚁丘》](https://img.taocdn.com/s3/m/3c927c0fe87101f69e3195e5.png)
就在艾肯和克里斯及人民大众的颠覆撼动了极权的根 基, 瓦解 了萨姆 的独裁统治时 , 这种颠覆很快被含纳 进 主导话 语 的规 则体 系之 内 , 回归到 权 力话 语 的程 序 和惯例 中去 ,克里 斯 遭 到 了 国家 的暴 力 机 构 , 治 集 统
呼声 。
冲破覆盖在上面的枯枝败 叶。同样 的, 克里斯只有在 大众中找到生命 的根 。 在克里斯揭露了独裁统治对艾 肯的污蔑和谎言之后 , 他遭 到了与艾肯 同样的命运 , 不 得不 躲避 政府 的通 缉 , 一个 农 民家 里过 夜 。主人 到
把婚床让给了克里斯和其女友 , 五个孩子则睡在地板 上 。这 种底层 的关 爱 和支 持让 克里 斯感受 到 了人 民大
是权力的产物。 克里斯无法彻底地逃离权力 的框 ” 架。“ 由于这种颠覆力量始终处 于主导话语的规则体
系之 内 ,它通 常 总是 被 含 纳 , 导话 语 将 重 新 引 导这 主 种颠覆 力量 回归 到权 力 话 语 的程 序 和惯 例 中去。 - ”6
农 民没有授权给任何人代表他们 的话语权 , 以他没 所 有任何权力去谈论关于农 民的话题 。他 的岳母是农民 阶层 , 他觉得没有权力去侵犯 和剥夺那个 阶层的话语 权 , 我们只有能力为 自己代言 , “ 我们只有 自己的话 语权” [ 而没有任何权力去代言任何人 , ,” 】。 尤其是底
交锋的阵地 , 民主和 自由的灵魂 的圣地 。 是 克里斯把 阿巴松当作生命旅程 的最后一站, 意味着他对主导话 语权的彻底颠覆 。 然 而克里斯 的颠覆 最终 遭 到 了抑 村 。当 听到萨 姆
《荒原蚁丘》中的叙事视角
![《荒原蚁丘》中的叙事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c0f6512eccbff121dd36835e.png)
冷 漠 疏 远 的 部 长 先 生 和 奥 里 克 先 生 那 样 的 称 谓 。 ” ( 契 阿
贝 ,2 0 0 9:4) “ 我想 ,阁下 已经注意 到 ,当他 提及他是一 外 聚焦三类 。 《 荒原 蚁丘 》这 本 小说 主要 运用 了 内聚焦 型 名士 兵时我 脸上 露 出的微 弱 笑容 一他 对 于审视别 人 的脸 色
文 学评 论
《 原蚁 丘 》中的叙事视 角 荒
曹丹 云 南师 范 大 学 外语 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 09 50 2
摘 要 : 《 原 蚁 丘 》是 钦 努 阿 . 契 贝的 长篇 小说 ,在 写作 技 巧 上 可 视 为 阿 契 贝 最成 熟 g 4 o 热 奈 特 根 据 叙 述 者 所 知 程 荒 阿 s ̄g 。 度 的 不 同 ,把 叙 述 视 角 分 为 非 聚 焦 、 内聚 焦和 外 聚 焦 三 类 。本 文 将 根 据 热 奈 特 对 叙 事 视 角 的 划 分 来探 讨 《荒 原 蚁 丘 》 中纷 繁
一
、
第 四和 第六 章 节以单 一人 物作 为小 标 题 ,很显然 是从 私 人宴会 时 , “ ”开始 对这一 宴会 的内容 和 目的 引发了 我
一
故事 内某一 人 物的视 角 出发进 行叙 述 的 ,属于 内聚 焦型 视
连 串的联想 , “ 克里斯 常常提 及他 们 a之 间每况愈 下的 角 ,第五 、第七 章节 也是 属 于 内聚焦 型 。其他 章节 主要从 关 系 。那 么 ,所 谓重 要 的私人 讨 论是 关于 这个 吗?我会 陷 全知 视角进 行叙述 ,即非 聚焦 视角 。其 中穿插 内聚焦 和外 入 听两 个朋 友相 互指 责 的难堪 处境 吗 ?而这 两个 朋友在 我 聚焦 。多种 视角 的交 叉与 变换 使作 品变 得更 加 复杂 ,似乎 还 裹着尿 布的 时候就 相识 了 .. ... .呃 , 不完全是 这
爱欲嗔痴人之本性——法国音乐剧《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中的女性
![爱欲嗔痴人之本性——法国音乐剧《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中的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ebd17090f61fb7360b4c657e.png)
明的 立场
能 获得 愉 悦 ”(La guerre pou r Se plai re J承 认 了彼 此
为 了 避 免 罗 南被 处 决 ,奥 兰 普 抢 先从 父亲 掌 管 的感情 ,他们 发现在 爱 情面 前 ,抗 拒 和斗 争都 是徒 劳
的 巴 士底 狱 中 救 走 了 罗南 。 两人 一 同躲 过 追兵 ,跑 然而差 异 既是 吸 引 ,又会 让 两人 走向不 同 的方 向。
音乐剧 苑
爱欲 嗔痴人之本性
法 国音 乐 剧 《1789:巴士 底 狱 的恋 人 中 的女 性
仁 为著名制作人多弗。阿提亚(DoVe Attja)和阿尔1I 待 ·柯 恩
l r__(Albert Cohen)近 些年 的代 表 作 ,音 乐 剧 Ⅸ1 789: ±底 狱 的 恋 人 (7789:LesAmants de la Bastille)延 续 了法 国 音 剧 一 贯 浪漫 写 意 、独树 一 帜 的 风 格 ,以一 对 恋人 的故 事 为 出发 展 现 了 法 国大 革 命 爆发 前 后 普 通 民众 、革 命 人 士 、贵 族 、皇 帝呈 等 人 命运 纠 葛 。
出 了监 狱 、望 着 罗南 远 去 的方 向 ,奥兰 普 唱 出 了 “判
梦 魇 中 ,奥 兰 普被 烈 焰 升 腾 和 妖 魔 鬼 怪 围 绕 ,
OPERA 20]8/5 79
I音乐剧苑
l M【J5 JCALS
见到 密 探 拉 马 尔处 决 罗 南 的景 象 .这 也预 告 了最 终 一 群 戴着 面 具 的舞者 簇 拥着 ,成 了夜 晚 绽放 的 女王 。
出 身和 身 份 让 她 从 一开 始 就 是 站 在皇 室一 方 。 为 了 己对 罗南 情 愫 已生 ,那 个 中动热 血 又 顽 固坚 定 的 青
长夜漫漫路迢迢——《荒原蚁丘》中本土精英们的治国与救国之路
![长夜漫漫路迢迢——《荒原蚁丘》中本土精英们的治国与救国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45efe974a26925c52cc5bf5c.png)
