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章法,学无捷径——三次观看何捷老师执教《劝告》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劝告》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内容。

何捷老师执教此课具有示范作用。

在教学格局上,它立于教材,面向未来;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它精准简洁,施法得当;在教学策略上,何老师以真诚的态度、幽默语言,和学生对话。

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认真研读,领悟其思想精髓,并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运用。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格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1-0056-02
与何捷老师相识甚是有趣,但更为有趣的是,现场观课四次,有三次都听到了他的《劝告》一课。

《劝告》是统编教材三年下册的口语交际内容。

本以为同样的内容,定是同曲同律,不曾料想,越听越有滋味,越听越引人深思。

初听《劝告》是在昆明的“千课万人”第二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语用实践”教学观摩会上。

何老师创设多种交际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实践、发现,让每一位听课的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学会了劝告的方法,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何老师妙语连珠,学生自在逍遥,课堂笑声不断,全场掌声连连。

名师风范,留于内心。

再识《劝告》是在重庆的星教师成长学院暑期学习营。

在这次精致化的小班辅导中,何老师出示《劝告》一课,以此为例,为教师们细致解析,带领大家探究如何依托统编教材设计出一堂精彩的口语交际课堂,有理有据,施教有法。

期间,何老师不但侃侃而谈,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全盘托出,且侧身倾耳,耐心解答教师们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疑问。

名师风范,深植脑海。

三观《劝告》是在第六届写作教学研习营昆明站。

此次,何老师还邀请前来学习的教师的孩子上台参与课堂。

孩子们地域不同,年龄大小不一,这样的课堂很难把控。

绝的是,在何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课上大放异彩,思维活跃且表达准确,个性张扬。

更绝的是,课后,基于课堂学习,不愿离开的孩子问了“若是一个顽劣的亲人犯错,此时,我们是否应该劝告”这样具有深度的问题。

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何老师与孩子们讲孔子与曾子论孝的故事。

老师问,孩子们答。

一来一去,道理与做法已了然于心。

名师风范,引发深思。

名师不愧为名师,同为一课,各有千秋。

课,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支撑它的是水下的八分之七。

而这八分之七,只属于他个人自己。

何捷老师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研究儿童写作,出版了30余部专著,发表了1600多篇文章。

他是教师中的作家,是作家中的教师。

这种“双栖”的身份,使他的课卓尔不凡,自成一格,不可复制。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是否能向名师靠近?能。

何老师的课似乎有迹可循。

一、教学格局:立于教材,面向未来
何老师的课立足教材,有计划地让学生用教材学。

在《劝告》一课的教学中,用的事例全部来自教材,多次出现“语气”和“角度”,但每一次都“别有用心”,都有明确的用意。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行走在一层层的能力阶梯上,有拾级而上的学习收获和进步快感。

没有过度的教材解读和花哨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与教材有直接、本真、原始的接触,获得原汁原味的学习体验。

在依靠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获取进步的同时,何老师在设计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如果对象是陌生人且是顽固派如何劝”“劝本意为勉励人做好事”“《点》这一绘本中瓦斯蒂、老师与小男孩之间的故事”等部分,无一不体现了从“本次”到“一生”的教学理念——本次教学,受益一生。

在教学时,何老师让学生明确“我是谁”“我和谁交际”“交际为的是什么”,同时做好应对失败、处理危机的心理准备。

在教学中,何老师不断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以更加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口语交际,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让教育真正指向未来。

一节好课,不仅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更要在学科思想方法上、迁移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让学生有所进步,从“学会”走向“会学”。

学生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帮助他们去主动建构“活性知识”而非“惰性知识”,让他们形成通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好奇心和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互协作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准简洁,施法得当
好课,是要找准“教学点”的,“宁凿一口井,不挖十条沟”。

何捷老师的《劝告》一课,深挖教材,依据学情,删繁就简,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实施呈现出“精准简洁,施法得当”的特点。

(一)精准简洁
“直接导入——教学第一个‘劝告’的情景——练习教材里的两个‘劝告’的情景——挑战高难度劝说——拓展延伸”,如此简洁的教学过程毫不拖拉,教学方法不
教有章法,学无捷径
——三次观看何捷老师执教《劝告》有感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七彩云南小学(650000)李明霞阅读·案例剖析
花哨,却达成了“让学生借助文字,联系生活,还原劝告
的现场,了解、感受劝告成功的关键要素”“在实践中练习劝告,巩固成功劝告的要领,学会劝告”以及“通过绘本,更全面、合理地理解劝告”等多重教学目标。

