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 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中小学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陷入“老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
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而这一本质的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1.教学思想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形成了一套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三中心”模式。
(1)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可是从一般的课堂教学来看,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共识。
不少的课堂上,“主体”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
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反正学生得围绕着教师转。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传输”。
(2)教学程序以教师讲解为中心。
由于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唱主角,因而教学活动便是教师按自己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讲解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识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3)一切讲解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应付考试已成了中小学教学的无形指挥棒,怎么考就怎么教。
往往是今年的教学围绕着去年的试题转,教学总是盲目地跟在考题后面跑。
多考的多讲,少考的少讲,不考的不讲。
特别是毕业班更是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题目化,题目内容系列化,答案要点规范化”成为普遍推广的“经验”。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成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方法的因素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方法相关。
由于教学方法受教育思想的制约,陈旧的教育思想是不可能运用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风太盛。
这是中小学各种教学的通病。
课堂上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详。
有人认为,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做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
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埋怨,领导责难。
因此,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
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
(2)练不得法。
有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讲到底变为一练到底,美其名曰:强化训练。
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了备课找题目,上课用题单,讲解对答案。
而所练内容,往往未经过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缺乏明确的目的,不是安排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练习,而多为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
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浪费时间,徒耗学生精力。
(3)问无目的。
强调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却又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至学生钻进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才肯罢休。
这一问题问完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
堂堂课都如此,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怎能不低下?
(4)学无指导。
为了强调在课堂上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
学生看的情况到底如何,教师常常是不注重检查、不注重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圈点勾画,没有动笔批注。
有的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既不动口,也不动脑动手,开卷茫然。
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
如果个别老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则课堂上纪律松弛,管理混乱,课堂如“放羊”一样,学生学无效果。
3.学生思维的因素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虽然在教学领域早就提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要求,但从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看,学生思维活动却很不充分,直接隐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
归纳起来,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几个障碍:
(1)思维的依赖性。
现在的学生多“唯书唯上”,书本上怎么说,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去思维。
平时死记,考试死答,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缺乏变通地
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思维的封闭状态,这是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症结所在。
(2)思维的单一性。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全面地从事物的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前因与后果、偶然与必然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表现出孤立的线型思维,表现出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和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多求同思维而少求异思维,多横向思维而少纵向思维。
(3)思维的无序性。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上,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善于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
甚至不少学生临近毕业,对已学过的内容还是七零八落的,呈无序散乱状态,构不成知识板块,织不成知识网络,理不清知识层次,建不起知识系统。
(4)思维的浅表性。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思维的表面化现象,缺乏应有的深度。
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真谛。
不知道剥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循文明象、循文悟道。
因此,阅读中多只能领会浅表层的明示信息,而发掘不出深层次的隐含内容。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当前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完善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
1.实施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使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
(1)提高理性认识。
教师应明确:①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和学生知识的增长呈正相关。
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基本的、系统的知识。
因此,教学中学生知识增长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然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的数量和学生知识增长的数量不是等同的,学生知识增长的数量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而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和学生智慧的发展呈正相关。
知识是发展的依据,但知识不等于发展。
个体获得的知识总量和智慧不是正相关。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有效知识量和智慧的发展才呈正相关。
(2)精心设计教学。
同样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设计,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自己觉
得讲解得奇特巧妙,但学生却是“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老师只顾自己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可见,在教学设计中,既要事先学习、研究课标和教材等,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尤其要注意优选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