与历史关系 、 小说与尼 日利亚 的关联等 等 ; 内外学者对《 国 荒 原蚁丘》 这本书的研究相对 较少 , 评论主要从故 事的叙事视
1引 言
国式 的教育然后 回到卡根 , 符合后殖 民主义对本土精英的定 义 。从后殖 民主义角度 出发 , 本文将剖析书中本土精英们的 治 国与救 国之道 , 并进一步论证在任何一个摆脱殖 民统治后 获得独立 的国家里 , 单凭本土精英们 的 力量 , 不足以治 国和救 国, 最重要 的是 : 本土精英们必须和之
ZHANG L 如 i g
( u n nN r l n esyYu n nK n n 5 5 0Chn ) Y n a oma U i ri n a u mig6 0 0 , ia v t
Ab ta t C i u h b ’ n v l t i so a a n h tl esoy o ai ei tl t lsa d t ern wl- n e e d n o nr , a — s r c : h n aAe e eS o e hl fS v n a l t t r f t nel ua n h i e y i d p n e t u t K n An l es h n v c e c y g n tr n o p sc ln a rp c v , h sp p ra t t x lr e ra o y me ¥1 s tk  ̄b h n t e i tl cu l” a .Sa t g f m o too i p s e t e t i a t mp st e p o e t s n wh a 1 e a e y t e” ai nel t as i r le i e e o h e r v e
《荒原》的积极意象探析
![《荒原》的积极意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edbd10bed5b9f3f80f1c02.png)
托马斯 ・ 艾 略 特最 具 代 表 性 的诗 作 《 荒原》 创 作 完成 于他 精神 极度 痛苦 的 时期 。全 诗共 4 3 3 行, 分 为 5章 : 第一章《 死 者 葬 仪》 中, 诗 人 以荒原 象 征 战后 的 欧洲 , 它需要水的滋润 、 春 天 的 温 暖 和生 命 的朝 气 , 而 现实 社会 则 如 同荒 原 一般 死 寂 。在 第二 章 《 对弈 》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4 年 第9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荒原 , 诗人 宣 扬 宗教 的“ 给予 、 同情 、 克制 ” , 并 指 出这
才 是荒原 人 的 出路 。 《 荒原》 研 究 一 直是 一个 学 术 热 点 。 国内学 者 赵 萝蕤 、 裘小龙 、 蒋 洪 新 等人 在 《 荒原》 研究 之 外 , 对 艾 略 特 的文 学 理论 和 他 的文 学 、 哲学 、 神学 思 想 等方 面
方 面还 得 益 于人 类学 著 作 ,这 部 专 著深 深 影 响 了我
生活, 显 示 出现代 人道 德没 落 , 生活乏 味 。第 三 章《 火
诫》 写 情 欲之 火 毁灭 人 性 , 造成 伦 敦人 肮 脏 罪 恶 的生
们 这代 人 , 我 指 的是 《 金枝 》 。”
从 诗 的 内容上 看 ,
这些意象主要有腓尼基水手与商人的意象渔王的意象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与阿格坦思意象寻找圣杯的意象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荒原意象佛教经典佛经中的火诫涅盘意象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德和奥维德变形记以及英国诗人弥尔顿失乐园中有关苦难与升华的意象中古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中的迦太基人意象但丁神曲中的炼狱意象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以及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有关享受与纵乐的意象等等
爱欲嗔痴人之本性
![爱欲嗔痴人之本性](https://img.taocdn.com/s3/m/9a763e1c31126edb6f1a10a9.png)
爱欲嗔痴人之本性作者:冯珮珺来源:《歌剧》2018年第05期作为著名制作人多弗·阿提亚(Dove Attia)和阿尔伯特·柯恩(Albert Cohen)近些年的代表作,音乐剧《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1789:LesAmants de la Bastille)延续了法国音乐剧一贯浪漫写意、独树一帜的风格,以一对恋人的故事为出发点,展现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普通民众、革命人士、贵族、皇帝皇后等人的命运纠葛。
该剧与多弗曾参与制作的《太阳王》《摇滚莫扎特》等作品相似,同样取材自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同样以华丽精致的舞美、豪华演出阵容等著称,获得了2013年法国水晶球奖年度最佳音乐剧奖。
《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在布景服装上一掷千金的豪气和高水准、高经费制作的“官摄”,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剧中,被戏称为“雅各宾派劲歌热舞男子天团”成员的丹东(Danton)、德穆兰(Desmoulins)和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忠于皇室的拉扎(Lazare);全场最佳闹腾打诨的密探拉马尔(Ramard)和他的手下、懦弱荒诞又悲凉的路易十六……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而对笔者而言,最难忘的是其中的女性角色。