何老师的设计紧抓“语气”与“角度”这两个教学基点,创设了多个情境,提供了多重身份,让学生体会这两个要素在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先从“语气”体会,再从“角度”入手,明确劝告成功的要领是“讲道理”“客气说”“站在对方立场”,让学生在多个情境中练习劝告,并真正学会劝告。

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是抽象的,具体生活中的“话”才具有实际交际功能的。

只有教学目标精确,才能有效推进教学。

一节课要花多少时间让学生做多少事、完成的教学质量如何,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只有入课快速,推进有层次,要义精练,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准简洁,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二)施法得当
口语交际自然是要教会学生使用口语与人进行交流、交往。

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本就复杂,并非使用几句“礼貌用语”就能成功。

何老师在《劝告》一课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事实,而是特意设置交际的“状况”,精准指向实情,让学生明白:劝告对方时,未必都会成功。

当“劝告无果”时,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换个角度继续劝告,尝试开辟另外的交际路径。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交际能力。

学会劝告,但并非执于劝告。

何老师的教学不但有方,而且有法,施法得当,显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好课是需要好的设计和实施的。

一是要有好的情境素材。

教师要将学习内容和真实生活关联起来,造成认知冲突,以挑战学生的认知。

二是要有好的驱动任务。

教师要设计出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什么,怎么办。

思路性、关系性的任务是好的任务。

三是要有好的学习活动。

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等,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度参与课堂。

四是要有好的教学行为。

连续追问、证据反驳、搭设支架等,这些行为有利于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有利于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无向处指向、在无法处教法、在无疑处生疑、在无力处给力。

换句话说,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力量、给学生拐杖、给学生脚手架、给学生资料包、给学生相关的工具,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正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精准简洁、施法得当,这节课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兴起波澜,直指要害,各个击破,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三、教学策略:真诚幽默,与学生对话何捷老师的课堂,一直都在谈笑风生、游戏互动中进行。

在课堂上,学生神情轻松,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满载而归。

在《劝告》教学下课后,学生还依依不舍,追
着何老师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这说明学生在这样有趣的课堂中真正将知识学到心里去了。

为何何老师的课堂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在多次现场听课中,我发现,何老师和学生说话时总是俯身倾耳,给席地而坐的学生递话筒,有时甚至是单膝跪地。

在课堂上,他和蔼可亲,让学生不觉得是在上课,而是在对话。

因此,他能很快地捕捉到儿童表达中的闪光处,能用真诚且朴实的话语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欣赏。

这样的评价如同点中穴位,学生心里特别舒服,更加愿意学习。

教学原本就是一种对话,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

只有耐心、细致、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抓住课堂的根本,促进生成;只有和学生平等、民主、真诚地对话,才能引发共鸣,让学习发生。

在实际教学中,为什么我们会惧怕对话?因为我们惧怕对话影响我们的权威,动摇我们对课堂的统治,害怕在学生面前显得无知与无力。

这种惧怕是灌输式教育的原因所在。

想要防止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的灌输,就要增强对话意识。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不能实现,关键在教师是否意识到师生关系赖以存在的真正基础——共同面对。

没有爱、信任与谦卑也就没有对话。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式教学的发生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关爱、信任和教师的谦卑与真诚的基础上的。

纵观《劝告》一课的教学,名师的课堂似乎有迹可循。

但是循迹之后,我又陷入了一种无尽的失落:我不是何捷老师,没有他那么深厚的积淀,即使知道了他是怎么做的,我也没办法做到这些。

怎么办?
带着这个疑问,我又开始去何老师的教学与文字中寻找答案,一遍一遍,总结出八字箴言:教有章法,学无捷径。

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深入的实践,执教之前的精心设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有打造出教学目标适当、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得当的规范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能力与生命同生共长。

教学有法可依,但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却无捷径可走。

名师的成长和成功属于典型个例,他们给教师提供了精彩的典型课例,但更有价值的是学术的支持、学理的支撑。

我们是一线的普通教师,无法做到“手起处风起云涌,刀落时干净利落,嬉笑声里见精微,玩笑之间凯旋回”,但是,我们可以向何捷等名师学习,研读他们课例,领悟他们思想精髓,并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

这样,才不辜负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教有章法,学无捷径。

(责编韦雄)
阅读·案例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