与揭竿而起的热血青年相比,她们更真实地呈现了乱世下人们的爱欲嗔痴。
跨越阶级的爱情女主角奥兰普(Olympe)是皇室小王子小公主们的助管,为皇后玛丽·安托瓦妮特(Marie Antoinette)效力,经常出入宫廷,与王公贵族们打交道。
而她的父亲又是巴士底狱的副官,这样的出身和身份让她从一开始就是站在皇室一方。
为了保护皇后的行踪不被泄露,奥兰普无奈把青年罗南(Ronan)当作挡箭牌来拖延时间,导致罗南被搜出反对皇室专制小册子,被捕关进巴士底狱。
这就是奥兰普与男主角罗南的第一次相遇。
没有花前月下的一见钟情,没有亲友的撮合介绍,有的只是狼狈不堪的吵闹、莫名其妙的牵累和泾渭分明的立场。
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女性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56e9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5.png)
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女性形象研究多丽丝·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主要包括《第五子》、《幸存者》、《拥抱乞丐》、《夺旗者》等,这些小说都描写了非洲地区的政治、社会、民族和人性问题。
作为作家,莱辛对女性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感知,以此为基础,她在小说中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女性人物。
首先,从《第五子》中的女性形象来看,莱辛通过少女篠原和艾伦娜这两个角色的描写,揭露了女性在非洲的身份和地位的尴尬和痛苦。
少女篠原是一位生活在日本的英语老师,在寻找自己心灵和身体自由的过程中,她来到了非洲的一个偏远岛屿上,和这里的原住民交往并最终代替他们成为了新世界的先知。
这个形象既是一面镜子,给了西方女性一个可以看到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象征,更是一种象征。
同时,主人公艾伦娜是一位英国教育家,她来到非洲后不断地寻求与女性的联系,并希望能够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
两个角色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使得她们的女性身份和特性变得深刻而且丰富。
最后,从《拥抱乞丐》中的女性形象来看,莱辛用干妈叶茂林这一角色来体现女性在贫穷和社会压迫下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的形象。
干妈叶茂林是一个出生贫苦、面临社会压迫和种族歧视的非洲女性,她在自己的命运中不断地挣扎,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家庭的幸福拼搏。
尽管叶茂林在面对生活问题时会犯错,但是她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坚强的信仰,这种精神和行为觉醒让她成为了小说的中心人物。
叶茂林的形象表述了女性在面对社会的压抑和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力量,她的形象是一个女性价值的高峰。
综上,多丽丝·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精髓和女性争取平等的精神。
通过描述不同的女性形象,莱辛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非洲地区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境,展示了她们所表现出的坚强和勇气。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深刻地描绘了非洲地区的女性问题,启示人们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中的女性问题。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eb769bbaf121dd36a32d8252.png)
成长中的非洲女性——《荒原蚁丘》之比阿特丽丝形象浅析摘要:《荒原蚁丘》中比阿特丽丝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回应了评论家们曾对作者忽略与误读非洲女性的指责。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比阿特丽丝形象进行深入探讨,以她的童年经历作为切入点分析她成长背后的隐痛,展示她对本土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男性中心主义的警惕与批判;同时揭示出非洲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面临的种种话语诱惑与陷阱,并挖掘比阿特丽丝在复杂语境下突围的希望。
关键词:女性非洲男性中心主义Chinua Achebe built an image of women (Beatrice) successfully in the book of Anthills of the Savannah and responded to those critics who commented him to ignore or misread the women in Afric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image of Beatrice by feminist theory and proposed that Beatrice’s suffering during her growth was relative to her experience as a child. She was watchful and resentful to all kinds of male chauvinism in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Moreover, the book also revealed that the women in Africa faced to a lot of entices and traps of discourse after colony and offered a hope that Beatrice could breakthrough from the complicated surroundings. Key words: female Africa male chauvinism钦努阿·阿贝契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尼日利亚四部曲》通过非洲人物与景色的出色描写来反映非洲人为了土地、信仰、尊严而斗争的生命节奏,被誉为尼日利亚独立解放运动的宏伟史诗。
荒原内容简介
![荒原内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ba6285069eae009581becc7.png)
1、复述文本:如果用生死串联起整篇文本,该如何叙述?题目:荒原魏士登女士《从祭仪到神话》:欧洲神话渔王的传说。
古时候,渔王违背上帝的旨意,冒犯天规。
于是上帝降罪于渔王,让他患了阳痿(sexual impotency)。
作为国王阴虚的反应,王国也成了一片荒原,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
为了使国王恢复健康,大地重新肥沃起来,一批武士开始跋涉水,冒险寻找圣杯。
寻找者不必拿到圣杯,但要到达某地,询问圣杯的性质。
如果问题提得正确,国王的阳痿便可治愈,他的王国便可恢复生机。
这便是欧洲神话中的渔王的传说。
渔王的阳萎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后来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不断出现,以暗喻当代西方人精神的颓废和生命张力的消逝。
弗雷泽《金枝》:《金枝》缘起于古罗马一个古老的习俗:在罗马附近的内米湖畔的阿里齐亚丛林中,有一座森林女神狄安娜的神庙,按照习俗,这座神庙的祭祀是由一名逃奴来担任,而能够担任这个祭祀的逃奴将不再被追究,并被称为“森林之王”。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他要担负起保护和守卫这棵圣树的责任,手持利刃、无日无夜、时刻警觉终日胆战心惊,因为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如能杀死他,就可取而代之,从此成为新的祭祀和“森林之王”,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循环,重新过起像被杀死的祭祀一样的胆战心惊的生活。
“金枝”一词最早曾见于两千年前罗马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世纪)的笔下。
他在史诗《埃涅阿斯记》里,讲述了古希腊罗马的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提到,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失陷之后,背着父亲,领着儿子,奔走他乡,途中父亲死去,他继续颠沛流离,后来根据一位女神的指示,折取了一节树枝,借助于它前往冥界去寻找父亲的灵魂,向他了解自己未来的命运。
这树枝的名字就叫“金枝”。
整首诗中都可以看到引言:译:“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儿(女先知)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儿,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男权话语的颠覆:《荒原蚁丘》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男权话语的颠覆:《荒原蚁丘》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3ca003b83c4bb4cf7ecd168.png)
作为批判对象 , 了弱势集 团对强势集 团的斗争 , 代表 共同 目
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 主体 ” 他者 ” 与“ 的关系 。 - 哪
伊博人 民独立前后生活为背景创作 的“ 日 尼 利亚四部 曲”奠 , 定 了他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其 中《 瓦解》 一书 15 年出版以 98 后 , 了世界性的轰 动。它的销量 达到 1 引起 亿册 , 被誉为 “0 2 世 纪最伟 大的文学 作品之一” 。钦努 阿 ・ 贝的长篇小说 阿契 《 荒原蚁丘》 写于 18 年 , 97 被誉为是 2 世 纪 8 年代来 自非 0 0
W ^N G un-ln Ch a .LIXio u a -y
( u n nN r l n est, u mig6 0 9 , i ) Y f a oma i ri K n n 5 0 2Chn l Uv y a
Ab ta t An hl ft e S v n a i u h b ’ r p e e tt e wo k Thsn v ltl t r ft r e y u g me n e el s r c : ti so a a n h i Ch n aAc e e e r s na v r . i o e el a s y o e o n n a d rv as l h s s i s o h
洲 的最重要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西非 国家卡根 , 阿契
贝以略带悲伤 的笔调 , 叙述 了三个男人在 民主与集权 的相互
二 、 荒原 蚁丘》 对《 的文本解读
虽然阿契贝 以大量笔墨叙述体验 民主制度归国后的三
谓精英 , 回祖国后却依 然实行独裁统治 。 返 然而在这个沙文主义盛行的国度里 。 出现 了来 自 也 女人们的 声音 , 她们的声音是 向男权话语 的一种挑战和颠覆 , 同时也象征 着第三世界女性 同胞们 为 自己争取话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女性形象的反现代性解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女性形象的反现代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03fb222af90242a895e519.png)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女性形象的反现代性解读反现代性与现代性在中国这样一个话语场域下是新奇和不凡的,是被接受和探寻的。
在这个过程中,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称《右岸》)已然是一个巅峰性的代表作。
那么,反现代性在《右岸》中是如何展现的?在富于代表性的女性达玛拉、妮浩、伊莲娜的身上又是如何厘清的?为了将这些问题廓明,经过细致的分析得出结论:在她们身上反现代性是一种大爱的隐喻表征,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是一条通向幸福的天路。
迟子建地域性《额尔古纳河右岸》女性形象反现代性何谓现代性?如果将这个概念作一个时间性描述的话,现代性是在指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意志等所有能够在大文化背景下呈现于眼前的事物,且是经过文明社会熏染和涤濯的,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体系。
与此并立的是反现代性,这是对现代文明屠戮自然之后的反抗,更是一种天道和谐并立的价值体系的重构。
将此视域反馈至当下,我们会看到现代性带来的积极效应有目共睹,负面作用也无法规避,反现代性也就成为一种适时恰当的选择,这种选择在文学世界表现的更为激烈和强大。
迟子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的小说《右岸》展示了当代文明对少数民族的本我家园和超我传统的全方面破坏过程,笔者恰是以《右岸》文本为蓝本,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现代性表现为关键点,在反现代性视域下细致梳理和分析作品中的反现代性意蕴。
一、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妮浩的反现代性现代性是个矛盾概念,因为它是启蒙学者们对未来社会的一套理论设计,所以其科学性、逻辑性不必言明,但同时它也把焦虑意志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也因此成为反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
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如生死、人神,萨满正是在其中起介质作用的人,妮浩接天通地,她理解矛盾间神秘而锋利的对立转换。
成为萨满,依她个人而言,是痛苦,但从事物转化的的视界中看,她恰恰是在承继万物衡然与自然续延的机理。
每次舞蹈,眉头紧蹙,浑身颤栗,为了众生,必须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她凄楚,心在滴血。
文化殖民的残存——《草原蚁丘》中的自我殖民现象解读
![文化殖民的残存——《草原蚁丘》中的自我殖民现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c04eec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4a.png)
文化殖民的残存——《草原蚁丘》中的自我殖民现象解读杜彦红【摘要】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lonialism on West Africa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self-colonization in post-colonialism.Subordination and domin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internalize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olonized,which animalizes the native people,makes them hate and negate themselves.Then they self-colonize themselves and imitate the western colonizer to control the native people cruelly.%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比的长篇小说《草原蚁丘》被《今日美国》描述为"将为世人铭记。
这幅社会变迁的图景挟裹着预言般的力量,击打我们的心灵。
"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自我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文化殖民对西非的影响。
东西两种文化间的从属/支配关系内化为受殖者的自我意识,他们物化穷人,自我憎恨,自我否定,进而在此意识形态作用之下进行自我殖民,模仿西方殖民者对本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6【总页数】3页(P183-185)【关键词】物化;自我否定;自我殖民【作者】杜彦红【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钦努阿·阿契比,尼日利亚及至非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被认为是非洲文学之父。
英国《独立报》称他是“非洲最伟大的小说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丁·戈迪默说“阿契贝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天赋,他是一位充满激情、文笔老辣、挥洒自如的伟大天才。
钦努阿·阿契贝的国内研究综述
![钦努阿·阿契贝的国内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eb665f1a37f111f0855b68.png)
钦努阿·阿契贝的国内研究综述钦努阿·阿契贝的国内研究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钦努阿·阿契贝的研究成果综述与研究,梳理了阿契贝文学作品在国内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未来对阿契贝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应在关注其代表作的同时,应该关注阿契贝其它著作的阐释与解读,这将有助于让国内读者更多了解非洲优秀文学作品,更好分析其创作成就并探索非洲文学的精髓。
【关键词】钦努阿·阿契贝,研究成果综述,非洲英语文学非洲英语文学又称“黑非洲英语文学”,为避免种族歧视便称“非洲英语文学”。
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活动和各殖民地不断开展的反殖民运动,非洲英语文学便开始飞速发展。
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非洲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独立,这些被压迫已久的殖民地弱势群体,强烈渴望早日摆脱西方世界文化霸权对其进行的长久操控,各国文学家关于该主题的笔触也日益尖锐。
在非洲各国成就最为显著的当属西非的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的著名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钦努阿·阿契贝、沃尔·索因卡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而东非英语文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才逐步兴起,杰出代表包括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梅佳·姆旺吉等人。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曾获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第一位两度获得布克奖的作家。
这些非洲作家多用英语进行创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洲本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较之英美文学的各类作品,国内对于非洲英语文学作品的关注与研究明显不足。
因此,本文选取了钦努阿·阿契贝这位在非洲国家声誉最高的且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到非洲文学的经典存在。
一、钦努阿·阿契贝及其作品钦努阿·阿契贝是当代国际文坛备受瞩目的尼日利亚著名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写出了“发自非洲人内心世界的英语小说”,还被誉为是“现代非洲文学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荒原蚁丘》中钦努阿.阿契贝的女性意识摘要: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黑非洲的代言人”,是前英属殖民地英语作家的杰出代表。
在其前几部小说中钦努阿·阿契贝基本都以男性角色为主,然而在其第五部小说《荒原蚁丘》中隐藏着作家对女性的关注,隐藏着其女性意识,他的女性意识不仅体现在女性角色上而且在男性角色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将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来揭示钦努阿·阿契贝隐藏在该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钦努阿·阿契贝;《荒原蚁丘》;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3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chinua achebe)于1930年11月生于尼日利亚东部的奥吉迪市(ogidi)的一个小乡村里,他被誉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黑非洲的代言人”,是前英属殖民地英语作家的杰出代表。
2007年他战胜了实力强大的多丽丝?莱辛、萨尔曼?拉什迪等作家,获得第二届曼布克国际奖。
阿契贝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文论、戏剧等,其中小说的影响最大。
其作品主要关注非洲政治、前殖民地时代的非洲文化与文明、殖民给非洲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西方殖民者给非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其代表作即第一部小说things fall apart (《瓦解》,又译《崩溃》)出版,他一举成名,该小说被认为是非洲民族文化独立的“宣言”,开创了现代非洲小说的先河。
然后其他三部小说相继出版,no longer at ease《动荡》(1960), arrow of god《神箭》(1964), a man of the people 《人民公仆》(1966),与《崩溃》合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
时隔21年1987年他的第五部小说anthills of the savannah(《荒原蚁丘》又译《草原蚁丘》)才出版。
2009年12月,钦努阿?阿契贝出版新作散文随笔集the education of a british-protected child(《受英国保护儿童的教育》)。
该文集中收录了阿契贝从1988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十六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
在这些散文中,阿契贝探讨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当代非洲文学、语言和传统等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荒原蚁丘》其实是阿契贝“非洲乌托邦”思想的显露,他期望一个新旧合璧、既能吸收西方文明又能保留传统的新国家。
“新非洲主义”是这部小说幕后的指导理念,它既不是民主主义的,也不是殖民翻版的,而是在告别狭隘的部落主义之后,重新建立一个以知识和家族温情、以固执而又有点戏谑的人性、以一个人民有言论自由、政府有道德纪律为基础的现代非洲。
这部作品描写三位受过西方教育也热爱传统的知识青年在一个军人独裁的虚构西非国家卡根中热情追求属于非洲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萨姆(sam/he)和他儿时的伙伴伊肯(ikem)及克里斯(chris)是卡根(kangan)的政府要员,萨姆是国家元首,伊肯是《国家公报》的主编,克里斯是新闻部长。
萨姆听了奥孔教授尤其是听了检察总长的谗言之后更加不信任伊肯和克里斯,他们三人二十五年的友情就这样结束了。
伊肯在做了一次挖苦元首要把头像印在钞票上的意图的演讲后被逮捕并且被秘密杀害。
克里斯由于揭露了伊肯的死讯和死因而被迫藏匿、逃亡,在逃亡的途中为了救一名少女免遭奸污而被士兵用枪打死,就在那时萨姆政府被推翻的消息也刚好传出。
尽管这部小说主要是这三个青年的故事,但在这三个青年的故事中又穿插了几个女性角色并且这几个女性角色一直持续到故事的结尾。
一、文献综述国内以往的外国文学研究中,非洲文学是最受忽略的。
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学”。
但1990年代以来,随着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随着索因卡、戈迪默和库切等人相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洲文学已逐渐引起国内读者和评论界的重视。
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
《荒原蚁丘》这部小说在国外被广泛阅读,而且还有很多有关它的评论,然而在中国中译本在最近几年才出版,几乎没有相关评论。
国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技巧、语言的使用、现代文化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权利关系、小说与历史的关系等。
在这部小说中有四个叙述者克里斯、伊肯、比阿特利斯及一个无名的全能叙事者,有些批评家就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如kanaganayakam把《荒原蚁丘》和钦努阿?阿契贝先前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作比较和对比。
[1] a. ravenscroft也对其技巧和主题进行了研究。
[2] omar sougou 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分析了小说中的不同语言层次。
[3] andrew e. robson通过研究在《荒原蚁丘》中的各种类型的英语指出语言如何反应出教育层次、社会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异同。
[4] jeffrey w. hunter 从权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
[5] swann从小说和历史的关系这个角度来分析,指出小说跟历史的起源有关。
[6] 有的评论家分析小说中现代文化和传统的冲突,还有的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女主角比阿特丽斯,经过仔细研读这部作品,笔者发现在这部作品中隐藏着作家对女性的关注,隐藏着其女性意识,他的女性意识不仅体现在女性角色上而且在男性角色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将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来揭示钦努阿?阿契贝隐藏在该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二、钦努阿·阿契贝在《荒原蚁丘》中的女性意识(一)钦努阿·阿契贝的女性意识在比阿特丽斯身上的体现作为阿契贝最有力的女性人物,比阿特丽斯也是《荒原蚁丘》中的重要角色,她曾在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主修英语并荣获荣誉学位,在卡根政府部门担任财政部资深的部长助理,她也是国家新闻部长克里斯的未婚妻,她被阿契贝塑造成一个美丽、聪慧、独立、爱国并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
有一次比阿特丽斯被总统萨姆邀请到他的别墅参加一个小型的私人宴会,在宴会上总统向她介绍了一个来自美联社的女记者,“随着夜渐深,她(女记者)也变得越来越口若悬河,越来越放肆……她对阁下的态度变得极其热络而颐指气使。
她会说完话完全不等他回应,便贸然转身向奥赛少校甩另一句话……但这不是最可观的。
她直截了当地开始给阁下和他的随从们讲课,说这个国家必要保持它目前的外债水平……”。
[7]对于这种无礼的话,阁下不但不予以反驳而且还附和。
比阿特丽斯当然不是阁下的仰慕者,但她是一个爱国者,她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不能忍受国家总统处于这样无耻的境地还自得其乐,最后,为了把阁下的注意力从女记者身上移开,比阿特丽斯把自己主动抛向他跟他跳舞。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女性,比阿特丽斯也同男性一样甚至比男性更具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
她当然是一位自尊自爱的女人,但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她宁可牺牲自己。
比阿特丽斯对于女性的权利及在社会中的角色也是相当关注的,就连像伊肯这么聪明有洞见的人都不得不佩服她。
在伊肯最后一次去拜访她时,伊肯说:“我是来完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命……我来是想向你表示感谢,你给我的东西,是一个人可以给予另一个人最大的礼物了。
一种洞见,那就是你给予我的东西,我想说谢谢你。
”比阿特丽斯问道:“洞见?我?对什么的洞见?”伊肯答道:“对女人的世界”。
比阿特丽斯是一个具有远见和洞察力的女人,是一个聪慧的女人。
她从总统的私人宴会回来的第二天她告诉克里斯:“我看出来我们的麻烦整越来越大。
麻烦首先会找到伊肯。
……他将是最先开路的人。
在他之后将轮到你。
我们都处于麻烦之中,伊肯,你,我,甚至阁下。
这已经不是笑话了。
正如我父亲常常说的,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你可以用手掌兜着鼻烟跳的一支舞了。
你和伊肯必须尽快消除你们之间那些可笑的东西,那些从来没有人能跟我解释的东西。
”当克里斯要离开她家时她再次恳求克里斯和伊肯和好,当克里斯告知她他与伊肯之间不是因为什么具体的事情吵嘴,将他们隔离的是风格,不是实质性的事儿时,比阿特丽斯指出:“因我们的喜好而吵架是愚蠢而无益的。
”比阿特丽斯深知民众的真正力量在于团结、凝聚力和不朽的灵魂,这些东西是不会被摧毁的,所以在她看到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时候,她力劝克里斯和伊肯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严峻的形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人。
比阿特丽斯自然也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
当他们得知伊肯被杀之后回去,她看到艾勒瓦一脸忧愁地正等在她的门口,她犹豫了,不想把真相告诉艾勒瓦,但她立即意识到无情地展现在面前的未来要求她们从今以后要充满勇气,而不是神经脆弱。
她劝艾勒瓦说:“这不是哭泣的时候。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强,当战斗来临时,我们就能好好地战斗。
”[7](二)钦努阿·阿契贝的女性意识在艾勒瓦身上的体现艾勒瓦是一个普通女人,她没受过什么教育,她只是一个在印度商店里当售货员的半文盲,与当小贩的母亲居住在巴萨贫民区。
但作为《国家公报》主编的伊肯怎么会从成千上万的女孩中偏偏挑选上她做他的女朋友呢?就因为她是一个能散发自尊和自信力量、温情、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也是一个有女性意识的人。
在平时的生活中她对伊肯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而伊肯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伊肯有几次都觉得艾勒瓦再也不会理他了,但第二天她还是原谅了他,艾勒瓦确实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情的女人。
在得知伊肯的死讯后艾勒瓦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强,“没想到的是,在强烈情感的表达上,艾勒瓦比她(比阿特丽斯)还要坚强!一声划破长空的呐喊一直在比阿特丽斯的脑海里回荡,就像一声枪响向倒下的同志致礼;然后艾勒瓦就坐在那儿,纹丝不动,沉默着。
”[7]之后艾勒瓦花了一整个上午和大半个下午找那两个出租车司机并安排他们同克里斯见面。
当国家安全警察来比阿特丽斯家里搜查克里斯时艾勒瓦也表现出了异常的镇静和勇敢。
比阿特丽斯都觉得艾勒瓦有一种“能触动人的、特别的,几乎是神圣的风范,这种风范可以将一个半文盲但良善和富有魅力的女孩,转换成一个令人尊敬的对象。
”艾勒瓦虽然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女人,但在她身上也有反抗的一面,她也具有女性意识。
当伊肯在三更半夜叫出租车把艾勒瓦从他的寓所送走时,艾勒瓦说道:“女人并不是来这个世界挖沙的……想一想!不过这都是请偶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错。
如果我没有将我那愚蠢的身体带到你卧室的床上,你也就不会像踢足球那样踢我了。
我没怨你,一点都没有!”伊肯说:“我压根儿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艾勒瓦说:“你怎么会明白?你根本不配明白。
”在此,艾勒瓦在诅咒女人不公的命运。
当疯医生讲述萨姆以前的事时,他说:“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从热情的非洲远道而来,却住在英国一家冷冰冰的医院里—这不是个比喻。
他正惨兮兮地从双肺炎中康复过来。
我至少能给他找一个姑娘,让他快乐起来,不是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